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一點資訊總編纂吳晨光授權獨家發佈

中關村創業大街左近的一個飯店裡,話梅煮黃酒發散著溫暖的香氣。又是一場為了離別的相聚:9月下旬,網易前總編纂陳峰上任整整一年後,選取了離任創業。
一年中,這樣的飯局已經有3次:2014年此刻,是送新浪前總編纂陳彤,這位擁有17年門戶掌門人閱歷的傳奇人物,跳槽至小米公司任副總裁;第二次是送我,從搜狐總編的位置上轉任一點資訊總編纂。而這次是陳峰。
陳峰的離任在傳媒江湖上激發了不少討論,讓總編纂這個本已敏感的詞彙變得更受關注。下面的文章亦是我有感而發——
女神來信
假設沒有《南方週末》前總編纂(當時稱為「主編」)江藝平,我可能成不了今天的總編。

《南方週末》前總編纂江藝平
2000年元¥旦前夜,北京一號線地鐵上,一個25歲的男生捧著一張報紙邊看邊哭。報紙的頭版頭條是一篇迎接新千年的文章——《咱們沒有拋卻,因為咱們愛的深沉》。小男孩再次被這張報紙傳遞出的理想、信念以及執著打動。
那個一直在哭的男孩是我,那張報紙是當年一紙風靡的《南方週末》。在曾經為新聞理想奮鬥的人的閱歷中,被南周打動得稀里嘩啦並非件很稀奇的事情。而這張報紙當時的靈魂人物,恰是主編江藝平。
江老師是位外表纖弱,內心內含、堅定的女性。她的頭上沒有那麼多光環,但人格魅力世所罕見。她領導《南方週末》取得了影響力以及市場收入上的雙豐登,南周記者編纂的薪資在1990年代已是個「天文數字」,但她仍然拿著體制內的低薪資;她享受副廳級待遇,但天天做公共汽車上班,我曾碰到過她在公交車上給白叟讓座;當年的南方週末這樣之「猛」,江老師為此寫了無數反省,最終被免去主編一職,但從未把記者編纂拉出去「頂包」。

所以,無數名動江湖的記者編纂,都願意在其手下聽命;而《南方週末》能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生存發展,也足見這位「弱女子」的政治素養與業務能力。
2000年——剛剛當記者兩年的我,有不少理想,也有不少迷茫。我渴想成為江老師這樣的總編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看了南周新千年的獻詞之後,我把我所有的思考方向寫了一封信,寄給了江老師。真的是斗膽而為,因為她是那個年代記者心中的女神。
我沒有想到江老師會給我親筆回信。當接到這份大禮時,我「漫卷詩書喜欲狂」。信的大意是這樣:
晨光,來信收悉。之所以沒有及時給你回信,是因為不忍。因為我怕我被罷免的音訊,會給充溢激情的你潑一瓢冰水。我是(2000)年前接到再也不擔任《南方週末》主編的音訊的,其中的緣故,不說你也明瞭。但這並不必定是甚麼壞事,因為冰水會讓咱們更清醒,更堅定地前行……
江老師在信中還表達了一種態度:她說自己不是女神,只是一個往常人。她讓我用更往常的視角看待她,看待那些「高高在上」的總編纂。
在信的最後,她說:很感慨你的理想、抱負與努力。你必定會成為理想中的主編,因為你年青,中國畢竟在進步!
