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藍網10月8日訊(記者 欣蘭)去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紐交所上市,並以250億美元¥融資額創下全世界史上最大規模IPO紀錄。倏忽一年,阿里集團發佈上市之後的第一份年報,與此同時,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以「一指禪」的電腦輸入模式親自寫就一篇致股東公開信,詳細闡述了阿里未來戰略、平台優勢、資本市場甚至競爭對於手等外界關切的問題。同日,阿里巴巴集團也召開了上市後首次股東南大學會,對於董事人選進行投票。
年報顯示,截至2015年6月底,阿里巴巴集團共有34000名員工,其中,專門從事「中國零售市場」與GMV有關的員工數僅不到一萬人,這部份員工支撐了接近3萬億新台幣的交易額,佔了中國零售消費總額的9%,人均支撐3億元¥,展示了不俗的運營效力。
值得關注的財務資料還有,目前阿里平台擁有3.5億名活躍買家,2015財年營收達123億美元¥,營收增長45%,自由現金流達78億美元¥。
在馬雲看來,外界所理解的「挑戰」以及阿里所理解的可能並不一致。「阿里巴巴的定位是啟動一場商業的變革,咱們打造的是未來商業的基礎設施,咱們是為從事買賣的商家賦能,而不是與從事買賣的商家競爭,從這一點說,今天市場上所謂的』競爭對於手』,其實都是未來咱們賦能以及說明的對象。」
關於這一點,馬雲使用了一個十分形象的比喻:「簡單的把今天市場上從事電子商務的企業當做阿里巴巴的對於手,是拿蘋果以及蘋果樹相比,是對於雙方都不合適的。」

從年報中可以看到, 阿里投資的菜鳥物流系統每年處理大約100億個快遞包裹;網際網路金融業務服務擁有近四億活躍使用者;雲計算業務居於世界前列並且維持年增長率超過100%;搬移網際網路基礎產品,內含搜尋、地圖、閱讀器為中國使用者提供了不可缺乏的基礎服務……馬雲預測,十年內中國50%以上的消費將會通過網際網路進行,中國80%以上的企業會使用到網際網路的電商平台、物流體系、金融服務、雲計算以及跨境服務。因而,阿里的業務以及中國經濟緊密聯絡在一塊兒,未來阿里提供的服務會是企業繼水、電、土地之外的第四種不可缺失的商務基礎設施資源。
「不少人把咱們以及其他電商公司混為一談,並因而用咱們的GMV增長率作為對於咱們模式的評判標準。實際上,狹義的電子商務僅僅是今天阿里巴巴集團戰略的一部份,咱們追求的是打造一個開放、透明、協同的商業基礎設施平台。」馬雲在公開信中寫到。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近來,全世界市場的波動,尤其是對於中國經濟前景的耽憂影響到了內含阿里巴巴在內的一大批中國企業。關於全世界投資者關切的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將會對於阿里帶來怎麼樣的影響,馬雲表示樂觀。他認為,放緩的經濟對於中國的未來前景是利遠弘遠於弊,中國經濟發展已再也不需要數量的增添,而是質量的提長,「春江水暖鴨先知。偉大的企業老是出生在難題時刻,我相信這次中國經濟從數量向質量調整的過程中必定會發生幾家全世界真正了不起的企業,阿里巴巴但願自己能有幸成為其中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