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隴中苦脊甲天下」,山東大學溝深、生態懦弱、災難頻發、「十年九旱」…定西是全國貧窮地區的典型代表,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定西市作為一個擁有300萬人口的農業型城市,貧窮長期以來成為困擾定西人民的夢魘。

窮則思變,擁有300萬人口的定西充沛發揚「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審時度勢,作出了壯大勞務經濟、發展勞務經濟的英明決策,人社部門作為黨委、政府主要的民生部門,立足人力資源大市這一現實,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決策、上級部門的精心指示、市直各部門的全力配合下,開拓進取、奮力立異,勞務經濟獲得了蓬勃發展,已成為定西人民增收致富名不虛傳的「鐵桿莊稼」。據統計,全市年人均勞務收入由2010年的9033.12元¥增添到2014年的14454.88元¥,增長了60.02%,平均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勞務收入占轉移人員收入的60%以上。

近些年來,全市上下把勞務輸轉作為富民強市以及助推「1236」扶貧攻堅行徑的戰略性舉措來抓,從政策保障、機構建設、部門協調、責任落實、目的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斷樹立健全勞務培訓輸轉工作機制,形成為了「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勞務輸轉模式。市委、市政府高度正視,積極進取探索構建了以勞務輸轉行業協會為紐帶、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主體、勞務經濟人隊伍、各類民辦勞務中介機構、駐外勞務機構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的市場化體系,全力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尤為在勞務經濟市場化體系建設方面,實現了從「試水」到「格局初現」的「華美回身」。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輸轉城鄉勞動力315.72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68.46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輸轉城鄉勞動力258.9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90.95億元¥;輸轉人數減少了56.82萬人,而勞務收入卻增添了122.49億元¥,這從必定程度上反映出勞務輸轉的質量獲得了新突破,邁出了新步伐,實現了新跨越。今年前5個月,全市共輸轉城鄉勞動力55.73萬人,創勞務收入48.32億元¥。

靠賣命氣吃飯「苦力型」向憑手藝掙錢「技巧型」嬗變

要解決好「人往哪裡去」的問題,首要的是樹立安定的勞務輸轉基地。近些年來,全市各級勞務部門「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各司其職」,竭盡全力真抓實幹,把鼎力開展勞務輸轉作為「拉遠分母」的主要舉措,充沛施展市縣勞務辦、勞務輸轉行業協會、鄉鎮勞務工作站、勞務經紀人以及駐外勞務工作站的作用,堅持減少點、縮短線、擴充量的勞務基地建設思路,施行「穩東擴西」戰略,在繼續安定東部沿海地區勞務基地的基礎上,積極進取開拓新疆、內蒙等西部地區勞務市場。目前,全市50人以上的勞務基地1602處。其中1000以上的勞務基地32個,500-1000人之間的勞務基地202個,200-500之間勞務基地366個,100-200人之間的勞務基地404個,50-100之間的勞務基地598個。同期增添3個,增幅0.2%。

勞務基地建設不僅為務工者提供了常年務工的淘金平台,也為他們提供了學技術、換腦子的搖籃。許多農民工經由勞務基地這個大熔爐的淬鍊,由普通的打工仔搖身變為打工明星、創業者,在他鄉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活出了出彩人生。