當時對于中國政治非常懵懂的我,並不十分理解她被罷免的真正緣故。但因為這封信,因為不想讓女神絕望,所以我在此後的15年媒體人生涯中,一直維持如同當初的激情。2001年7月,我第一次在《南方週末》上發表了文章;2001年12月,我進入《南方週末》擔任記者,後被調總部廣州任「調查」版編纂。2008年,我從回到北京,擔任《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實現了總編夢想的第一步。
在這段如同抗戰一場漫長的歲月裡,我逐步理解了江老師所說的「冰水」,也懂患有堅持理想有多麼不易。當自己慢慢成長起來,所謂「理想」已經再也不時長掛在嘴邊,但我明白,不少東西其實已經融入血脈,成為人生的一種習氣。
正因為這種理想以及堅持,因為江老師的人格魅力,讓《南方週末》出生出不少總編纂。有人曾經把江藝祥和另一位傑出女總編進行對照,評價很客觀:前者造詣了一個體系,後者造詣了一個媒體。
而江老師對內含我在內的普通讀者的珍視(她幾乎會親筆回每一封信),教會了我一件事——使用者思惟。這是網際網路思惟的核心。
胸襟天下
2001年12月,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南方週末的記者。招聘我進入這張報紙的是向熹。他29歲出任南方週末總編纂,力主改革。時政板塊、城市板塊都出在他手。後來,張東明出任南周總編,再後來是文建明。
我閱歷的這幾位領導在辦報思路上有所不同,但在做人的格局上——尤其是對待下屬的模式上,都頗有胸襟。南週一位同事在微信公號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說他從未因對領導提出意見而被穿小鞋。這一點,我以及我幾個對比直率的同事深有同感,這幾位同事目前也在媒體任要職——譬如《財經》雜誌副總編馬克、今日頭條副總裁林處方等。
所以說,做總編纂要讓別人服氣,胸襟以及格局必定要有,肚子裡要能撐船。南方系之所以出來那麼多人材,以及其大氣內含的企業文化自然關聯。
此間再插一個讓人打動的故事,是關於我以及另一位媒體行業領袖的。這位讓人尊敬的領導是南方報業集團的「老大」——范以錦。今天的他已經退休,在南方一所高校任教。
《南方日報》前總編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范以錦
故事很簡單,但對我來講是生死劫。我編纂的一篇文章,被人舉報「洩密」,受到了中央某核心機關的調查。假設此事落實,那可能就不是丟掉職務的問題。在我做好了接受審查的時刻,老范挺身而出維護了我。在廣州工作的三年,老范沒吃我過一頓飯,我也沒給他送過一點東西。我離開廣州時,他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關於南方報業的營運內情,上面題字:年青就是但願。
在廣州工作的那段時間裡,經由江老師介紹,我認識了《南方週末》創始人左方。他是《南方週末》第四任主編。這位文革「造反派」是辦報天才,他的不少思路、不少名言,至今依然深刻影響著中國傳媒。
《南方週末》創始人左方
譬如南方週末定位:從「鼓吹嶺南文化」到「中國改革發聲地」——因為全國改革看廣東,廣東改革看廣州。
譬如報導底線:有不說的真話,但毫不說假話。
譬如職業操守:認稿不認人,認報不認錢。
譬如市場化思惟:一報一刊一公司——別忘了,這是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當時,中國根本不曉得網際網路為什麼物!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左老把他本人與南周此後幾任總編的對比。他說:
「我是『剛』,江藝平是『柔』」。一次開例會,好幾人遲到。遲到不說,還嚷嚷著要吃早飯。左老拍案大怒:說假設這是在戰場上,我就把你們拉出去槍斃,因為你們貽誤戰機!
「我是『俗』,向熹是『雅』。但我的俗,不是通俗,也不是俗氣,而是大俗。大俗即大雅。」把下三路的新聞做成上三路——這也是左老的名言,在雅俗之間的轉化。
「我是四個擁戴,有些人是四個闡述。」這其實左方是最經典的一段話,只是對比敏感,不利便說透。無非大家可以想一想,擁戴以及闡述甚麼?擁戴以及闡述的區別是甚麼?
