close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在將自己定位於中產階級的同時,吳曉波也將自己的受眾聚焦於此

襯衫、牛崽褲以及皮鞋,這是「吳曉波頻道」興辦人吳曉波出席各種流動的標配,中產階級、深度介入財經作家、好爸爸,這是吳曉波但願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吳曉波頻道」微信公家號上線週年之際粉絲過百萬,聚焦於中產階級精英的「大頭頻道」緊張籌畫,資料流量造假,吳曉波這位往日傳統媒體的財經作家「下海」新媒體後,一次又一次成為公家熱議的話題人物。

改革開放早期,下海經商讓一代人閱歷了痛苦的涅槃,也博得了榮耀與夢想。時隔近四十年後,新一輪的下海潮在媒體行業悄然來臨,頗具代表性的是原本供職於傳統大咖媒體的行業精英紛繁如當年前輩,一紙辭職申請將捧在手中的鐵飯碗砸個粉碎,自群組或是加入某個新媒體團隊,開啟二次創業模式。

下海名單中一些名字,盡人皆知。前文提到的財經專欄作家吳曉波,央視新聞主持人崔永元¥、張泉靈,央視新聞主播郎永淳,央視體育名嘴劉建巨集,等等。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郎永淳:可能做回自己的「郎中」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劉建巨集:加盟樂視體育,開啟自己的體育2.0時代

新媒體突起誘發的下海潮

又是吳曉波。最近,自媒體微信公號「餐飲老闆內參」,受到以財經名記吳曉波為首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的青睞,完成Pre-A輪融資,估值1億。這個公家號從創始人投下的五萬元¥到如今身價1億,僅僅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今年年初,「熊貓自媒體聯盟」創始人申晨也宣佈已經拿到來自鼎盛投資的天使投資,這個以「脫口秀」以及「咖啡館」為特色的公號對外鼓吹估值過億。

除此以外,靠娛樂發家的八卦「關愛八卦成長協會」也在上個月拿到了騰信股分的投資,估值同樣過億。

除了前面幾個估值分分鐘上億的公號,近期各渠道來源還暴光了聚焦酒業市場的「酒業家」、以書為主旨的「十點讀書」等公號,也紛繁拿到投資,估值輕鬆破千萬。

公號市場估值屢立異高的暗地裡是巨大的粉絲數量以及點擊量的支撐。「吳曉波頻道」憑藉吳曉波知名度以及公號推送的優質內容,開播一週年,粉絲量輕鬆突破百萬。與此相相似,「十點讀書」也取得76萬微博粉絲、33萬微信粉絲、網站閱讀量也超過了800萬。而這一切,距離2012年年底剛剛加入網際網路自媒體,無非3年時間。

新媒體展示的巨大市場潛力,加之傳統媒體日益衰敗的不爭事實,一些傳統媒體的大咖紛繁選取下海,投身新媒體的競技場。9月9日,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以長微博的形式正式宣佈離任央視。長微博洋洋灑灑幾千字,最核心的無非一段話:

「獵豹的CEO傅盛帶我見到了一批中國以及美國的創業者們,全新的思惟模式,最前沿的思考方向,年青的活氣,儘管不成熟卻一直向前衝的動力。他們像一群新世界的偵查兵,他們是未來。」

假設說張泉靈的離任緣故多少還有些委婉,那麼同樣是供職於央視的新聞主播郎永淳則就顯得有些直白了。爆料稱,郎永淳跟大領導辭職的理由是要給夫人治病(報瞭解,郎永淳的妻子吳萍曾患乳腺癌),而央視目前給他的薪水,讓他在應付巨額診療費用後,已經無法維持體面的日子。

下海後,他們去哪裡打漁了?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吳曉波頻道

吳曉波離開自己工作十幾年的新華社後,成立出版公司並完成數字化轉型,開通「吳曉波頻道」微信公號,與業內其他從業者籌畫聚焦於中產階級精英人群的「大頭頻道」。所有這些行為的最終目的最後都將指向一個方向——將巨大的粉絲數量以及瀏覽點擊量變現,轉化成實際的經濟效益。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張泉靈:從主播到天使投資人