要解決好「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首先要培育一技多能的農民。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巧水祥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俗話說:「學的一技,終身受益。」在勞務工作實踐中,各級人社尤為是作為職能部門的勞務部門按照「以需求定培訓、以培訓促就業、有培訓就有就業」的原則,緊貼市場需求,針對於勞動者的自身前提以及創業願景,先後開展了各類特色培訓,初步形成為了以就業技巧培訓、崗位技巧晉陞培訓以及創業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業培訓新格局。2013年,定西市組織施行了省級第一批農村創業以及技巧帶頭人示範性培訓項目。2014年,在2013年組織施行的省級第一批農村創業以及技巧帶頭人示範性培訓項目的基礎上,結合市上打造「中國薯都」、「中國葯都」的戰略部署,依託中藥材、馬鈴薯深湛加工等處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以及「1236」扶貧攻堅行徑,在各縣區鼎力組織開展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岷縣漳縣災後重建對於建築類工種的培訓以及省級示範性培訓及配套項目。岷縣針對於災後重建中建築鋼筋工緊缺的實際,專門禮聘了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厚、理論以及實踐方面都有較高水平的建築系統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授課教師,採用理論知識講解、實際動作訓練、組織學員研討以及實地觀摩等多種形式互相穿插的模式為參訓群眾耐心細緻地講解建築常識、基本技巧等知識,切實提高了培訓實效性,有力推進了岷縣災後重建工作。岷縣「7.22」地震以來,在岷縣共舉辦災後項目用工培訓班62期,培訓5999人。渭源縣開展了建築專案瓦工技術、馬鈴薯標準化種植、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技術以及農藥化肥使用法子、農作物測土配方以及病蟲害防治、畜禽品種選取及培育以及優異牧草種植與管護、林業種苗栽培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共有來自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以及香卜路村的400多人參加。通過一系列特色培訓,鼎力提高了農民的素質,為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創業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品牌是出產力,品牌是優勢。全市各級勞務部門始終堅持以「強化質量管理,晉陞服務水平,整治工作作風」為統領,力推「廣、精、新、嚴、優」工作法,有效推進勞務品牌項目培訓任務的全面落實。目前,定西已形成「薯鄉牛肉拉麵師」、「牛谷河畔彩繪匠」、「秦嘉故里巧織女」、「李氏故里鋼筋工」、「霸陵電子工」、「狄道園林花卉工」、「貴清建築工」、「香歸拾花妹」等20多個勞務品牌,這些勞務品牌備受各用工單位的歡迎,也有力提高了務工人員的知名度以及市場競爭力。據調查,全市輸轉務工人員中,建築、保安、縫紉、家政服務等品牌輸出人數占輸轉總數的49.5%以上。同時,有了技術品牌的民工不僅活躍在國內勞務市場,而且依靠特色光鮮的技術優勢進軍到了國際勞務市場,漂洋過海掙起了洋票子。如向俄羅斯、蒙古、剛果、烏克蘭等國家輸送的1000多名建築、縫紉工月薪資都在8000元¥以上,將我市的建築、縫紉品牌打向了國際市場,形成品牌示範效應。

從干苦力活到吃上技術飯的「嬗變」,有力晉陞了我市勞務輸轉的質量以及層次,促成了務工人員收入的增添,加快了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步伐。

自發擴散零星外出務工的「游擊隊」向有組織勞務輸轉的「正規軍」嬗變

以前,因為資訊閉塞,農民外出務工資訊來源主要依靠親戚、朋友以及老鄉,信賴於道聽途說以及小道動靜而外出,哪裡有活幹就往哪裡趕,基本上以「候鳥式」的盲流為主。此外,因為不瞭解詳細情況,即便找到活也白辛勤一場,到頭來自己的心血錢也成為了「空頭支票」。這種無序的盲流狀況,農民的權益基本得不到維護,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打工積極進取性。

近些年來,全市各級勞務部門鼎力開拓安定的勞務輸轉基地,勞務基地的拓展為大規模組織輸轉提供了廣闊的用工場所,也使外出務工人員實現規模輸轉成為可能。全市各級勞務部門搶抓每年春節先後務工人員集中外出務工的有利時機,積極進取加強與各大勞務基地的資訊對於接,充沛應用農村資訊平台、簡訊、定西日報、網站等媒體,適時發佈用工資訊、崗位資訊等,還通過舉辦「春風靡動」系列流動,積極進取為就業供需雙方提供平台,促成就業創業。今年以來,市人社局聯合市總工會、市婦聯等部門已勝利組織春風靡動專場招聘流動56場次,免費發放「春風卡」、《勞動合同法》、《就業促成法》、《主婦權益保障法》以及《農民工就業知識讀本》等鼓吹資料161900餘份,提供免費服務102401人,本地企業吸納農村勞動者就業31136人,跨地區有組織勞務輸出133435人,提供勞動維權服務以及法律贊助30117人。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凸起的特徵,就是經濟發展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向資本密集型市場轉型的空間已很小。經濟增長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需從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以及知識密集產業轉型,實現增長模式的突破。目前,我市外出的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薪資收入少的低層次工種。加之近些年來各類企業對於具備必定技巧水祥和專業職稱的勞動者需求有較大幅度提高,低素質勞動力就業的難度增大。從長遠看,跟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功能變數會愈來愈窄。針對於這些不利因素,我市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堅持異地輸出就業以及就地轉移就業「兩翼並舉」,開拓性地走出了擁有定西特色的就地轉移就業的「四條路子」。

