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線僅半年的考拉班車宣佈休止運營,說「猝死」也不為過。在浩如煙海的戰場上,「逝世」本就是遊戲規則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日子的常態,原本不值一提。無非,有意思的是,考拉班車倒下後,市場上居然慢慢醞釀出一股不尋常的「情懷」的味道,讓筆者皺起了眉頭。
從《致夢想贊助商的一封信--考拉班車CEO》到《考拉班車的最後一個下晝》,再到《一個創業公司倒下的128小時》,這股「情懷」的味道還在蔓延,《一個創業公司倒下的128小時》這篇文章不僅在微信上迅速突破10萬+,被轉到百度百家之後,短短一天不到瀏覽量就達到了20多萬,筆者所在的幾個網際網路群裡也在議論著、抒著不大不小的情,隨處可見「兔死狐悲」「於我心有慼慼焉」的共識,由此足見一斑。唯美的語言,淡淡的哀傷,廉價的淚水,我恍如掉進了一個和順的漩渦,坐在考拉的班車上,在深夜的夢境裡緩緩前行,張開懷抱迎接一個故事的終點,錦繡又有點悲壯。看著這些文章以及議論,我甚至隱隱忍不住想要呼喊一聲——英雄們,一路走好!
創業,何時成為了這樣錦繡、這樣夢幻、這樣溫情又這樣悲壯的事情了?
死要死得明白
為何考拉班車會休止運營?用考拉CEO張敏的話說,「資本市場是最大影響因素,確實的說,是獨一影響因素」。當被問及是否有資本之外的緣故致使停運時,張敏堅定表示,「若果有錢,我絕對於會斟酌讓考拉繼續奔跑到最後。」沒有任何詆毀的意思,但我其實挺接受不了一個創始人這樣來總結過去的失敗,碰到「獨一」這樣的判斷我往往會敬而遠之。沒有血的教訓,沒有深刻骨髓的總結,「情懷」恐怕很難支撐起「偉大」。
事實上,關於考拉班車失敗的緣故,外界也已有不少不那末「情懷」的沉著分析了,譬如有人認為,這家公司的運營節奏以及資金流把握出了問題,致使資金很快用光了;有人指出,考拉團隊缺乏經驗,52名員工中居然有多達30位的實習生,更致命的是團隊缺乏擁有交通背景的專業人材;譬如相較於競爭對於手,業務開展遲緩、路線設計不佳,也未能在北京鋪開局面,等等,以及巴士領功能變數本身存在的市場規模、監管限制等問題,不一而足。
在筆者看來,考拉津津樂道的高達80%的上座率其實也並無那末「漂亮」,超低價的燒錢策略、野蠻的地推模式,仍然是老一套的盲目弄法。而從考拉此前單方面公告稱是與滴滴「戰略合併」而滴滴特此闢謠為「業務併入」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考拉的著急與輕率。值得玩味的是,張敏曾經戲言,創業之初她的思考方向受到了同行以及投資人的各種質疑。這恍如是溟溟中早就註定了的局。
我很推崇這樣一句話——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若果你只看到其中一面,說明你在走極端。失敗並不可怕,秀「情懷」也無不可,只是,當失敗不可阻擋的到來,創業者們,你真能做到「死得明白」嗎?