張泉靈確認從央視離任,以參謀形式加盟傅盛戰隊,還成為傅盛旗下某基金合夥人。雖未直接與新媒體關聯,但就其選取而言,顯然是再也不看好傳統媒體。並且在她進入創投圈後,很快就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內容領功能變數。與張泉靈的去向明朗不同,目前郎永淳的去向並不十分明朗,但據多方音訊匯總,郎永淳最後極可能加盟一家與網際網路關系親密的挪動醫療機構。而在一年前,離任央視的名嘴劉建巨集則迅速加盟樂視,出任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

一波又一波的傳統媒體大咖下海後,絕大多數人會選取與自己專業關聯,但又有所區別的行業——新媒體。一方面源於中國那句老話:「人過三十不學藝,人過四十天過午」,從事媒體行業多年的他們很難完整離開自己長於的媒體行業。另一方面,作為資深的媒體人,他們又深知傳統媒體的不斷衰敗,於是新媒體便成為一個有些理所當然的選取。

這樣的選取,或者為掙脫傳統媒體的約束完成自己創業夢想,或者為新媒體潛在的巨大經濟利益。

新媒體 水很深

假設說新媒體是一個可讓這些傳統媒體大咖們實現華美回身的藍色港灣,那麼這個港灣的水必然不淺。

就在人們紛繁看好新媒體的時候,一些質疑的音效也開始進入公家討論的話題——新媒體經濟是否存在泡沫?縱觀全世界媒介,新媒體的估值始終是硬傷。與國外對新媒體估值相對於保守不同,國內市場似乎對新媒體估起價來十分慷慨。

仍然持續傳統內容出產模式,成熟商業模式仍然不明朗,缺乏自己的聚合平台,這些都是目前國內新媒體普遍存在的問題。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吳曉波頻道開通一週年,粉絲數量破百萬

此外,資料造價也日漸成為困擾新媒體健康發展的一個難題。就在「吳曉波頻道」在為自己粉絲數量突破百萬感到振奮的同時,一篇題為《撕開吳曉波的底褲:「吳曉波頻道」資料造假疑雲》如一盆涼水潑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一系列的資料分析,最終得出「吳曉波頻道」存在刷瀏覽量的問題。儘管也有來自各方的各種辯駁緊隨其後,資料造假的確新媒體行業一個存在已久的「潛規則」。

除了資料真實性外,新媒體如何整合自己的資源,將巨大的粉絲數量以及瀏覽量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利益也是一個必需解決的難題。對此,吳曉波表示,如何將自媒體的價值進行轉化,是他們團隊面臨的一個主要課題。據瞭解,目前該團隊主要通過廣告投放、線下流動等形式實現利益轉化。然而這些轉化形式仍然屬於傳統媒體範疇,新的轉化模式有待進一步開發。

在利益轉化過程中,擺在所有新媒體團隊面前的一個難題是平台的安定性,也就是一個安定的聚合平台。從早年的部落格到人人網、從微博到微信。短短的十年間,新媒體的附著內容的平台換了又換。每一次一次改換,團隊都將無法防止大量內容以及人氣的損耗,也就是潛在經濟利益的損耗。

新媒體行業的蓬勃發展將是媒體行業未來一個時代的主要發展趨勢,面對這一趨勢,傳統媒體自身總體轉型,傳統媒體從業者下海,也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現象。新媒體依靠自身的平台以及內容優勢聚合了超高的人氣,而將這些人氣轉化成實際的商業利益則成為每個新媒體從業者的試金石。

作者:楊紅軍,媒體從業人員。有規劃地讀書,無目的地旅行,挖一部少一部的老電影。

本文系中華網文化頻道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在將自己定位於中產階級的同時,吳曉波也將自己的受眾聚焦於此