路子之一:緊密結合處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走以產業開發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結合市上打造「中國薯都」、「中國葯都」以及蓄草產業的戰略部署,依託中藥材、馬鈴薯深湛加工等處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精準扶貧以及「1236」扶貧攻堅行徑,充沛施展勞務輸轉行業協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及勞務經濟人等勞務經濟市場主體的作用,以勞務經濟市場體系助推特色優勢產業以及多元¥富民產業發展,形成為了「產業拉動市場、市場帶動就業、就業促成增收」的優良格局。如,安定區繚繞打造「中國署都」,延長產業鏈條,為實現本地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提供了就業崗位;臨洮縣以花木市場建設為契機做大花木產業,通過花木的種植運銷,帶動2萬人勞動力就地就業;通渭縣以書畫產業為依託,帶動4000多人從事與書畫關聯產業,既解決了就業、增添了收入,又推進了書畫藝術產業的發展;隴西縣、岷縣依託中藥材產業開發,湧現出了一大批中藥材加工企業以及行銷大戶,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添了農民收入。

路子之二:緊密結合重大項目建設,走以項目建設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以啟動施行「3341」項目為契機,搶抓機遇,依託投資項目,想方設法為泛博農民工提供資訊、牽線搭橋、建立平台,實現了加快項目建設以及增添務工收入共贏的目的。通渭縣在寶蘭鐵路、華嶺風電等重大項目建設中,積極進取與項目施行單位達成優先使用當地農民工的協定,項目施行單位與縣上勞務輸轉行業協會及部份實力強、信用好的民辦中介機構、勞務經濟人樹立了用工合作關系,累計有5000多名當地農民工實現就業。岷縣「7.22」地震後,舉辦災後項目用工培訓班62期,培訓5999人,返鄉農民工組建自己的建築隊,率領災區群眾24620人積極進取投身災後重建,為家鄉的發展以及災後重建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路子之三:緊密結合城鎮化建設,走以城鎮化建設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近些年來,我市堅持勞務市場建設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的思路,以打造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現代城市以及地功能變數文化特色城市為切入點,有效將勞務經濟市場體系建設進行深度交融,切實增強了就業承載能力。在城鎮化建設中,農民為城鎮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解決了城鎮基礎設施、住房等建設用工需求,拉動了城市的消費,同時,在接受現代工業文明以及城市文明的熏陶後,不少農民工選取在城鎮假寓,增添了輸入地的城鎮人口數量,擴展了城鎮規模,實現了農村人口向城鎮會萃;農民工中的勝利人士投資辦廠、經商、辦教育、介入城市建設,在拉動就業的同時也大大加速了城鎮化過程,促成了城鎮經濟的發展。調查顯示,城鎮化建設中,就近務工人員佔到全市勞務輸轉總人數的25%左右。

路子之四:緊密結合返鄉創業,走以返鄉創業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鼎力施行轉移就業專案,積極進取培育擁有競爭優勢的非公經濟產業主體,不斷暢通勞務輸轉渠道,推進勞務經濟發展與擴展就業同步增長。適應勞務經濟市場發展的內在請求,鼎力施行農民工「回鄉創業專案」,落實優惠政策,改善創業環境,激勵、吸引、指示勞務輸出勝利人士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了由開巢放鳳到築巢引鳳的轉變。臨洮縣好幾家建築公司以及岷縣中寨紅崖機磚廠的老闆,都是通過外出打工的「淘金者」,累積資金以及技術後,回鄉興辦了經濟實體,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目前,全市有7508名農民工回鄉興辦經濟實體,興辦企業及各類經濟實體12448戶,帶動近11.69萬名城鄉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有力地援助以及帶動了處所經濟發展。

赴疆拾花是我市季節性勞務輸轉的一大亮點,季節性勞務輸轉擁有「短、平、快」的特色,這為農閑時間的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淘金」的可能,全市各級勞務部門在做好「全方位、立體式」鼓吹動員的同時,充沛施展鄉、村幹部以及勞務經濟人作用,進村入戶,登記造冊,落實輸出人員,並積極進取與甘肅商會、有關企業以及駐外勞務機構等加強資訊對於接,為切實做好進疆摘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近10年來,全市累計向新疆出產建設兵團傳送赴疆摘棉專列71趟,輸出摘棉工60.98萬人,創摘棉收入44.55億元¥。