「跳蚤」一般的創業者
遺憾的是,恐怕不少創業者都做不到。更可怕的是,失敗之後馬不停蹄的繼續,就像考拉班車最後的告白同樣——考拉團隊會進行轉型,並且會繼續獨立創業。
諒解我用「跳蚤」這樣的詞來形容很大一部份創業者。在當下,一份體面的工作似乎已無法知足不少人的胃口了,創業成為了一種華美的回身,一旦貼上創業的標籤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氣息——潮流、獨特、自信,有錢有名高大上,有膽有識還有點牛逼,就連「連續失敗創業者」這樣的身份都給人一種莫名的敬畏,這其實是件挺悲傷的事。
在洶湧的網際網路大潮下,有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甚至還沒畢業就開始了創業,有人「明知山有虎傾向虎山行」還沒想明白就辭職下海了,有人「再不創業就老了」縱身一躍就投入了創業的洪流。而一旦創業失敗,大部份人的選取則是繼續創業,就像前段時間火上天的O2O創業大潮同樣,不少創業者變著花腔搞項目,反正不是自己的錢燒錢也燒得心安理得,一個項目倒下了就馬不停蹄地換另一個,冗長的市場洋溢著使人心悸的躁動。
這種錯位繁榮的暗地裡折射的其實是實體經濟的疲軟以及虛擬經濟的膨脹,筆者不禁想起了80年代的香港,當年的香港因為受多種因素影響,始終未能完成製造業本身的進級轉型,為後來的「空心化」危機埋下了伏筆。與網際網路經濟的繁榮正相反,最近我國的製造業倒閉潮堪稱驚心動魄。在這種現狀下,那些不斷重演的創業連續失敗到底是否一種對於社會資源以及出產力的巨大鋪張呢?咱們是否已足夠發達到需要那末多富於想像力的創業者以及社會資源來做好「服務」這件事?無論虛擬經濟如何繁榮,起碼從目前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來看,實體經濟永遠都是支撐一個國家是否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創業維艱,初心尚在?滿懷「雄心壯志」的創業者們,「蹦躂」過後,請沉著前行。
被「坑害」的迷茫畢業生
最後,有感於考拉班車30位實習生離別時的傷感與旁皇,我想再多說幾句——洶湧的創業大潮,或許真得「坑害」了一大批迷茫的大學畢業生。
盡人皆知,大學畢業生是一個原先就很迷茫的群體,從十年寒窗到初入社會,尋找自我、確定自我進而完美自我是這個群體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面對於以及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為何不少過來人都強調——平台很主要。而遍地都是的創業公司這個平台,是否能夠說明大學生群體很好地完成這一過程呢?
很遺憾,恐怕不能,最適宜去創業公司的人應該是那些有必定工作累積的人,而不是一張白紙的畢業生。筆者接觸過不少創業公司,並且也在創業公司呆過,眾多初創公司管理之凌亂、軌制之不成熟、做事之多變讓筆者頗為感概,而不少不明所以的迷茫畢業生就這樣累積著不明所以的工作經驗,這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你很難培育出一種系統性、科學性的思惟來。職場是殘暴的,若果不能培育出系統性、科學性的思惟,想要在職場上走得更遠只怕要吃力以及痛苦的多。或許你會說,創業是條不歸路,只要創業就好啦?可惜的是,去創業公司的迷茫畢業生既不是真正的創業者,你也不能期待這些人都成為創業者吧?