襯衫、牛崽褲以及皮鞋,這是「吳曉波頻道」興辦人吳曉波出席各種流動的標配,中產階級、深度介入財經作家、好爸爸,這是吳曉波但願貼在自己身上的標籤。「吳曉波頻道」微信公家號上線週年之際粉絲過百萬,聚焦於中產階級精英的「大頭頻道」緊張籌畫,資料流量造假,吳曉波這位往日傳統媒體的財經作家「下海」新媒體後,一次又一次成為公家熱議的話題人物。

改革開放早期,下海經商讓一代人閱歷了痛苦的涅槃,也博得了榮耀與夢想。時隔近四十年後,新一輪的下海潮在媒體行業悄然來臨,頗具代表性的是原本供職於傳統大咖媒體的行業精英紛繁如當年前輩,一紙辭職申請將捧在手中的鐵飯碗砸個粉碎,自群組或是加入某個新媒體團隊,開啟二次創業模式。

下海名單中一些名字,盡人皆知。前文提到的財經專欄作家吳曉波,央視新聞主持人崔永元¥、張泉靈,央視新聞主播郎永淳,央視體育名嘴劉建巨集,等等。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郎永淳:可能做回自己的「郎中」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劉建巨集:加盟樂視體育,開啟自己的體育2.0時代

新媒體突起誘發的下海潮

又是吳曉波。最近,自媒體微信公號「餐飲老闆內參」,受到以財經名記吳曉波為首的獅享家新媒體基金的青睞,完成Pre-A輪融資,估值1億。這個公家號從創始人投下的五萬元¥到如今身價1億,僅僅只用了兩年的時間。今年年初,「熊貓自媒體聯盟」創始人申晨也宣佈已經拿到來自鼎盛投資的天使投資,這個以「脫口秀」以及「咖啡館」為特色的公號對外鼓吹估值過億。

除此以外,靠娛樂發家的八卦「關愛八卦成長協會」也在上個月拿到了騰信股分的投資,估值同樣過億。

除了前面幾個估值分分鐘上億的公號,近期各渠道來源還暴光了聚焦酒業市場的「酒業家」、以書為主旨的「十點讀書」等公號,也紛繁拿到投資,估值輕鬆破千萬。

公號市場估值屢立異高的暗地裡是巨大的粉絲數量以及點擊量的支撐。「吳曉波頻道」憑藉吳曉波知名度以及公號推送的優質內容,開播一週年,粉絲量輕鬆突破百萬。與此相相似,「十點讀書」也取得76萬微博粉絲、33萬微信粉絲、網站閱讀量也超過了800萬。而這一切,距離2012年年底剛剛加入網際網路自媒體,無非3年時間。

新媒體展示的巨大市場潛力,加之傳統媒體日益衰敗的不爭事實,一些傳統媒體的大咖紛繁選取下海,投身新媒體的競技場。9月9日,原央視主持人張泉靈以長微博的形式正式宣佈離任央視。長微博洋洋灑灑幾千字,最核心的無非一段話:

「獵豹的CEO傅盛帶我見到了一批中國以及美國的創業者們,全新的思惟模式,最前沿的思考方向,年青的活氣,儘管不成熟卻一直向前衝的動力。他們像一群新世界的偵查兵,他們是未來。」

假設說張泉靈的離任緣故多少還有些委婉,那麼同樣是供職於央視的新聞主播郎永淳則就顯得有些直白了。爆料稱,郎永淳跟大領導辭職的理由是要給夫人治病(報瞭解,郎永淳的妻子吳萍曾患乳腺癌),而央視目前給他的薪水,讓他在應付巨額診療費用後,已經無法維持體面的日子。

下海後,他們去哪裡打漁了?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吳曉波頻道

吳曉波離開自己工作十幾年的新華社後,成立出版公司並完成數字化轉型,開通「吳曉波頻道」微信公號,與業內其他從業者籌畫聚焦於中產階級精英人群的「大頭頻道」。所有這些行為的最終目的最後都將指向一個方向——將巨大的粉絲數量以及瀏覽點擊量變現,轉化成實際的經濟效益。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張泉靈:從主播到天使投資人