單純簡單的「開巢放鳳」向創造前提的「築巢引鳳」嬗變

近些年來,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以及動能改變的背景下,推進群眾創業、萬眾立異將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不管是轉移產業本身,仍然是這些產業所能拉動的配套產業,都儲藏著巨大的商機,為返鄉創業提供了不少機會以及空間。此外,不少農民工在打工生涯中累積了必定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之後,選取了返鄉創業,介入到家鄉的建設中來,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

針對於這種新常態,全市各級勞務部門把推進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作為立異勞務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堅持放寬行業准入前提,落實創業用地,實施稅收優惠。對於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可享受同城市失業人員興辦個體私營經濟同樣的系列優惠政策,實施與招商引資等同待遇。同時,對於農民工返鄉創業在手續辦理上給予利便,力推「一站式」服務,簡化辦事手續,在登記、發證、信貸、用地、場所,供水、供電、通信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撐。

培訓是創業主要一環——創業者不能打無籌備之仗,只有瞭解市場,具備風險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走得更長更遠。近些年來,定西市各級勞務部門依據市場需乞降不同培訓對象,積極進取整合各類培訓資源以及培訓資金,採用「政府補貼、農民自籌、學校減免」等辦法,對於農村富餘勞動力尤為是有返鄉創業意願的農民工進行各種專業技巧培訓。2009年,我市首次開展了免費創業培訓,培訓農民創業人員266人。

創業型經濟的興起,有力激發了農村經濟的活氣,也形成勞務輸轉與回鄉創業的同頻共振,打工經濟到創業經濟的良性互動。在這一逐漸「嬗變」過程中,泛博農村正在創業經濟的浸禮下,邁著矯健的步伐向全面小康社會進發。如:「琪祥閣食物專營店」的店主李文君在行內無人不知,是近些年岷縣大家眼裡公認的經營電子商務勝利者。她應用天貓網上平台,2013年以及2014年銷售額均達到1000萬元¥左右,獲得了全國中藥材電商銷售排名第34位的驕人成就。目前,全市累計有7600多名農民工回鄉興辦經濟實體,興辦各類經濟實體10658餘戶,帶動近11萬名城鄉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開創勞務經紀人協會:強人帶動模式成全省亮點

2005年,定西市委、市政府《關於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抉擇》出台以來,全市各級勞務部門不斷立異輸出模式,鼎力扶持發展民間勞務中介組織,培育壯大勞務經濟人隊伍,勞務工作由政府主導向市場調節轉變,逐漸走上了市場化發展的道路,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勞務經濟人介入輸轉勞務的強大活氣日益浮現。針對於這種現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採用政府引誘「搭台」,市場重頭「唱戲」的有效措施,不斷樹立、完美並推進了勞務經濟市場體系建設。

2009年,在定西市勞務辦的具體指示下,隴西縣成立了全省首家勞務經紀人協會。隴西縣以協會為紐帶,將全國各地的226名勞務強人組織起來,通過他們率領一批批農民工踏上了打工「淘金」之路。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定西市勞務輸轉行業協會。協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市勞務經濟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協會的成立以及運行為全市發展勞務經濟,尤其是勞務輸轉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推進全市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做出了積極進取貢獻。

「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帶活一方」,如今這種強人帶動模式已成為我市勞務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目前,全市各縣區均成立了勞務經紀人協會,全市由勞務中介組織輸出的人數占組織輸出人數達到55%以上。

「勞務早市」:就近就地輸轉新模式

天天早晨,在安定區內官營鎮東南大學街錦屏市場拐角處、內官營國中路口,都集聚集一大批這樣的農民:他們自帶勞動工具,早上7點多就會萃到此,8點半左右被川區蔬菜種植戶或個體建築小老闆用「專車」接走,稍遲一點來接人的,都會因接不到人而嘆息…這是我市助推就近就地輸轉的一個縮影。

「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給蔬菜種植大戶採挖蔬菜的收入一天至少也要100元¥,一個月就能掙2000元¥以上,這樣兩個孩子上學的日子費以及家裡的零花錢就夠了。」正在菜地裡採挖蔬菜的安定區內官營鎮右豐村四社村民趙喜菊高興地說。近些年來,跟著我市蔬菜、馬鈴薯等主導產業的發展,逐漸帶動了商貿、餐飲等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效地吸納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了產業增值,百姓增收,同時也助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迅猛發展。(付建強 劉建忠)