當我出任搜狐網總編纂之後,我曾經向主管部門一名副部長提起過這個理論,並進一步延伸為「政治家辦網」。他深以為然。把握好政治底線,是一名總編的基本功。
2008年年初,我離開廣州回北京擔任《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以前,江老師以及左老又把我叫到一個咖啡館,千叮嚀萬囑咐。其中左老有一段話,成為我此後行事的座右銘:入先出後知可否,權用七分、利享三分。
這句話的前半部份出自《莊子》。講得的是「盜亦有道」。作為響馬的首級,應該先進去後出來,並曉得哪裡能偷哪裡不能偷。後半句是講一個總編纂對于權力的使用:不要濫用、不要過度使用;對于利益,不要太貪。
左老還送了我一個詞:從容。他說總編纂這個崗位,是在風口浪尖之上,無法規避風雨。做人做事要從容一點,有些事情無須太看重。這一點,與我後來的領導——搜狐前總編纂劉春的教誨相同。春台是我見到的最豁達之人,每每遇到問題我向他求教時,他老是漠然一笑:晨光,你說這事情還能大到哪去呢?睡一覺,次日,全好。
搜狐前總編纂劉春
最初,我認為春台、左老他們是在勸慰我,但經由的事情多了,就覺著這種從容大氣,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假設從從業素質上說,視線、胸襟是能否做好總編纂的第一要義。若無這種心態,身居高位根本幹不下去。
總編纂是幹嗎吃的
在副主編以及總監的崗位上鍛煉了5年,2013年10月,我接替春台出任搜狐網總編纂。2015年4月,轉任一點資訊副總裁兼總編纂,迄今已經整整兩年。
此間,我也接觸了非常多的總編纂——有人不問外事,真正做到了老是在編(稿);有人整個一個社會流動家,比公關公司老總還忙;還有人把更多精力放在經營上,因為背著巨額的任務。
我一直在思考:總編纂的到底是幹甚麼的?
第一,政治安全的把關者。正如上文所講,甚麼能報導、甚麼不能報導,這是一個總編纂最基本的工作職責。甚麼都報,會讓媒體死無葬身之地;但甚麼都不敢報,會逐步失去影響力。這裡面的難度——或是說魅力,就是在當今的輿論環境下走好鋼絲。
第二,媒體方向的指引者。你所在的媒體定位如何?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它的核心競爭力是甚麼?這是戰略問題,身為采編一把手,總編纂必需對此有所思考。
第三,重大報導的群組織者。一個再優良的總編纂,也不可能在每個領功能變數都是專家、都有所建樹,但在重大報導上,必定要能拎的起來。越是主要的報導,主旨以及方向越要把握清晰,媒體內定的各種資源越要合理調配。這時,需要一把手的判斷、抉擇以及協調。尤其是在緊要關頭,總編纂需要在短期拍板。機會,電光石火。
第四,優良團隊的培育者。你需要讓一批高水平的編纂、記者在你的任上脫穎而出。柳傳志的管理理念也有很主要的六個字,「搭班子、帶隊伍」。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任上最大的成就,是帶出了一支擅長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團隊。而這種「狼群」的作戰模式,後來又被我帶到了搜狐,並依據網際網路特色進行了改善。
第五,立異精神的引領者。媒體本是立異藝術,失去立異能力的總編纂等於失去了生命。這種立異,內含內容、形式,內含技術、產品,也內含管理模式。尤其是在新媒體突起,媒體交融燃眉之急的緊要關頭,如何立異,這是擺在總編纂——尤其是傳統媒體總編纂頭上的一個主要課題。
「我」與「你」
我到了一點資訊之後,也時常有人問:在搜狐當總編纂以及在一點當總編纂,有甚麼區別?
