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大早起來,車雲菌的朋友圈就被一條訊息刷了屏:滴滴快的在紐約宣佈,與美國打車運用Lyft達成戰略合作,並向Lyft戰略投資一億美元¥。據悉,雙方還將打通跨境營運平台,為往來中美的旅客提供一站式實時出行服務。

在車雲菌看來,這項戰略合作一方面將對滴滴快的以及Lyft的現有業務形成補充,一方面也將對雙方共同的競爭對手Uber形成打擊,堪稱一舉兩得。
投資了「直接競爭對手的對手」
從表面上看,剛剛更名「滴滴出行」併發力構建一站式搬移出行平台的滴滴,與同樣主打拚車服務的Lyft似乎存在潛在的競爭關系,事實並不是這樣。
與Uber專註於全世界擴張不同,Lyft的業務專註於美國市場,已在65個城市提供服務,但在中國市場的認知度並不高。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市場,Lyft卻是Uber的最直接競爭對手,雙方曾為搶佔市場進行過激烈的價格戰,Uber曾為司機提供500美元¥的獎勵,Lyft更是為新司機提供至多達到750美元¥的補貼。

因而,滴滴快的此次投資Lyft,假設從戰略意義上解讀,更像是「投資直接競爭對手的對手」,而這裡的「直接競爭對手」就是Uber。
目前,Uber在先後取得70多億美元¥的風險投資後,估值高達500多億美元¥,向全世界60多個國家以及地區的300多座城市提供服務。在中國市場,Uber是滴滴快的最直接也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據悉,滴滴快的此次投資的Lyft成立於2012年,創始人Logan Green以及John Zimmer將產品定位於「輕鬆范兒」,激勵使用者坐在副駕駛的位置與司機像朋友同樣聊天,並在下車後與司機像好哥兒們同樣「擊拳」。Lyft的標誌是在車前掛一個粉色的鬍子。
既「損人」又「利己」的合作
當然,滴滴快的對Lyft的1億美元¥投資目的也並不僅僅只有「損人」。
據悉,滴滴快的已與Lyft簽署協定,未來其使用者在到訪美國後,能夠在不從新下載APP的情況下,直接通過原滴滴快的平台找到Lyft的拼車服務,這些服務將由Lyft提供。從Lyft給出的資料上看:2014年,到訪美國的中國人達到了210多萬。
對于Lyft來講,自己的使用者也可以在到訪中國後,馬上接入滴滴快的諸多業務網路,如預訂打車服務、拼車服務、查尋公共交通訊息等。此外,Lyft使用者還將能在平台上找到會講英語的司機,這項服務與在Uber與 Duolingo的合作中同樣被使用。
目前來看,儘管面臨著Uber的競爭,但作為「地頭蛇」的滴滴快的仍然佔領了中國拼車市場80%的份額,因而是Lyft很理想的本土化合作伙伴。
Lyft聯合創始人兼總裁約翰·茲默爾也表示,滴滴快的是目前Lyft使用者到訪中國並找到拼車服務的最佳模式。無非,茲默爾並未透露Lyft此次與滴滴快的合作協定中涉及資金關聯的條款,也沒有透露是否向滴滴快的支付服務費用。
車雲小結:
據悉,Lyft此輪投資者,除了滴滴快的外,還有卡爾·伊坎、阿里巴巴、樂天、騰訊、以及Andreessen Horowitz、Founders Fund、寇圖資本等。滴滴快的目前的估值為160億美元¥,並有超過40億美元¥的資金貯備。
事實上,滴滴快滴與Uber在戰略合作上也並不是沒有交集的可能,滴滴打車創始人程維就曾透露,Uber來談合作的態度「過於傲慢」。此外,Uber曾但願投資40%收編滴滴快的,但滴滴快的回絕了Uber的收編。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而在滴滴快的與Lyft的合作完成後,與Uber的競爭也將從中國市場逐步向美國市場滲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