「隴中苦脊甲天下」,山東大學溝深、生態懦弱、災難頻發、「十年九旱」…定西是全國貧窮地區的典型代表,屬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之一,是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定西市作為一個擁有300萬人口的農業型城市,貧窮長期以來成為困擾定西人民的夢魘。

窮則思變,擁有300萬人口的定西充沛發揚「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幹」的「三苦」精神,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審時度勢,作出了壯大勞務經濟、發展勞務經濟的英明決策,人社部門作為黨委、政府主要的民生部門,立足人力資源大市這一現實,在市委、市政府的英明決策、上級部門的精心指示、市直各部門的全力配合下,開拓進取、奮力立異,勞務經濟獲得了蓬勃發展,已成為定西人民增收致富名不虛傳的「鐵桿莊稼」。據統計,全市年人均勞務收入由2010年的9033.12元¥增添到2014年的14454.88元¥,增長了60.02%,平均每年增長12個百分點,勞務收入占轉移人員收入的60%以上。

近些年來,全市上下把勞務輸轉作為富民強市以及助推「1236」扶貧攻堅行徑的戰略性舉措來抓,從政策保障、機構建設、部門協調、責任落實、目的管理等方面入手,不斷樹立健全勞務培訓輸轉工作機制,形成為了「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的勞務輸轉模式。市委、市政府高度正視,積極進取探索構建了以勞務輸轉行業協會為紐帶、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為主體、勞務經濟人隊伍、各類民辦勞務中介機構、駐外勞務機構為補充的「五位一體」的市場化體系,全力做大做強勞務經濟。尤為在勞務經濟市場化體系建設方面,實現了從「試水」到「格局初現」的「華美回身」。

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市累計輸轉城鄉勞動力315.72萬人次,創勞務收入168.46億元¥。「十二五「期間,全市累計輸轉城鄉勞動力258.9萬人次,創勞務收入290.95億元¥;輸轉人數減少了56.82萬人,而勞務收入卻增添了122.49億元¥,這從必定程度上反映出勞務輸轉的質量獲得了新突破,邁出了新步伐,實現了新跨越。今年前5個月,全市共輸轉城鄉勞動力55.73萬人,創勞務收入48.32億元¥。

靠賣命氣吃飯「苦力型」向憑手藝掙錢「技巧型」嬗變

要解決好「人往哪裡去」的問題,首要的是樹立安定的勞務輸轉基地。近些年來,全市各級勞務部門「各負其責、各盡其力、各司其職」,竭盡全力真抓實幹,把鼎力開展勞務輸轉作為「拉遠分母」的主要舉措,充沛施展市縣勞務辦、勞務輸轉行業協會、鄉鎮勞務工作站、勞務經紀人以及駐外勞務工作站的作用,堅持減少點、縮短線、擴充量的勞務基地建設思路,施行「穩東擴西」戰略,在繼續安定東部沿海地區勞務基地的基礎上,積極進取開拓新疆、內蒙等西部地區勞務市場。目前,全市50人以上的勞務基地1602處。其中1000以上的勞務基地32個,500-1000人之間的勞務基地202個,200-500之間勞務基地366個,100-200人之間的勞務基地404個,50-100之間的勞務基地598個。同期增添3個,增幅0.2%。

勞務基地建設不僅為務工者提供了常年務工的淘金平台,也為他們提供了學技術、換腦子的搖籃。許多農民工經由勞務基地這個大熔爐的淬鍊,由普通的打工仔搖身變為打工明星、創業者,在他鄉創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活出了出彩人生。