拋開細節不說,最大的轉型有兩個:一是視線以及格局的不同;二是從以「我」為中心到以「你」為中心的變化。
在搜狐,我分管的領功能變數內含新聞、財經、金融、軍事、歷史以及文化,還內含後來群組建的新聞視訊團隊。兩百多人的隊伍,假設從做新聞的角度來講,已經足夠了。但到了一點資訊之後,除了硬新聞以外,領功能變數更大——內含體育、汽車、教育、健康、時尚、母嬰等等,整個是內容營運部管理的範疇。這就請求我跳出新聞,站在提供服務的角度上看待媒體、看待資訊。
更主要的是,因為擁有1000萬+日活使用者以及領功能變數的細分(一點資訊有200萬+自訂頻道),它其實是個平台或是入口級的產品——除了資訊以外,可以接入更多的東西。譬如電商平台的接入,再如O20的接入。
我必需從新審視網際網路,這個咱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此前,我對它的認識基本限制在「傳佈新聞的介質」上。我拜謁了諸多網際網路頂尖人物,每以及他們交談一次,我就覺得自己對網路的理解更精進一層。一次,我以及楊浩湧——趕集網CEO聊完了「使用者下沉」之後,登時覺得自己撿到一把金鑰匙。
也有不少創業者進入我的視線,以及他們一塊兒走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一塊兒感受讓能豬飛起的風口。儘管他們中的99.99%都會失敗,但他們的創意以及激情沾染了我,這讓我想起15年前,我給江老師寫信時的場景。人的春秋可以增長,但心中的夢想不會老去。
一點資訊後台的大資料,讓我更深理解了使用者。甚麼是大資料?一言以蔽之,就是使用者行為習氣的統計與分析。他們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在哪裡停留的時間長、在哪裡停留的時間短,看資料一目瞭然。然後依據這些資料,去調整你的編纂方向。
在搜狐網,我已經有了初步的使用者思惟,但尚未完整改變過來。在那場空費時日、翻天覆地的改革中,我的前老闆Charles在反覆強調「主路徑」。我後來理解了,所謂主路徑就是使用者集中之處。把工作重點放在此處並把其中的每個細節做到極致,是在浩如煙海的網際網路工作的核心理念。
有至關多的總編纂——尤其是平面媒體的總編纂——很難適應這個思惟模式。長期「媒體精英」的角色,讓總編纂們更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啟程,對一個事物——小到選題、大到媒體定位,作出判斷。這種基於經驗的判斷有必定道理,但對于使用者(或是說讀者)來講,不必定是正確的。而一個優良的總編纂,在遵循必定的價值觀基礎上,會依據使用者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思路。多年前,江老師注重於讀者的互動,緣故也在於此。
也有不少人問起我從平面媒體到新媒體轉型的經驗,結果也在於此:能不能從以自我為核心,轉向以使用者(你)為核心。前者可稱之為「編纂」,後者可稱之為「營運」——你需要完成從內容編纂到內容營運的跨越。時常會有人說甚麼「得屌絲者得天下」,其實屌絲不屌絲不主要,因為屌絲或者精英都是你的使用者。想在網際網路時代擁有天下,使用者才是最核心的。
三層境界
王國維有學術三境界之說,同樣,在如何衡量一個總編纂的造詣上,我認為也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作出優質報導。不少總編纂都津津樂道於此,但這其實只是總編纂的第一個層次。如同前文說說,總編纂可以給自己若干定位,但做出好報導應該是最基本的定位——因為你是采編總負責人。假設連這個層次都達不到,愧對「總編纂」之稱謂,乾脆打鋪蓋捲走人。
