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概半個月前,幾乎是一晚上之間,大佬們以及各大媒體紛繁高喊寒冬的來臨與泡沫的破滅。也幾乎是一晚上之間,一篇叫做《萬眾創業葬送了多少人前途》的文章佔領了各大科技媒體的推送頭條以及創業狗們的朋友圈。
輿論經常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把一個群體標籤化,進而以標籤的浮沉榮辱來代表一個群體的形象,譬如創業者與馬雲,譬如90後與余佳文;另一種,則是將一種現象歸因為某一個緣故,譬如把創業泡沫歸因為浮躁的學生創業黨與90後。本色上都是以偏概全一竿子撂倒一摞人。
理性奉告咱們,當所有人都在褒揚吹捧一個人的時候,需要有人回過身想這究竟正不正確,因為這有可能是文革;理性也奉告咱們,當所有人都在唱衰抨擊一件事的時候,需要有人昂起頭說出不同樣的視角以及觀點,再簡單無非的道理。
創業是為了什麼?

正如你們所願意看到的,我也是一位創業者,並且我的身上同樣貼滿了那些標籤:「90後」、「休學」、「創業」,只是每一個標籤並不如你所願都是那些熱血爆棚、說走就走的橋段,反而都是長久的推敲思索、有血有肉的故事。
每次啟程都有不少種理由,但最主要仍然是「幹點想做的事」。於我個人而言,旅行、休學、創業,其實都是對於日子本真的一種探索。創業能讓我的自主性獲得最大的延伸,有什麼事情能比創造更使人興奮呢?又有什麼事情,能夠比遠方更美妙呢?
既然創業是創造,那就不應該是經驗主義的,真正的創業者必定是最敏銳、學習能力最強的人。而我所嫌棄的,無非是既得利益者享受著萬眾創業的政策,做著創業者的生意拿著各種補貼,然後痛罵創業者不靠譜,或是,站在經驗的視角以已有的資源去影響創業者的生死與出路。
當下的創業到底浮躁在哪裡?
誠然,浪潮會帶來浮躁,有些現象是有問題的。對于年青的創業者而言,媒體給他們讀過了太多的童話,噱頭經常被當成了真諦,融資數字經常被當成了價值。
於是,一個聽起來牛逼的idea+幾個靠譜的碼農+源源不斷的投資=公司上市,被當成了勝利的邏輯。先拿錢後賺錢的風險投資模式確鑿是這個時代偉大的商業立異,然而公司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利潤。而利潤的前提,必定是你的商業模式在創造價值,你的團隊能夠貫徹你的商業模式。你的價值在哪裡?你的團隊的能力又在哪裡?咱們被金額一次又一次刺激的神經,可是別忘了,咱們所夢寐以求的所謂的終點:「上市」,也只是公司融資的一種手腕而已。
此外,對于發展速度的追求也變得太過狂熱,資本的驅使、輿論的熱吵,讓每一個創業心中都有一個一年ABCD輪之類的神話。殊不知,資本只是影響企業勝利的一個因素,而且它不只是你勝利的緣故,更是你上階段努力的成果。
讓咱們拋卻神話的想像,回到堅實的土地上來。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樂童音樂的郭小寒在電台裡拿著許巍的《兩天》戲謔說當下:「我只有兩天,一天用來A輪,一天用來B輪。」昨天正好剛剛看過一本書,是高原拍攝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搖滾樂的攝影集《把青春唱完》。面目娟秀的竇唯、長髮飄飄的高旗、海魂衫的何勇…那是屬於中國搖滾的黃金年代。每張照片上都有一個年青的影子在追問、或狂躁或迷茫或思考的身影。搖滾樂是那個年代年青人探索的模式,而當下的創業又未嘗不是這樣。
咱們不安於普通的日子模式,不屑於固定好的職業軌跡,不耽於安適的日子環境,因為時勢、因為夢想、因為哥們的一杯酒、因為想幹點自己的事情的慾望翻身跳入這個浪潮,攪動著時代的脈搏。
然而,歷史經常因為宏偉而忽略了個體的意識。我從高原的書中看到了不少沒有被標籤化的搖滾青年的影子以及細節。老樹畫畫在序裡說,「咱們在這些照片之中只看到了人,而再也不是什麼炫酷的搖滾以及攝影」。
這給了我一些啟迪,不少人都說最主要的是路上的景色,我想把它記錄下來。也許在不少年之後,不少人回望這個萬眾創業火紅又荒謬的年代,就像咱們看90年代的搖滾,或是當年的「下海潮」、「出國潮」般百味雜成眾說紛紛,也不曉得會不會有吳曉波老師給這個時代的經濟作傳。
但我很開心的是,我正在閱歷,我正在記錄,我沒有錯過。
文自鬧客邦群友@二優,@鬧客邦微有改動。
鬧客邦 | 華南地區領先性創投新媒體。瞭解創投資訊,融入創業圈子,項目追求報導,馬上關注『鬧客邦』微信號:nockclub
大概半個月前,幾乎是一晚上之間,大佬們以及各大媒體紛繁高喊寒冬的來臨與泡沫的破滅。也幾乎是一晚上之間,一篇叫做《萬眾創業葬送了多少人前途》的文章佔領了各大科技媒體的推送頭條以及創業狗們的朋友圈。
輿論經常有兩種極端,一種是把一個群體標籤化,進而以標籤的浮沉榮辱來代表一個群體的形象,譬如創業者與馬雲,譬如90後與余佳文;另一種,則是將一種現象歸因為某一個緣故,譬如把創業泡沫歸因為浮躁的學生創業黨與90後。本色上都是以偏概全一竿子撂倒一摞人。
理性奉告咱們,當所有人都在褒揚吹捧一個人的時候,需要有人回過身想這究竟正不正確,因為這有可能是文革;理性也奉告咱們,當所有人都在唱衰抨擊一件事的時候,需要有人昂起頭說出不同樣的視角以及觀點,再簡單無非的道理。
創業是為了什麼?