要解決好「錢從哪裡來」的問題,首先要培育一技多能的農民。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巧水祥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俗話說:「學的一技,終身受益。」在勞務工作實踐中,各級人社尤為是作為職能部門的勞務部門按照「以需求定培訓、以培訓促就業、有培訓就有就業」的原則,緊貼市場需求,針對於勞動者的自身前提以及創業願景,先後開展了各類特色培訓,初步形成為了以就業技巧培訓、崗位技巧晉陞培訓以及創業培訓為主要內容的職業培訓新格局。2013年,定西市組織施行了省級第一批農村創業以及技巧帶頭人示範性培訓項目。2014年,在2013年組織施行的省級第一批農村創業以及技巧帶頭人示範性培訓項目的基礎上,結合市上打造「中國薯都」、「中國葯都」的戰略部署,依託中藥材、馬鈴薯深湛加工等處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以及「1236」扶貧攻堅行徑,在各縣區鼎力組織開展了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岷縣漳縣災後重建對於建築類工種的培訓以及省級示範性培訓及配套項目。岷縣針對於災後重建中建築鋼筋工緊缺的實際,專門禮聘了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厚、理論以及實踐方面都有較高水平的建築系統專業技術人員擔任授課教師,採用理論知識講解、實際動作訓練、組織學員研討以及實地觀摩等多種形式互相穿插的模式為參訓群眾耐心細緻地講解建築常識、基本技巧等知識,切實提高了培訓實效性,有力推進了岷縣災後重建工作。岷縣「7.22」地震以來,在岷縣共舉辦災後項目用工培訓班62期,培訓5999人。渭源縣開展了建築專案瓦工技術、馬鈴薯標準化種植、中藥材無公害栽培技術以及農藥化肥使用法子、農作物測土配方以及病蟲害防治、畜禽品種選取及培育以及優異牧草種植與管護、林業種苗栽培以及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培訓,共有來自渭源縣田家河鄉元¥古堆村以及香卜路村的400多人參加。通過一系列特色培訓,鼎力提高了農民的素質,為他們掌握一技之長、創業致富奠定了堅實基礎。

品牌是出產力,品牌是優勢。全市各級勞務部門始終堅持以「強化質量管理,晉陞服務水平,整治工作作風」為統領,力推「廣、精、新、嚴、優」工作法,有效推進勞務品牌項目培訓任務的全面落實。目前,定西已形成「薯鄉牛肉拉麵師」、「牛谷河畔彩繪匠」、「秦嘉故里巧織女」、「李氏故里鋼筋工」、「霸陵電子工」、「狄道園林花卉工」、「貴清建築工」、「香歸拾花妹」等20多個勞務品牌,這些勞務品牌備受各用工單位的歡迎,也有力提高了務工人員的知名度以及市場競爭力。據調查,全市輸轉務工人員中,建築、保安、縫紉、家政服務等品牌輸出人數占輸轉總數的49.5%以上。同時,有了技術品牌的民工不僅活躍在國內勞務市場,而且依靠特色光鮮的技術優勢進軍到了國際勞務市場,漂洋過海掙起了洋票子。如向俄羅斯、蒙古、剛果、烏克蘭等國家輸送的1000多名建築、縫紉工月薪資都在8000元¥以上,將我市的建築、縫紉品牌打向了國際市場,形成品牌示範效應。

從干苦力活到吃上技術飯的「嬗變」,有力晉陞了我市勞務輸轉的質量以及層次,促成了務工人員收入的增添,加快了全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步伐。

自發擴散零星外出務工的「游擊隊」向有組織勞務輸轉的「正規軍」嬗變

以前,因為資訊閉塞,農民外出務工資訊來源主要依靠親戚、朋友以及老鄉,信賴於道聽途說以及小道動靜而外出,哪裡有活幹就往哪裡趕,基本上以「候鳥式」的盲流為主。此外,因為不瞭解詳細情況,即便找到活也白辛勤一場,到頭來自己的心血錢也成為了「空頭支票」。這種無序的盲流狀況,農民的權益基本得不到維護,極大地損害了農民的打工積極進取性。

近些年來,全市各級勞務部門鼎力開拓安定的勞務輸轉基地,勞務基地的拓展為大規模組織輸轉提供了廣闊的用工場所,也使外出務工人員實現規模輸轉成為可能。全市各級勞務部門搶抓每年春節先後務工人員集中外出務工的有利時機,積極進取加強與各大勞務基地的資訊對於接,充沛應用農村資訊平台、簡訊、定西日報、網站等媒體,適時發佈用工資訊、崗位資訊等,還通過舉辦「春風靡動」系列流動,積極進取為就業供需雙方提供平台,促成就業創業。今年以來,市人社局聯合市總工會、市婦聯等部門已勝利組織春風靡動專場招聘流動56場次,免費發放「春風卡」、《勞動合同法》、《就業促成法》、《主婦權益保障法》以及《農民工就業知識讀本》等鼓吹資料161900餘份,提供免費服務102401人,本地企業吸納農村勞動者就業31136人,跨地區有組織勞務輸出133435人,提供勞動維權服務以及法律贊助30117人。