第二層次:扭轉了媒體的生態。譬如目前廣為業界焦慮的「傳統媒體轉型」,假設有哪位總編纂能探索出一條勝利道路,堪稱功莫大焉。做到這一步,可以打80分。回憶我在搜狐最大的收成,其實是完成為了搜狐媒體「中央廚房出產、不同餐廳分發」的變革。無論對于搜狐公司,仍然對傳媒界,這都是一次有利的探索。
第三層次:創造出全新的傳佈模式,並因而扭轉了社會生態。譬如門戶的呈現,譬如搜尋的呈現,譬如微博、微信的興起。可惜的是,這些優良產品的呈現,在不少時候並不是是總編纂的功勳,而是產品經理。所以,新浪前總編纂陳彤的卓著之處,就在於其創始了門戶模式,並把微博發揚光大。
新浪前總編纂陳彤
今天,在一點資訊,我以及我的團隊正在奔著第三個目的努力——讓這款最懂你的APP成為未來的主流瀏覽模式。為此,咱們終日努力,衣帶漸寬。在此,也祝福內含陳鋒在內的離開或者正在總編纂上努力前行的同仁,終有一日,咱們能夠「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本文作者:一點資訊總編纂吳晨光授權獨家發佈
中關村創業大街左近的一個飯店裡,話梅煮黃酒發散著溫暖的香氣。又是一場為了離別的相聚:9月下旬,網易前總編纂陳峰上任整整一年後,選取了離任創業。
一年中,這樣的飯局已經有3次:2014年此刻,是送新浪前總編纂陳彤,這位擁有17年門戶掌門人閱歷的傳奇人物,跳槽至小米公司任副總裁;第二次是送我,從搜狐總編的位置上轉任一點資訊總編纂。而這次是陳峰。
陳峰的離任在傳媒江湖上激發了不少討論,讓總編纂這個本已敏感的詞彙變得更受關注。下面的文章亦是我有感而發——
女神來信
假設沒有《南方週末》前總編纂(當時稱為「主編」)江藝平,我可能成不了今天的總編。
《南方週末》前總編纂江藝平
2000年元¥旦前夜,北京一號線地鐵上,一個25歲的男生捧著一張報紙邊看邊哭。報紙的頭版頭條是一篇迎接新千年的文章——《咱們沒有拋卻,因為咱們愛的深沉》。小男孩再次被這張報紙傳遞出的理想、信念以及執著打動。
那個一直在哭的男孩是我,那張報紙是當年一紙風靡的《南方週末》。在曾經為新聞理想奮鬥的人的閱歷中,被南周打動得稀里嘩啦並非件很稀奇的事情。而這張報紙當時的靈魂人物,恰是主編江藝平。
江老師是位外表纖弱,內心內含、堅定的女性。她的頭上沒有那麼多光環,但人格魅力世所罕見。她領導《南方週末》取得了影響力以及市場收入上的雙豐登,南周記者編纂的薪資在1990年代已是個「天文數字」,但她仍然拿著體制內的低薪資;她享受副廳級待遇,但天天做公共汽車上班,我曾碰到過她在公交車上給白叟讓座;當年的南方週末這樣之「猛」,江老師為此寫了無數反省,最終被免去主編一職,但從未把記者編纂拉出去「頂包」。
所以,無數名動江湖的記者編纂,都願意在其手下聽命;而《南方週末》能在當時險惡的環境下生存發展,也足見這位「弱女子」的政治素養與業務能力。
2000年——剛剛當記者兩年的我,有不少理想,也有不少迷茫。我渴想成為江老師這樣的總編纂,「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看了南周新千年的獻詞之後,我把我所有的思考方向寫了一封信,寄給了江老師。真的是斗膽而為,因為她是那個年代記者心中的女神。
我沒有想到江老師會給我親筆回信。當接到這份大禮時,我「漫卷詩書喜欲狂」。信的大意是這樣:
晨光,來信收悉。之所以沒有及時給你回信,是因為不忍。因為我怕我被罷免的音訊,會給充溢激情的你潑一瓢冰水。我是(2000)年前接到再也不擔任《南方週末》主編的音訊的,其中的緣故,不說你也明瞭。但這並不必定是甚麼壞事,因為冰水會讓咱們更清醒,更堅定地前行……
江老師在信中還表達了一種態度:她說自己不是女神,只是一個往常人。她讓我用更往常的視角看待她,看待那些「高高在上」的總編纂。
在信的最後,她說:很感慨你的理想、抱負與努力。你必定會成為理想中的主編,因為你年青,中國畢竟在進步!