坦白講,現在不少創業者喜歡用「夢想」說事,夢想成為了一塊神奇的「吸鐵石」,吸引了大批涉世未深的畢業生投身其中。舉個例子,某O2O創業公司有近1000名員工,而剛畢業的大學生以及未畢業的實習生數量佔到了60%以上,地推團隊中這一比例更驚人。那些等閒就被創業夢想「羈縻」的畢業生,我不曉得有多少人是抱著彎道超車儘早「發財致富」的思考方向去的,我只能說,就像大部份企業高管都是銷售出生所擁有的蠱惑意義同樣,拋開那些所謂的「夢想」,低頭踩踩現實吧。
最後,創業到底是急功近利者的「康莊大道」,仍然是執著追夢者的「獨木橋」?有時候,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分割線————
曉楓說,遊走在科技與人文邊緣,今日頭條、搜狐、艾瑞、一點資訊等專欄作者,聯絡請加個人微信angaoeng,公家號 夜半談(midnight-talk)。
最近,上線僅半年的考拉班車宣佈休止運營,說「猝死」也不為過。在浩如煙海的戰場上,「逝世」本就是遊戲規則之一,甚至可以說是日子的常態,原本不值一提。無非,有意思的是,考拉班車倒下後,市場上居然慢慢醞釀出一股不尋常的「情懷」的味道,讓筆者皺起了眉頭。
從《致夢想贊助商的一封信--考拉班車CEO》到《考拉班車的最後一個下晝》,再到《一個創業公司倒下的128小時》,這股「情懷」的味道還在蔓延,《一個創業公司倒下的128小時》這篇文章不僅在微信上迅速突破10萬+,被轉到百度百家之後,短短一天不到瀏覽量就達到了20多萬,筆者所在的幾個網際網路群裡也在議論著、抒著不大不小的情,隨處可見「兔死狐悲」「於我心有慼慼焉」的共識,由此足見一斑。唯美的語言,淡淡的哀傷,廉價的淚水,我恍如掉進了一個和順的漩渦,坐在考拉的班車上,在深夜的夢境裡緩緩前行,張開懷抱迎接一個故事的終點,錦繡又有點悲壯。看著這些文章以及議論,我甚至隱隱忍不住想要呼喊一聲——英雄們,一路走好!
創業,何時成為了這樣錦繡、這樣夢幻、這樣溫情又這樣悲壯的事情了?
死要死得明白
為何考拉班車會休止運營?用考拉CEO張敏的話說,「資本市場是最大影響因素,確實的說,是獨一影響因素」。當被問及是否有資本之外的緣故致使停運時,張敏堅定表示,「若果有錢,我絕對於會斟酌讓考拉繼續奔跑到最後。」沒有任何詆毀的意思,但我其實挺接受不了一個創始人這樣來總結過去的失敗,碰到「獨一」這樣的判斷我往往會敬而遠之。沒有血的教訓,沒有深刻骨髓的總結,「情懷」恐怕很難支撐起「偉大」。
事實上,關於考拉班車失敗的緣故,外界也已有不少不那末「情懷」的沉著分析了,譬如有人認為,這家公司的運營節奏以及資金流把握出了問題,致使資金很快用光了;有人指出,考拉團隊缺乏經驗,52名員工中居然有多達30位的實習生,更致命的是團隊缺乏擁有交通背景的專業人材;譬如相較於競爭對於手,業務開展遲緩、路線設計不佳,也未能在北京鋪開局面,等等,以及巴士領功能變數本身存在的市場規模、監管限制等問題,不一而足。
在筆者看來,考拉津津樂道的高達80%的上座率其實也並無那末「漂亮」,超低價的燒錢策略、野蠻的地推模式,仍然是老一套的盲目弄法。而從考拉此前單方面公告稱是與滴滴「戰略合併」而滴滴特此闢謠為「業務併入」這件事,也可以看出考拉的著急與輕率。值得玩味的是,張敏曾經戲言,創業之初她的思考方向受到了同行以及投資人的各種質疑。這恍如是溟溟中早就註定了的局。
我很推崇這樣一句話——任何事情的發生都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因素,若果你只看到其中一面,說明你在走極端。失敗並不可怕,秀「情懷」也無不可,只是,當失敗不可阻擋的到來,創業者們,你真能做到「死得明白」嗎?