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最為凸起的特徵,就是經濟發展新常態。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向資本密集型市場轉型的空間已很小。經濟增長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需從單純依靠勞動密集型以及資本密集型產業向技術密集型以及知識密集產業轉型,實現增長模式的突破。目前,我市外出的農村勞動力絕大多數從事的是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低、薪資收入少的低層次工種。加之近些年來各類企業對於具備必定技巧水祥和專業職稱的勞動者需求有較大幅度提高,低素質勞動力就業的難度增大。從長遠看,跟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術產業的興起,低素質勞動力的轉移領功能變數會愈來愈窄。針對於這些不利因素,我市因地制宜,取長補短,堅持異地輸出就業以及就地轉移就業「兩翼並舉」,開拓性地走出了擁有定西特色的就地轉移就業的「四條路子」。

路子之一:緊密結合處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走以產業開發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結合市上打造「中國薯都」、「中國葯都」以及蓄草產業的戰略部署,依託中藥材、馬鈴薯深湛加工等處所特色優勢產業開發、精準扶貧以及「1236」扶貧攻堅行徑,充沛施展勞務輸轉行業協會、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及勞務經濟人等勞務經濟市場主體的作用,以勞務經濟市場體系助推特色優勢產業以及多元¥富民產業發展,形成為了「產業拉動市場、市場帶動就業、就業促成增收」的優良格局。如,安定區繚繞打造「中國署都」,延長產業鏈條,為實現本地剩餘勞動力就地轉移提供了就業崗位;臨洮縣以花木市場建設為契機做大花木產業,通過花木的種植運銷,帶動2萬人勞動力就地就業;通渭縣以書畫產業為依託,帶動4000多人從事與書畫關聯產業,既解決了就業、增添了收入,又推進了書畫藝術產業的發展;隴西縣、岷縣依託中藥材產業開發,湧現出了一大批中藥材加工企業以及行銷大戶,帶動了農民就業,增添了農民收入。

路子之二:緊密結合重大項目建設,走以項目建設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以啟動施行「3341」項目為契機,搶抓機遇,依託投資項目,想方設法為泛博農民工提供資訊、牽線搭橋、建立平台,實現了加快項目建設以及增添務工收入共贏的目的。通渭縣在寶蘭鐵路、華嶺風電等重大項目建設中,積極進取與項目施行單位達成優先使用當地農民工的協定,項目施行單位與縣上勞務輸轉行業協會及部份實力強、信用好的民辦中介機構、勞務經濟人樹立了用工合作關系,累計有5000多名當地農民工實現就業。岷縣「7.22」地震後,舉辦災後項目用工培訓班62期,培訓5999人,返鄉農民工組建自己的建築隊,率領災區群眾24620人積極進取投身災後重建,為家鄉的發展以及災後重建工作做出應有的貢獻。

路子之三:緊密結合城鎮化建設,走以城鎮化建設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近些年來,我市堅持勞務市場建設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的思路,以打造園林城市、生態城市、現代城市以及地功能變數文化特色城市為切入點,有效將勞務經濟市場體系建設進行深度交融,切實增強了就業承載能力。在城鎮化建設中,農民為城鎮的發展提供了勞動力,解決了城鎮基礎設施、住房等建設用工需求,拉動了城市的消費,同時,在接受現代工業文明以及城市文明的熏陶後,不少農民工選取在城鎮假寓,增添了輸入地的城鎮人口數量,擴展了城鎮規模,實現了農村人口向城鎮會萃;農民工中的勝利人士投資辦廠、經商、辦教育、介入城市建設,在拉動就業的同時也大大加速了城鎮化過程,促成了城鎮經濟的發展。調查顯示,城鎮化建設中,就近務工人員佔到全市勞務輸轉總人數的25%左右。

路子之四:緊密結合返鄉創業,走以返鄉創業促就地就近轉移就業之路。鼎力施行轉移就業專案,積極進取培育擁有競爭優勢的非公經濟產業主體,不斷暢通勞務輸轉渠道,推進勞務經濟發展與擴展就業同步增長。適應勞務經濟市場發展的內在請求,鼎力施行農民工「回鄉創業專案」,落實優惠政策,改善創業環境,激勵、吸引、指示勞務輸出勝利人士回鄉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實現了由開巢放鳳到築巢引鳳的轉變。臨洮縣好幾家建築公司以及岷縣中寨紅崖機磚廠的老闆,都是通過外出打工的「淘金者」,累積資金以及技術後,回鄉興辦了經濟實體,在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周圍群眾共同致富。目前,全市有7508名農民工回鄉興辦經濟實體,興辦企業及各類經濟實體12448戶,帶動近11.69萬名城鄉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就業,有力地援助以及帶動了處所經濟發展。