當時對于中國政治非常懵懂的我,並不十分理解她被罷免的真正緣故。但因為這封信,因為不想讓女神絕望,所以我在此後的15年媒體人生涯中,一直維持如同當初的激情。2001年7月,我第一次在《南方週末》上發表了文章;2001年12月,我進入《南方週末》擔任記者,後被調總部廣州任「調查」版編纂。2008年,我從回到北京,擔任《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實現了總編夢想的第一步。
在這段如同抗戰一場漫長的歲月裡,我逐步理解了江老師所說的「冰水」,也懂患有堅持理想有多麼不易。當自己慢慢成長起來,所謂「理想」已經再也不時長掛在嘴邊,但我明白,不少東西其實已經融入血脈,成為人生的一種習氣。
正因為這種理想以及堅持,因為江老師的人格魅力,讓《南方週末》出生出不少總編纂。有人曾經把江藝祥和另一位傑出女總編進行對照,評價很客觀:前者造詣了一個體系,後者造詣了一個媒體。
而江老師對內含我在內的普通讀者的珍視(她幾乎會親筆回每一封信),教會了我一件事——使用者思惟。這是網際網路思惟的核心。
胸襟天下
2001年12月,我終於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成為南方週末的記者。招聘我進入這張報紙的是向熹。他29歲出任南方週末總編纂,力主改革。時政板塊、城市板塊都出在他手。後來,張東明出任南周總編,再後來是文建明。
我閱歷的這幾位領導在辦報思路上有所不同,但在做人的格局上——尤其是對待下屬的模式上,都頗有胸襟。南週一位同事在微信公號上曾經發表過一篇文章,說他從未因對領導提出意見而被穿小鞋。這一點,我以及我幾個對比直率的同事深有同感,這幾位同事目前也在媒體任要職——譬如《財經》雜誌副總編馬克、今日頭條副總裁林處方等。
所以說,做總編纂要讓別人服氣,胸襟以及格局必定要有,肚子裡要能撐船。南方系之所以出來那麼多人材,以及其大氣內含的企業文化自然關聯。
此間再插一個讓人打動的故事,是關於我以及另一位媒體行業領袖的。這位讓人尊敬的領導是南方報業集團的「老大」——范以錦。今天的他已經退休,在南方一所高校任教。
《南方日報》前總編纂,南方報業傳媒集團董事長范以錦
故事很簡單,但對我來講是生死劫。我編纂的一篇文章,被人舉報「洩密」,受到了中央某核心機關的調查。假設此事落實,那可能就不是丟掉職務的問題。在我做好了接受審查的時刻,老范挺身而出維護了我。在廣州工作的三年,老范沒吃我過一頓飯,我也沒給他送過一點東西。我離開廣州時,他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關於南方報業的營運內情,上面題字:年青就是但願。
在廣州工作的那段時間裡,經由江老師介紹,我認識了《南方週末》創始人左方。他是《南方週末》第四任主編。這位文革「造反派」是辦報天才,他的不少思路、不少名言,至今依然深刻影響著中國傳媒。
《南方週末》創始人左方
譬如南方週末定位:從「鼓吹嶺南文化」到「中國改革發聲地」——因為全國改革看廣東,廣東改革看廣州。
譬如報導底線:有不說的真話,但毫不說假話。
譬如職業操守:認稿不認人,認報不認錢。
譬如市場化思惟:一報一刊一公司——別忘了,這是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當時,中國根本不曉得網際網路為什麼物!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左老把他本人與南周此後幾任總編的對比。他說:
「我是『剛』,江藝平是『柔』」。一次開例會,好幾人遲到。遲到不說,還嚷嚷著要吃早飯。左老拍案大怒:說假設這是在戰場上,我就把你們拉出去槍斃,因為你們貽誤戰機!
「我是『俗』,向熹是『雅』。但我的俗,不是通俗,也不是俗氣,而是大俗。大俗即大雅。」把下三路的新聞做成上三路——這也是左老的名言,在雅俗之間的轉化。
「我是四個擁戴,有些人是四個闡述。」這其實左方是最經典的一段話,只是對比敏感,不利便說透。無非大家可以想一想,擁戴以及闡述甚麼?擁戴以及闡述的區別是甚麼?
