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提起電紙書,大多數人的腦袋裡的第一反映會是:亞馬遜Kindle。沒錯,Kindle 在中國電紙書市場佔領了很大份額,而如今,國人又多了一種選取,8月6日,掌閱正式對外推出了iReader電紙書,並且聲稱更適合國人使用。

掌閱方面表示,這是一款從讀者的角度啟程,經由近兩年反覆思考以及磨合,設計出來的更適合瀏覽的硬體產品。相較於市場上現有的產品,iReader正在從新定義適合中國使用者的電紙書。

事實上,早在今年4月,掌閱科技CEO成湘均就對外界稱,要推出掌閱電紙書,今日下晝掌閱科技首款電紙書產品 iReader 電紙書終於正式發佈, 定價899元¥。這款電紙書將於8月11日在掌閱官網正式發售,購買電紙書的使用者還會當即返還300元¥閱餅代金券。

憑什麼底氣,掌閱敢去爭搶電子書市場?

無可厚非的進軍邏輯

目前,掌閱科技已經成為國內最大的數字版權採購以及發行平台,擁有42萬冊中文圖書資源,涵蓋了精排版、雜誌、漫畫、公版還有小人書。而這一切暗地裡還有使用者做底牌,截止2015年,掌閱使用者累計已達5億,日活躍使用者1800萬,年發行數字圖書15億冊,據易觀統計今年Q1其搬移瀏覽市場份額增至26.4%。

今年7月3日,掌閱宣佈在其用戶端上開始提供紙質書銷售,使用者在瀏覽完電子書之後,假設想購買紙質書,可以直接點擊購買,便可下單。其實體書的合作伙伴為文軒網,是新華文軒集團旗下的購書網站,含80萬冊正版圖書,可提供豐碩全面的紙質書內容。掌閱關聯負責人還表示,未來還會接入更多的圖書提供者,充沛施展掌閱平台化的潛質。

顯然,掌閱不僅是想叫板Kindle,還有可能在紙質書銷售上以及亞馬遜形成直接競爭。但思考方向儘管夸姣,實現起來可能並非那麼容易。

在咱們的印象中,中國人老是不太愛讀書的。相對於全世界市場,中國所佔的市場銷量以及其市場地位存在很大的差距。依據一份抽樣調查的資料顯示,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中國92%的人群不瞭解電紙書,而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手機市場,中國區電紙書銷量在全世界市場銷量中佔比極小,只有3.7%。跟著智慧手機的大屏化,亞馬遜Kindle硬體,蘋果iPad也屢屢泛起銷量下滑的訊息。

依據亞馬遜公司公佈的資料,亞馬遜從1995年開始銷售書籍,在2010年7月電子書銷量超過精裝書銷量,6個月後超過平裝書銷量,到了2011年5月,亞馬遜在網站宣佈,Kindle電子書的銷量開首次全面超過紙質書銷量。然而,近幾年,咱們並無看到kindle的具體銷量。

更有資料顯示,電紙書的黃金期早已經過了。據統計機構IHS iSuppli的資料顯示,從2012年開始,電子書瀏覽器的出貨量開始降低,2012年電子書瀏覽器出貨量比2011年降低36%,到2016年,整個市場的出貨量僅僅為710萬。而2011年,這個數字達到了2320萬。

成湘均似乎並不耽心,他表示,掌閱電紙書要在年內達到三百萬的銷量。他跟咱們公佈了一個資料,在掌閱電紙書開放預售的三天時間裡,一共售出了63萬台。此外,他表示,將會拿出十個億來做電子書,899元¥的硬體定價徹底不賺錢,而是但願通過內容來進行營利。

在大屏手機時代的今天,漢王、噹噹、盛大都嘗試過電紙書,但最終沒有佔領市場紛繁倒下,Kindle電紙書銷量降低的訊息咱們也屢屢有所耳聞,掌閱電紙書是否能達到預計的銷量仍然一個問號,但對于愛讀書的使用者而言,多一個選取便是利好之事。

憑什麼底氣,掌閱敢去爭搶電子書市場?

