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中國的產業大佬雲集美國參加美中網際網路論壇之時,《財富》(中文版)正式發佈了2015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在此份榜單中,阿里巴巴、百度、華為蟬聯前三名。那末為什麼是這三家企業蟬聯榜單三甲?這暗地裡的緣故到底是什麼?

提及阿里巴巴,除了了上述事件中的頻頻亮相外,就是其股價在美國市場的一路下跌,尤為是近日其跌破60美元¥大關而再次誘發業內的關注以及海外投資人的質疑。
對於此,阿里巴巴美國發言人鮑勃‧克裡斯蒂予以了反駁,並給出了阿里巴巴業務的關聯資料:中國有14億人口,比美國的3.21億人口多10億以上;中國有6.68億網民,是美國總人口的兩倍以上;去年中國人用手機完成的購物中,有86%發生在阿里巴巴網站上;阿里巴巴有3.67億活躍買家(即一年內在該網站購買過商品的使用者)。即阿里巴巴的客戶比美國以及加拿大兩國人口加起來還多;阿里巴巴的活躍買家平均每年購物58次,即每週購物一次以上(且每一次購買商品不止一件);阿里巴巴網店有超過1000萬活躍賣家。相比之下,亞馬遜全世界活躍賣家只有200多萬(該網站售出的整個商品中,40%來自他們);去年「雙十一」當天,阿里巴巴的銷售額高達93億美元¥,比美國黑色禮拜五(銷售額15億美元¥)以及網路禮拜一(銷售額20億美元¥)加起來還多。(並且也比美國從感恩節到網路禮拜一共五天的網購狂歡周銷售總額還多41%,後者為66億美元¥。)
恰是基於上述中國市場的龐大資源以及需求,在2015財年,阿里巴巴的營收達到新台幣762.04億元¥(約合122.93億美元¥),同比增長45%,其中來自於中國商業零售業務的營收為新台幣597.32億元¥(約合96.36億美元¥),中國市場營收佔領了78%左右的比例。與此同時,阿里巴巴2014年中國零售平台交易總額2.3萬億,同比增長47%,承載了中國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超過8%。同時其零售平台活躍買家佔領中國網民數量的一半,中國總人口的四分之一。
不知業內看到這些資料作何感想?除了了慨嘆阿里巴巴瘋狂的吸金以及對于中國關聯產業的拉動外,其核心優勢(內含品牌、產品以及服務等)均在中國市場或是說仍以中國市場為主。

至於百度,與阿里巴巴也很相似,均以中國市場為主,這無非其體量與阿里巴巴相比要小得多,在此再也不贅述。由此看,這兩家中國網際網路企業入選《財富》(中文版)2015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首席以及次席當之無愧。
作為入選榜單第三的華為,與阿里巴巴以及百度相比,除了了與阿里巴巴以及百度同樣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影響力以及卓越事跡外,最大的不同是其營收的70%居然來自海外市場,這個比例甚至比依靠先後併購IBM PCD、IBM x86伺服器以及摩托羅拉搬移業務國際化的另一家中國企業聯想集團的海外營收比例還要高。目前,華為在150多個國家擁有諸多客戶,超過20億人天天使用華為的裝置通信,即全世界有1/3的人口在使用華為的服務。即便是在4G技術領先的歐洲,華為也有過半的市佔率。
不可否認,儘管中國企業紛繁進入各種所謂榜單,但90%的中國企業是靠原物料、中國內需市場等優勢擠入排行,但華為,卻是靠技術立異能力,以及海外市場經營績效獲取今天的地位。當過去通信產業巨擘摩托羅拉、阿爾卡特朗訊、諾基亞西門子等紛繁衰退,甚至不得已兼併整合之時,華為在過去10年卻是高速成長。這點從華為入選另一份更具權威性的Interbrand 2014全世界百強品牌可見一斑。值得一提的是,華為在Interbrand 2014全世界百強品牌中,既是新晉榜單品牌,同時也是首次上榜的中國品牌。
需要說明的是,Interbrand 全世界百大品牌榜的上榜前提十分苛刻,入選全世界百大品牌評最基本的前提內含:必需有1/3的利潤來自海外市場;必需能夠獲得母國市場之外的客戶的認可;必需具備可供公家查詢的行銷以及財務資料。而對於品牌價值評判的標準有三點,分別為產品事跡,品牌能否影響消費者選取,以及企業立異以及維持市場優先佔有率的能力。華為在2014年首次入榜,象徵著華為在上述各項標準中都有著很搶眼的表現,尤為是華為消費者業務這兩年在全世界市場的攻城掠地,極大晉陞了華為品牌在普通消費中的影響力。目前華為在全世界智慧手機市場已進入三甲之列,被喻為蘋果以及三星最大,也可能是惟一的行業挑戰者。
其實,華為在品牌方面獲得的斬獲已是不爭的事實,其中最可圈可點的是品牌反映力、真實性以及關聯性。立異能力已成為品牌反映力的堅實後盾。神秘的2012試驗室已做出5G時代的全光交流機樣機,說明華為引領行業技術進級,實現彎道超車。Mate 7上市的哄動效應,證明華為在智慧手機設計方面的進步,而對於極致體驗的偏執以及追求,大幅晉陞真實性以及關聯性,令抉剔的「果粉」也為之心動。所以華為上榜實屬情理之中。
若果說阿里巴巴、百度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立異的代表或是說是依靠立異在中國市場確立了自己的領導品牌地位,那末華為在立異技術的研發能力也超出一般人對於中國企業的想像。華為擁有3萬項專利技術,其中有40%是國際標準組織或歐美國家的專利。對於此,《經濟學人》指出,華為已是電信領功能變數的知識產權龍頭企業。這也是為什麼在日前中國外文局發佈的《2014年中國國家形象全世界調查》講演中,海外市場以及使用者對于華為品牌及立異力認可度超過阿里巴巴以及百度的主要緣故之一。
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風物長宜放眼量。儘管阿里巴巴、百度、華為此次蟬聯2015年「最受讚賞的中國公司」排行榜三甲,但就像以前咱們曾經經撰文指出的,咱們的企業唯有走出「小我」的天地,介入全世界市場的競爭方是最終目的,因為只有這樣,咱們的阿里巴巴以及百度才能真正成為為亞馬遜以及谷歌這些巨頭的對於手,才能解除外界對於咱們的曲解以及質疑。至於華為,其品牌表現也還有不少可以晉陞的空間,從 Interbrand 品牌強度指標來看,華為在應答未來趨勢發展的反映力、轉向搬移互聯時代帶給市場的理解度、懸殊化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少挑戰。相比它的B2B 業務,B2C 手機業務的市場拓展模式以及產品立異模式還在探索,溢價能力依然有待晉陞。由此看,中國企業應高瞻遠矚,在立足中國的基礎上,更應放眼全世界,因為作為中國企業的代表,對于產業的價值以及貢獻不應僅局限於中國,而應是志存高遠的全世界市場,這不僅關乎於營收以及市值,更是誓做領導型企業的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