當我出任搜狐網總編纂之後,我曾經向主管部門一名副部長提起過這個理論,並進一步延伸為「政治家辦網」。他深以為然。把握好政治底線,是一名總編的基本功。
2008年年初,我離開廣州回北京擔任《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以前,江老師以及左老又把我叫到一個咖啡館,千叮嚀萬囑咐。其中左老有一段話,成為我此後行事的座右銘:入先出後知可否,權用七分、利享三分。
這句話的前半部份出自《莊子》。講得的是「盜亦有道」。作為響馬的首級,應該先進去後出來,並曉得哪裡能偷哪裡不能偷。後半句是講一個總編纂對于權力的使用:不要濫用、不要過度使用;對于利益,不要太貪。
左老還送了我一個詞:從容。他說總編纂這個崗位,是在風口浪尖之上,無法規避風雨。做人做事要從容一點,有些事情無須太看重。這一點,與我後來的領導——搜狐前總編纂劉春的教誨相同。春台是我見到的最豁達之人,每每遇到問題我向他求教時,他老是漠然一笑:晨光,你說這事情還能大到哪去呢?睡一覺,次日,全好。
搜狐前總編纂劉春
最初,我認為春台、左老他們是在勸慰我,但經由的事情多了,就覺著這種從容大氣,其實是一種人生態度。假設從從業素質上說,視線、胸襟是能否做好總編纂的第一要義。若無這種心態,身居高位根本幹不下去。
總編纂是幹嗎吃的
在副主編以及總監的崗位上鍛煉了5年,2013年10月,我接替春台出任搜狐網總編纂。2015年4月,轉任一點資訊副總裁兼總編纂,迄今已經整整兩年。
此間,我也接觸了非常多的總編纂——有人不問外事,真正做到了老是在編(稿);有人整個一個社會流動家,比公關公司老總還忙;還有人把更多精力放在經營上,因為背著巨額的任務。
我一直在思考:總編纂的到底是幹甚麼的?
第一,政治安全的把關者。正如上文所講,甚麼能報導、甚麼不能報導,這是一個總編纂最基本的工作職責。甚麼都報,會讓媒體死無葬身之地;但甚麼都不敢報,會逐步失去影響力。這裡面的難度——或是說魅力,就是在當今的輿論環境下走好鋼絲。
第二,媒體方向的指引者。你所在的媒體定位如何?向哪一個方向發展?它的核心競爭力是甚麼?這是戰略問題,身為采編一把手,總編纂必需對此有所思考。
第三,重大報導的群組織者。一個再優良的總編纂,也不可能在每個領功能變數都是專家、都有所建樹,但在重大報導上,必定要能拎的起來。越是主要的報導,主旨以及方向越要把握清晰,媒體內定的各種資源越要合理調配。這時,需要一把手的判斷、抉擇以及協調。尤其是在緊要關頭,總編纂需要在短期拍板。機會,電光石火。
第四,優良團隊的培育者。你需要讓一批高水平的編纂、記者在你的任上脫穎而出。柳傳志的管理理念也有很主要的六個字,「搭班子、帶隊伍」。就我自己的經驗而言,在《中國新聞週刊》副主編任上最大的成就,是帶出了一支擅長處理重大突發事件的團隊。而這種「狼群」的作戰模式,後來又被我帶到了搜狐,並依據網際網路特色進行了改善。
第五,立異精神的引領者。媒體本是立異藝術,失去立異能力的總編纂等於失去了生命。這種立異,內含內容、形式,內含技術、產品,也內含管理模式。尤其是在新媒體突起,媒體交融燃眉之急的緊要關頭,如何立異,這是擺在總編纂——尤其是傳統媒體總編纂頭上的一個主要課題。
「我」與「你」
我到了一點資訊之後,也時常有人問:在搜狐當總編纂以及在一點當總編纂,有甚麼區別?