但從另一個層面上來講,以上的調查資料也象徵著中國電紙書瀏覽市場的增長潛力極為驚人。依據亞馬遜一季度發佈的讀書資料顯示,中國人的瀏覽量比2014年有所增添,尤為是電子書的瀏覽量上升了11%。還有一個顯然的趨勢是,Kindle使用者的瀏覽量大於全民瀏覽量。從資料上看,Kindle使用者每年瀏覽12本以上的人達到72%,超過24本的達到50%。

因為搬移裝置的便捷性,尤為是電紙書瀏覽器優良的瀏覽體驗,某種程度正在吸引著愈來愈多的中國人進行瀏覽。電紙書瀏覽器在國內並不是少見,一直以來這都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此前漢王等多家國內廠商都在電紙書市場打拚,但都收效甚微。巨大的電紙書瀏覽器市場,除了亞馬遜的Kindle以外,幾乎沒有一款像樣的產品,這對一直深耕內容的掌閱來講是一個不小的機會。

當然,掌閱進軍電紙書瀏覽器市場並不是徹底是因為看到了這個市場的潛力。依據掌閱對外發佈的資料顯示,2015年每一個掌閱活躍使用者半年讀6本書。截止2015年中,掌閱月活躍使用者達到7000萬人。此外,掌閱書城還有42萬冊圖書、雜誌、漫畫等類別的優質數字版權,並擁有大量精排版書籍,製作細緻的掌閱公版書籍。

從掌閱的角度看,其並不是缺乏內容以及使用者,但使用者日趨增長的瀏覽需求的確又使得掌閱需要一個更好的載體確保使用者體驗。智慧手機以及平板電腦儘管足夠便捷,但對長期瀏覽的眼睛維護問題卻並無下足功夫。而市場已經存在的大量的電子墨水瀏覽器卻面臨諸如翻頁會黑屏,動作響應很慢,螢幕過小,註冊流程繁雜、下載圖書不利便等諸多問題。

對掌閱來講,iReader產品的推出更多其實仍然為了從使用者角度啟程而已。正如掌閱CEO成湘均說過的那句話,「其大部份時間我只做兩件事,自己看書以及更好的讓別人看書。為此,掌閱為喜歡深度瀏覽的使用者開發了iReader電紙書,但推出此產品的本意並不是為了賣硬體,而是在於讓更多的人對瀏覽發生興致,可以更好地看書。」

到底誰會真正害怕?

iReader電紙書能否從新定義電子書市場,目前尚不得而知。無非當我在社交網路閱讀關聯訊息時,卻發現了大量的水軍輿論襲擊。最典型的模式,就是在掌閱官方微博下面來句「不如買kindle」的水軍評論。判斷這是否水軍已經沒有必要,因為過於顯然,但到底是何人所動作,則是對比吸惹人的。掌閱的入場,看上去很大程度引起了競爭對手的警覺,那麼到底哪些對手會感到壓力呢?

憑什麼底氣,掌閱敢去爭搶電子書市場?

1)不接地氣的Kindle

iReader一經推出,就被不少人拿來當成為了中國版Kindle。對于外界的評價,成湘均則回應到,「我尤其不能接受,網上的一個觀點,什麼中國版的Kindle來了,什麼對標Kindle。咱們做的這款產品,無論從外觀、硬體配置、螢幕大小、仍然從軟體系統、體驗以及動作模式等沒有一個是相似的,所以iReader不僅是不像Kindle,偏偏相反,假設Kindle還有一點點使用者體驗意識的話,或許大家很快就會看到,美國版的Kindle會愈來愈像中國版的iReader。」

Kindle的強大無可厚非,背靠亞馬遜這顆蒼天大樹,Kindle不僅在內容上相比市場早前的參預者擁有巨大的優勢,同時在銷售渠道上亞馬遜也是近水樓台。但其並不是徹底沒有任何問題,糟糕糕的使用者體驗以及網路小說內容的缺乏,都給這款產品蒙上了暗影。

而成湘均既然能說出這樣的話,他的底氣並非不無依據。為了解決Kindle存在使用者體驗上的翻頁黑屏以及響應慢的問題,掌閱除錯了一年時間,主板、晶元搭配專案推翻了兩次,軟體到今天迭代了72個版本,才正式推出。

