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調低GMV,不如進軍海外

在股價上不太如意的阿里巴巴,又有了新的舉措。
阿里巴巴集團9月8日稱,該集團預計其第二季度GMV(交易總額)將低於此前初步預期,緣故是中國消費者支出表現疲弱。受此影響,阿里巴巴集團股價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一般交易中下跌3.00美元¥,報收於60.91美元¥,跌幅為4.69%,改變盤中上漲走勢。當日早些時候,該股一度最高上漲4.5%。過去52周,阿里巴巴集團的最高價為120美元¥,最低價為58美元¥。
調低GMV,既是對於未來事跡的憂慮,又是對於未來事跡走低的一種提前「補救」。至少,當未來財季的財報出來後,不至於泛起「不及預期」的結果。
其實,我一直都很奇怪一件事情,那就是阿里巴巴一直在盈利,為什麼股價卻不斷的下跌!
這讓我想起頭幾天以及一名網際網路業內的朋友聊天時他問我的一個問題:「為何360的事跡那末好,卻不被美國股市看好呢?」我的看法是,在國內軟體市場方面,360已做的足夠好了,高達6億的使用者量還能夠高速持續增長嗎?很難了,既然很難大幅增長,自然就不被看好。也難怪,360要去做手機拓寬市場。而這位朋友的看法是:360在搬移端表現並不夠好,尤為是其在PC端成名的安全軟體;而未來是搬移端的世界,360的表現自然不被看好。

儘管略有不同,但後來我想,若果把咱們的觀點交融到一塊兒,似乎更完美一點。
再回過來看阿里巴巴,阿里巴巴在持續盈利,卻持續不被看好,除了了前幾回在美國遭遇訴訟難題外,它遇到的問題似乎跟360差不多。阿里巴巴與360同樣,都嚴重依賴於龐大的中國國內市場,尤為是城市網路消費市場。中國消費者的網路消費支出,是阿里巴巴賴以生存的基礎。有資料顯示,國內消費者的支出在阿里巴巴的總收入中佔領了高達83%的比例。這樣就形成為了一種連鎖反映,一旦國內經濟形勢放緩,國內消費者購買力降低,那阿里的事跡就受到直接影響;或是說國內經濟打個噴嚏的話,那阿里巴巴就得打冷顫、哆嗦一陣子。
所以,在目前的國內經濟形勢之下,阿里調低GMV是個儘管無奈但很不錯的選取。無非,調低GMV顯然不是長久之計,若果國內消費者購買力停滯不前的話,那阿里的股價豈不是將被持續不看會?
阿里應該有這種先見之明,它在雲計算的大量投資,在影視產業的發力,在農村電商的深耕細作,在我眼裡都是在刻意的降低阿里事跡對於國內網路消費的依賴。雲計算、影視,與阿里的電商主業相比,有些「不務正業」。儘管,這些「不務正業」的舉動尚無浮現出效果。可試想,若果阿里「不務正業」的業務越做越大,國內城市網路消費比重降低到一個影響力較低的比重,那阿里在股市裡的表現也許就是另一個模樣了。
然而,降低國內網購比例儘管是一個選取,可仍然無法緩解阿里巴巴對於國內市場的依賴程度。所以,與在國內已無法再獲得實質性突破的中國手機品牌同樣,走出國門、進軍海外才是最主要的選取,也是最有效的選取。馬雲在3月份曾經經表示,他「但願來自海外業務的營收能超過公司總營收的一半」。假如海外營收真的能佔到阿里總營收的一半,哪怕是三分之一,我想阿里也不會有今天的股市表現。
當然,馬雲的意思可能是海外代溝業務,而並不是是真正的海外業務,即淘寶、天貓像亞馬遜同樣在美國以及其他的國家運營。可是,若果寄但願於國內使用者從海外購物來緩解壓力的話,那等於換湯不換藥啊。所以,還得是阿里巴巴與國外本土電商去競爭,去分幾杯羹,就像華為、中興在美國賣手機同樣。但問題的癥結是,一個目生的阿里巴巴進軍海外,其運營模式、品牌效應會被海外消費者接受嗎?或是說,像沃爾瑪與1號店的關系同樣,在海外「借殼上市」也是個不錯的選取。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阿里調低GMV,不如大規模進軍海外!可以確定的是,阿里還會繼續盈利,但它在短期被美國股市看好的可能性不大,除了非它有更好的解脫國內約束的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