拋開細節不說,最大的轉型有兩個:一是視線以及格局的不同;二是從以「我」為中心到以「你」為中心的變化。
在搜狐,我分管的領功能變數內含新聞、財經、金融、軍事、歷史以及文化,還內含後來群組建的新聞視訊團隊。兩百多人的隊伍,假設從做新聞的角度來講,已經足夠了。但到了一點資訊之後,除了硬新聞以外,領功能變數更大——內含體育、汽車、教育、健康、時尚、母嬰等等,整個是內容營運部管理的範疇。這就請求我跳出新聞,站在提供服務的角度上看待媒體、看待資訊。
更主要的是,因為擁有1000萬+日活使用者以及領功能變數的細分(一點資訊有200萬+自訂頻道),它其實是個平台或是入口級的產品——除了資訊以外,可以接入更多的東西。譬如電商平台的接入,再如O20的接入。
我必需從新審視網際網路,這個咱們賴以生存的工具。此前,我對它的認識基本限制在「傳佈新聞的介質」上。我拜謁了諸多網際網路頂尖人物,每以及他們交談一次,我就覺得自己對網路的理解更精進一層。一次,我以及楊浩湧——趕集網CEO聊完了「使用者下沉」之後,登時覺得自己撿到一把金鑰匙。
也有不少創業者進入我的視線,以及他們一塊兒走在中關村創業大街上,一塊兒感受讓能豬飛起的風口。儘管他們中的99.99%都會失敗,但他們的創意以及激情沾染了我,這讓我想起15年前,我給江老師寫信時的場景。人的春秋可以增長,但心中的夢想不會老去。
一點資訊後台的大資料,讓我更深理解了使用者。甚麼是大資料?一言以蔽之,就是使用者行為習氣的統計與分析。他們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在哪裡停留的時間長、在哪裡停留的時間短,看資料一目瞭然。然後依據這些資料,去調整你的編纂方向。
在搜狐網,我已經有了初步的使用者思惟,但尚未完整改變過來。在那場空費時日、翻天覆地的改革中,我的前老闆Charles在反覆強調「主路徑」。我後來理解了,所謂主路徑就是使用者集中之處。把工作重點放在此處並把其中的每個細節做到極致,是在浩如煙海的網際網路工作的核心理念。
有至關多的總編纂——尤其是平面媒體的總編纂——很難適應這個思惟模式。長期「媒體精英」的角色,讓總編纂們更喜歡從自己的角度啟程,對一個事物——小到選題、大到媒體定位,作出判斷。這種基於經驗的判斷有必定道理,但對于使用者(或是說讀者)來講,不必定是正確的。而一個優良的總編纂,在遵循必定的價值觀基礎上,會依據使用者的反饋來調整自己的思路。多年前,江老師注重於讀者的互動,緣故也在於此。
也有不少人問起我從平面媒體到新媒體轉型的經驗,結果也在於此:能不能從以自我為核心,轉向以使用者(你)為核心。前者可稱之為「編纂」,後者可稱之為「營運」——你需要完成從內容編纂到內容營運的跨越。時常會有人說甚麼「得屌絲者得天下」,其實屌絲不屌絲不主要,因為屌絲或者精英都是你的使用者。想在網際網路時代擁有天下,使用者才是最核心的。
三層境界
王國維有學術三境界之說,同樣,在如何衡量一個總編纂的造詣上,我認為也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作出優質報導。不少總編纂都津津樂道於此,但這其實只是總編纂的第一個層次。如同前文說說,總編纂可以給自己若干定位,但做出好報導應該是最基本的定位——因為你是采編總負責人。假設連這個層次都達不到,愧對「總編纂」之稱謂,乾脆打鋪蓋捲走人。
第二層次:扭轉了媒體的生態。譬如目前廣為業界焦慮的「傳統媒體轉型」,假設有哪位總編纂能探索出一條勝利道路,堪稱功莫大焉。做到這一步,可以打80分。回憶我在搜狐最大的收成,其實是完成為了搜狐媒體「中央廚房出產、不同餐廳分發」的變革。無論對于搜狐公司,仍然對傳媒界,這都是一次有利的探索。
第三層次:創造出全新的傳佈模式,並因而扭轉了社會生態。譬如門戶的呈現,譬如搜尋的呈現,譬如微博、微信的興起。可惜的是,這些優良產品的呈現,在不少時候並不是是總編纂的功勳,而是產品經理。所以,新浪前總編纂陳彤的卓著之處,就在於其創始了門戶模式,並把微博發揚光大。
新浪前總編纂陳彤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今天,在一點資訊,我以及我的團隊正在奔著第三個目的努力——讓這款最懂你的APP成為未來的主流瀏覽模式。為此,咱們終日努力,衣帶漸寬。在此,也祝福內含陳鋒在內的離開或者正在總編纂上努力前行的同仁,終有一日,咱們能夠「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