而iReader能夠狙擊Kindle的兩大法寶,一個是中文書籍,一個是瀏覽體驗。掌閱有42萬冊精品圖書,其中絕大多數是中文書籍,而相對於應kindle只有23萬冊。而在瀏覽體驗上,Kindle也給了掌閱至關的機會。

與Kindle相比,掌閱電紙書花了更多的精力在水墨螢幕的顯示上,iReader針對電子墨水屏進行了專門改善,減少閃屏,並擁有更大的 6.8 英吋 Pearl E-ink 螢幕,解析度為 1080x1440(256PPI),螢幕參數比 Kindle Paperwhite 2 略勝一籌。除此以外,iReader 電紙書的使用者註冊、登陸流程也很輕量化。。對Kindle來講,掌閱的入場的確必定程度上給其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2)看似強大的閱文

早前掌閱曾規劃將在三年時間投入10億元¥採購版權,並在2015年成立了掌閱文學,專註精品原創作品的培育,這必定程度上讓掌閱在精品內容配置方面擁有了更強的話語權。電子書瀏覽求量的時代已經過去,正如掌閱後來拋出的觀點,「之後不會是渠道為王,也不會是內容為王,而是精品為王。」

放眼搬移瀏覽市場,假設說誰是掌閱最大競爭對手,閱文集團確定算是其中之一。在哄搶IP的時代,閱文集團無疑算是異軍崛起,今年騰訊文學收購盛大文學的成立的「閱文集團」,統一管理以及營運起點中文網、創世中文網、瀟湘書院、紅袖添香、QQ瀏覽等文學品牌,已然拿下網路文學市場絕大多數份額,掌握了IP市場的話語權。

的確假設從網路文學角度,現在的閱文集團看上去已經足夠強大,但咱們細細察看之下,其實所謂的閱文集團其實就是盛大文學+騰訊渠道的結合,以目前的市場來看,這家新成立的集團尚無爆發出足夠的能量出來。

但電子書市場並不是只有網路文學。不同於閱文集團在網路文學深耕,掌閱的目的則是做全品類的手機瀏覽,閱文集團的內容版權上的配置不容疏忽,但在渠道以及流量方面相比掌閱可能還有必定的劣勢。事實上,據易觀智庫資料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搬移瀏覽市場掌閱iReader以26.4%居於首位,QQ瀏覽則以17.9%屈居第二。

而此次藉助iReader電紙書瀏覽器的推出,掌閱無疑將增添搬移瀏覽領功能變數更為上層的使用者,並為使用者提供一個更為優質的服務體驗。瀏覽需要一個純正以及安靜的場景,不是光有入口以及流量就能,圖書的質量以及體驗往往則顯得更為主要,掌閱的入局無疑將會把閱文集團造成必定的困擾。

3)最後的半個對手多看瀏覽

自多看瀏覽被小米收購後,這家公司就每況越下。先是最主要的亞馬遜運用商店回絕多看瀏覽的入駐申請,在之後又閱歷了一輪內定整合。小米曾對多看至關的看重,並把多看當成是小米內容生態鏈中的主要一環,但在小米總部收購多看後,卻對多看的業務發展並不滿意。

小米將內含小米電視、小米盒子在內的硬體業務整合進了多看科技旗下,讓多看科技這家從一個瀏覽起家的科技公司,逐步轉變為一家軟硬體並舉的企業,對這家曾經的輕公司來講承載在其身上的壓力愈來愈大。

多看瀏覽也曾在市場擁有不錯的地位,曾幾何時買Kindle然後刷多看系統是中國使用者解決Kindle瀏覽體驗不友善的一條坎坷之路,多看瀏覽也在這種借殼生蛋中不斷成長。無非掌閱的入場,卻是從改善使用者體驗的根本啟程,這無疑給多看瀏覽的未來蒙山了一層暗影。

儘管藉助kindle打壓掌閱iReader貌似對比巧妙,但海量讀者最終仍然要被兩大因素,內容以及體驗所抉擇的,曾經不適應中國使用者需求的軟體硬體其實也不少,這裡就再也不贅述了。Kindle以及iReader之爭,最終裁定的仍然使用者,不斷為使用者的需求扭轉,才是最癥結的。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維,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