正如你們所願意看到的,我也是一位創業者,並且我的身上同樣貼滿了那些標籤:「90後」、「休學」、「創業」,只是每一個標籤並不如你所願都是那些熱血爆棚、說走就走的橋段,反而都是長久的推敲思索、有血有肉的故事。
每次啟程都有不少種理由,但最主要仍然是「幹點想做的事」。於我個人而言,旅行、休學、創業,其實都是對於日子本真的一種探索。創業能讓我的自主性獲得最大的延伸,有什麼事情能比創造更使人興奮呢?又有什麼事情,能夠比遠方更美妙呢?
既然創業是創造,那就不應該是經驗主義的,真正的創業者必定是最敏銳、學習能力最強的人。而我所嫌棄的,無非是既得利益者享受著萬眾創業的政策,做著創業者的生意拿著各種補貼,然後痛罵創業者不靠譜,或是,站在經驗的視角以已有的資源去影響創業者的生死與出路。
當下的創業到底浮躁在哪裡?
誠然,浪潮會帶來浮躁,有些現象是有問題的。對于年青的創業者而言,媒體給他們讀過了太多的童話,噱頭經常被當成了真諦,融資數字經常被當成了價值。
於是,一個聽起來牛逼的idea+幾個靠譜的碼農+源源不斷的投資=公司上市,被當成了勝利的邏輯。先拿錢後賺錢的風險投資模式確鑿是這個時代偉大的商業立異,然而公司的目的仍然是為了利潤。而利潤的前提,必定是你的商業模式在創造價值,你的團隊能夠貫徹你的商業模式。你的價值在哪裡?你的團隊的能力又在哪裡?咱們被金額一次又一次刺激的神經,可是別忘了,咱們所夢寐以求的所謂的終點:「上市」,也只是公司融資的一種手腕而已。
此外,對于發展速度的追求也變得太過狂熱,資本的驅使、輿論的熱吵,讓每一個創業心中都有一個一年ABCD輪之類的神話。殊不知,資本只是影響企業勝利的一個因素,而且它不只是你勝利的緣故,更是你上階段努力的成果。
讓咱們拋卻神話的想像,回到堅實的土地上來。
這是一個偉大的時代
樂童音樂的郭小寒在電台裡拿著許巍的《兩天》戲謔說當下:「我只有兩天,一天用來A輪,一天用來B輪。」昨天正好剛剛看過一本書,是高原拍攝的上世紀90年代中國搖滾樂的攝影集《把青春唱完》。面目娟秀的竇唯、長髮飄飄的高旗、海魂衫的何勇…那是屬於中國搖滾的黃金年代。每張照片上都有一個年青的影子在追問、或狂躁或迷茫或思考的身影。搖滾樂是那個年代年青人探索的模式,而當下的創業又未嘗不是這樣。
咱們不安於普通的日子模式,不屑於固定好的職業軌跡,不耽於安適的日子環境,因為時勢、因為夢想、因為哥們的一杯酒、因為想幹點自己的事情的慾望翻身跳入這個浪潮,攪動著時代的脈搏。
然而,歷史經常因為宏偉而忽略了個體的意識。我從高原的書中看到了不少沒有被標籤化的搖滾青年的影子以及細節。老樹畫畫在序裡說,「咱們在這些照片之中只看到了人,而再也不是什麼炫酷的搖滾以及攝影」。
這給了我一些啟迪,不少人都說最主要的是路上的景色,我想把它記錄下來。也許在不少年之後,不少人回望這個萬眾創業火紅又荒謬的年代,就像咱們看90年代的搖滾,或是當年的「下海潮」、「出國潮」般百味雜成眾說紛紛,也不曉得會不會有吳曉波老師給這個時代的經濟作傳。
但我很開心的是,我正在閱歷,我正在記錄,我沒有錯過。
文自鬧客邦群友@二優,@鬧客邦微有改動。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鬧客邦 | 華南地區領先性創投新媒體。瞭解創投資訊,融入創業圈子,項目追求報導,馬上關注『鬧客邦』微信號:nockclu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