「跳蚤」一般的創業者
遺憾的是,恐怕不少創業者都做不到。更可怕的是,失敗之後馬不停蹄的繼續,就像考拉班車最後的告白同樣——考拉團隊會進行轉型,並且會繼續獨立創業。
諒解我用「跳蚤」這樣的詞來形容很大一部份創業者。在當下,一份體面的工作似乎已無法知足不少人的胃口了,創業成為了一種華美的回身,一旦貼上創業的標籤就有了與眾不同的氣息——潮流、獨特、自信,有錢有名高大上,有膽有識還有點牛逼,就連「連續失敗創業者」這樣的身份都給人一種莫名的敬畏,這其實是件挺悲傷的事。
在洶湧的網際網路大潮下,有人「初生牛犢不怕虎」甚至還沒畢業就開始了創業,有人「明知山有虎傾向虎山行」還沒想明白就辭職下海了,有人「再不創業就老了」縱身一躍就投入了創業的洪流。而一旦創業失敗,大部份人的選取則是繼續創業,就像前段時間火上天的O2O創業大潮同樣,不少創業者變著花腔搞項目,反正不是自己的錢燒錢也燒得心安理得,一個項目倒下了就馬不停蹄地換另一個,冗長的市場洋溢著使人心悸的躁動。
這種錯位繁榮的暗地裡折射的其實是實體經濟的疲軟以及虛擬經濟的膨脹,筆者不禁想起了80年代的香港,當年的香港因為受多種因素影響,始終未能完成製造業本身的進級轉型,為後來的「空心化」危機埋下了伏筆。與網際網路經濟的繁榮正相反,最近我國的製造業倒閉潮堪稱驚心動魄。在這種現狀下,那些不斷重演的創業連續失敗到底是否一種對於社會資源以及出產力的巨大鋪張呢?咱們是否已足夠發達到需要那末多富於想像力的創業者以及社會資源來做好「服務」這件事?無論虛擬經濟如何繁榮,起碼從目前發達國家的發展軌跡來看,實體經濟永遠都是支撐一個國家是否有強大國際競爭力的基礎。
創業維艱,初心尚在?滿懷「雄心壯志」的創業者們,「蹦躂」過後,請沉著前行。
被「坑害」的迷茫畢業生
最後,有感於考拉班車30位實習生離別時的傷感與旁皇,我想再多說幾句——洶湧的創業大潮,或許真得「坑害」了一大批迷茫的大學畢業生。
盡人皆知,大學畢業生是一個原先就很迷茫的群體,從十年寒窗到初入社會,尋找自我、確定自我進而完美自我是這個群體很長一段時間內需要面對於以及解決的問題。這也是為何不少過來人都強調——平台很主要。而遍地都是的創業公司這個平台,是否能夠說明大學生群體很好地完成這一過程呢?
很遺憾,恐怕不能,最適宜去創業公司的人應該是那些有必定工作累積的人,而不是一張白紙的畢業生。筆者接觸過不少創業公司,並且也在創業公司呆過,眾多初創公司管理之凌亂、軌制之不成熟、做事之多變讓筆者頗為感概,而不少不明所以的迷茫畢業生就這樣累積著不明所以的工作經驗,這帶來的嚴重後果是——你很難培育出一種系統性、科學性的思惟來。職場是殘暴的,若果不能培育出系統性、科學性的思惟,想要在職場上走得更遠只怕要吃力以及痛苦的多。或許你會說,創業是條不歸路,只要創業就好啦?可惜的是,去創業公司的迷茫畢業生既不是真正的創業者,你也不能期待這些人都成為創業者吧?
坦白講,現在不少創業者喜歡用「夢想」說事,夢想成為了一塊神奇的「吸鐵石」,吸引了大批涉世未深的畢業生投身其中。舉個例子,某O2O創業公司有近1000名員工,而剛畢業的大學生以及未畢業的實習生數量佔到了60%以上,地推團隊中這一比例更驚人。那些等閒就被創業夢想「羈縻」的畢業生,我不曉得有多少人是抱著彎道超車儘早「發財致富」的思考方向去的,我只能說,就像大部份企業高管都是銷售出生所擁有的蠱惑意義同樣,拋開那些所謂的「夢想」,低頭踩踩現實吧。
最後,創業到底是急功近利者的「康莊大道」,仍然是執著追夢者的「獨木橋」?有時候,真是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分割線————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曉楓說,遊走在科技與人文邊緣,今日頭條、搜狐、艾瑞、一點資訊等專欄作者,聯絡請加個人微信angaoeng,公家號 夜半談(midnight-talk)。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