張泉靈確認從央視離任,以參謀形式加盟傅盛戰隊,還成為傅盛旗下某基金合夥人。雖未直接與新媒體關聯,但就其選取而言,顯然是再也不看好傳統媒體。並且在她進入創投圈後,很快就將注意力集中在了內容領功能變數。與張泉靈的去向明朗不同,目前郎永淳的去向並不十分明朗,但據多方音訊匯總,郎永淳最後極可能加盟一家與網際網路關系親密的挪動醫療機構。而在一年前,離任央視的名嘴劉建巨集則迅速加盟樂視,出任樂視體育首席內容官。

一波又一波的傳統媒體大咖下海後,絕大多數人會選取與自己專業關聯,但又有所區別的行業——新媒體。一方面源於中國那句老話:「人過三十不學藝,人過四十天過午」,從事媒體行業多年的他們很難完整離開自己長於的媒體行業。另一方面,作為資深的媒體人,他們又深知傳統媒體的不斷衰敗,於是新媒體便成為一個有些理所當然的選取。

這樣的選取,或者為掙脫傳統媒體的約束完成自己創業夢想,或者為新媒體潛在的巨大經濟利益。

新媒體 水很深

假設說新媒體是一個可讓這些傳統媒體大咖們實現華美回身的藍色港灣,那麼這個港灣的水必然不淺。

就在人們紛繁看好新媒體的時候,一些質疑的音效也開始進入公家討論的話題——新媒體經濟是否存在泡沫?縱觀全世界媒介,新媒體的估值始終是硬傷。與國外對新媒體估值相對於保守不同,國內市場似乎對新媒體估起價來十分慷慨。

仍然持續傳統內容出產模式,成熟商業模式仍然不明朗,缺乏自己的聚合平台,這些都是目前國內新媒體普遍存在的問題。

新下海時代 傳統媒體人能否遊刃有餘?

吳曉波頻道開通一週年,粉絲數量破百萬

此外,資料造價也日漸成為困擾新媒體健康發展的一個難題。就在「吳曉波頻道」在為自己粉絲數量突破百萬感到振奮的同時,一篇題為《撕開吳曉波的底褲:「吳曉波頻道」資料造假疑雲》如一盆涼水潑來。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一系列的資料分析,最終得出「吳曉波頻道」存在刷瀏覽量的問題。儘管也有來自各方的各種辯駁緊隨其後,資料造假的確新媒體行業一個存在已久的「潛規則」。

除了資料真實性外,新媒體如何整合自己的資源,將巨大的粉絲數量以及瀏覽量轉化為實際的經濟利益也是一個必需解決的難題。對此,吳曉波表示,如何將自媒體的價值進行轉化,是他們團隊面臨的一個主要課題。據瞭解,目前該團隊主要通過廣告投放、線下流動等形式實現利益轉化。然而這些轉化形式仍然屬於傳統媒體範疇,新的轉化模式有待進一步開發。

在利益轉化過程中,擺在所有新媒體團隊面前的一個難題是平台的安定性,也就是一個安定的聚合平台。從早年的部落格到人人網、從微博到微信。短短的十年間,新媒體的附著內容的平台換了又換。每一次一次改換,團隊都將無法防止大量內容以及人氣的損耗,也就是潛在經濟利益的損耗。

新媒體行業的蓬勃發展將是媒體行業未來一個時代的主要發展趨勢,面對這一趨勢,傳統媒體自身總體轉型,傳統媒體從業者下海,也成為愈來愈普遍的現象。新媒體依靠自身的平台以及內容優勢聚合了超高的人氣,而將這些人氣轉化成實際的商業利益則成為每個新媒體從業者的試金石。

作者:楊紅軍,媒體從業人員。有規劃地讀書,無目的地旅行,挖一部少一部的老電影。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本文系中華網文化頻道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