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俊慧
「618、818、919、1111、1212……」。
這些看上去「很吉利」的數字群組合,恰是近些年來「電商造節」熱中選取的日期。值得一提的是,「電商造節」正從綜合電商平台向品牌電商平台「擴散」,愈來愈多相似樂視、小米這樣的品牌電商也加入到「造節」大潮中。
日前,樂視對外宣佈啟動「919樂迷節」,號稱旗下電視、手機品類全渠道(樂視商城、LePar、京東、天貓、蘇寧)當日直降500元¥,並聯合了易到用車等多家合作伙伴,設定各類專場特惠等流動。
如今,相似「狂歡節」、「樂迷節」、「米粉節」似乎已經成為電商促銷的標配,然而,從商標維護角度來看,不管是曾向京東祭出「殺手鑭」的阿里巴巴以及蘇寧易購等綜合電商平台,仍然樂視、小米等品牌電商平台,在「電商造節」過程中,商標維護誰更強呢?

商標維護意識:阿里巴巴「先知先覺」
在綜合電商平台中,商標局網站(中國商標網)查詢結果顯示,阿里巴巴早在2011年11月1日,就送出了「雙十一」商標註冊申請,京東則是在2014年10月20日才首次送出「六一八」關聯商標註冊申請,而蘇寧易購則是在2015年7月23日才首度送出「818發燒節」關聯商標註冊。
而在品牌電商平台中,商標局網站(中國商標網)查詢結果顯示,樂視則是在2014年11月5日首次送出「九一九」商標註冊申請,小米則是在2014年11月14日首度送出「米粉節」商標註冊申請。
顯然,假設說阿里巴巴在「電商造節」商標維護中屬於「先知先覺」,那麼,蘇寧易購算是「動手略晚」的。
而京東、樂視以及小米,則是在去年爆出的「雙十一」商標大戰先後,陸續著手對自己的「電商造節」予以商標註冊維護。
商標維護規模:阿里巴巴、京東領先,樂視齊中,小米、蘇寧易購「後進」
商標局網站(中國商標網)查詢結果顯示,截止2015年9月8日,阿里巴巴已累計向商標局送出了21件「電商造節」商標,京東送出了20件,樂視送出了10件,蘇寧送出了2件,小米送出了1件。
可以看到,在綜合電商平台中,作為「電商造節」創始者,阿里巴巴在「電商造節」商標的申請量遙遙領先,京東緊隨其後,蘇寧易購位居第三。
而在品牌電商平台上,時常「掐架」的樂視以及小米,樂視的有關「919樂迷節」的商標申請量卻是小米「米粉節」商標申請量的10倍,這應該也讓很人感到意外。
商標維護內容:樂視看齊阿里巴巴、京東等綜合電商平台
從商標申請內容來看,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樂視、小米等幾家「電商造節」代表的做法各有不同。大致蘊含三類:1)日期類,譬如919、816、雙十一等,2)自訂節日類,譬如米粉節、樂迷節、網購狂歡節等,3)日期以及自訂節日群組合類,譬如「919樂迷節」、「雙十一網購狂歡節」、「六一八狂歡節」等。
值得一提的是,儘管小米很早就開始按期搞「米粉節」,然而,其在商標配置上似乎有點脫節,1)數量上,過去五年間,其僅申請註冊了1件關聯商標,2)內容上,小米僅對「米粉節」做了商標維護,而對于「米粉節」的「日期」、「日期及節日名群組合」暫未做任何維護。
相反,同為品牌電商平台的樂視,似乎在策略上與阿里巴巴等綜合電商平台維持了一致,在配置「919樂迷節」時,同步做了「日期」、「日期以及節日名群組合」等關聯群組合申請維護。
商標維護類別:9類、35類、38類、41類以及42類成電商「最愛」
從商標維護類別來看,各類平台「電商造節」商標維護所涉類內含:9類、16類、35類、36類、37類、38類、39類、41類、42類、43類及45類等共計11個類別,其中,9類(手機等通信關聯)、35類(廣告等關聯)、38類(網際網路等關聯)、41類(娛樂等關聯)以及42類(技術等關聯)等是「電商造節」商標維護的重點類別所在。
在前述共計11類商標維護類別中,阿里巴巴配置維護類別涉及9類,京東維護類別涉及11類,樂視維護類別涉及3類,小米、蘇寧易購維護類別涉及1類。
由此可見,在商標維護力度上來看,綜合電商平台中,京東超出了阿里巴巴,而在品牌電商平台中,樂視領先於小米。
電商造節弄法趨勢:從單純促銷邁向多元¥化深度參預體驗
始於2009年的「雙十一」, 起初只是想做一個屬於淘寶商城的節日,讓大家能夠記住淘寶商城。而到了2012年,伴同電商行業競爭的加劇,內含天貓、京東、易迅、噹噹、國美網上商城、蘇寧易購等電商平台紛繁加入「雙十一」促銷大戰,讓「雙十一」似乎真正成為了「網購狂歡節」。
如今,伴同「雙十一」已走過5個年頭,單純的「促銷」似乎已經讓人審美疲勞,於是,今年的「雙十一」,阿里巴巴似乎融入了「新弄法」,除去「線上+線下實體店舖」同步促銷外,還規劃搞一場「雙十一晚會」,由馮小剛執導。
而在樂視「919樂迷節」中,號稱銷售達到必定層級時,樂視高管將給「樂迷們」當一天「易到用車」司機。
顯然,除去「打折、促銷、降價」外,在「電商造節」中融入「娛樂」元¥素邀請網民或者粉絲深度參預體驗,似乎已經成為各家的共同之選。
而這也可能將會引起新一輪的「電商造節」商標維護爭奪戰。當然,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未來會不會「節日太多,而消費者不夠用」呢?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中國政法大學知識產權鑽研中心特約鑽研員李俊慧,首發idonews專欄,長期關注網際網路、知識產權及電子商務等關聯政策、法律及監管問題。信箱:lijunhui0602#163.com,微信號:lijunhui0602,微信公號:lijunhui0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