赴疆拾花是我市季節性勞務輸轉的一大亮點,季節性勞務輸轉擁有「短、平、快」的特色,這為農閑時間的外出務工人員提供了「淘金」的可能,全市各級勞務部門在做好「全方位、立體式」鼓吹動員的同時,充沛施展鄉、村幹部以及勞務經濟人作用,進村入戶,登記造冊,落實輸出人員,並積極進取與甘肅商會、有關企業以及駐外勞務機構等加強資訊對於接,為切實做好進疆摘棉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近10年來,全市累計向新疆出產建設兵團傳送赴疆摘棉專列71趟,輸出摘棉工60.98萬人,創摘棉收入44.55億元¥。

單純簡單的「開巢放鳳」向創造前提的「築巢引鳳」嬗變

近些年來,在我國經濟增速換擋以及動能改變的背景下,推進群眾創業、萬眾立異將成為經濟增長新引擎。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東部向中西部轉移過程中,不管是轉移產業本身,仍然是這些產業所能拉動的配套產業,都儲藏著巨大的商機,為返鄉創業提供了不少機會以及空間。此外,不少農民工在打工生涯中累積了必定資金、技術、管理經驗之後,選取了返鄉創業,介入到家鄉的建設中來,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力量。

針對於這種新常態,全市各級勞務部門把推進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作為立異勞務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堅持放寬行業准入前提,落實創業用地,實施稅收優惠。對於返鄉創業的農民工,可享受同城市失業人員興辦個體私營經濟同樣的系列優惠政策,實施與招商引資等同待遇。同時,對於農民工返鄉創業在手續辦理上給予利便,力推「一站式」服務,簡化辦事手續,在登記、發證、信貸、用地、場所,供水、供電、通信等方面給予優先支撐。

培訓是創業主要一環——創業者不能打無籌備之仗,只有瞭解市場,具備風險意識,提高自身素質,才能走得更長更遠。近些年來,定西市各級勞務部門依據市場需乞降不同培訓對象,積極進取整合各類培訓資源以及培訓資金,採用「政府補貼、農民自籌、學校減免」等辦法,對於農村富餘勞動力尤為是有返鄉創業意願的農民工進行各種專業技巧培訓。2009年,我市首次開展了免費創業培訓,培訓農民創業人員266人。

創業型經濟的興起,有力激發了農村經濟的活氣,也形成勞務輸轉與回鄉創業的同頻共振,打工經濟到創業經濟的良性互動。在這一逐漸「嬗變」過程中,泛博農村正在創業經濟的浸禮下,邁著矯健的步伐向全面小康社會進發。如:「琪祥閣食物專營店」的店主李文君在行內無人不知,是近些年岷縣大家眼裡公認的經營電子商務勝利者。她應用天貓網上平台,2013年以及2014年銷售額均達到1000萬元¥左右,獲得了全國中藥材電商銷售排名第34位的驕人成就。目前,全市累計有7600多名農民工回鄉興辦經濟實體,興辦各類經濟實體10658餘戶,帶動近11萬名城鄉勞動力實現了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開創勞務經紀人協會:強人帶動模式成全省亮點

2005年,定西市委、市政府《關於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的抉擇》出台以來,全市各級勞務部門不斷立異輸出模式,鼎力扶持發展民間勞務中介組織,培育壯大勞務經濟人隊伍,勞務工作由政府主導向市場調節轉變,逐漸走上了市場化發展的道路,各類社會組織以及勞務經濟人介入輸轉勞務的強大活氣日益浮現。針對於這種現狀,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採用政府引誘「搭台」,市場重頭「唱戲」的有效措施,不斷樹立、完美並推進了勞務經濟市場體系建設。

2009年,在定西市勞務辦的具體指示下,隴西縣成立了全省首家勞務經紀人協會。隴西縣以協會為紐帶,將全國各地的226名勞務強人組織起來,通過他們率領一批批農民工踏上了打工「淘金」之路。2012年,我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定西市勞務輸轉行業協會。協會的成立,標誌著我市勞務經濟工作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協會的成立以及運行為全市發展勞務經濟,尤其是勞務輸轉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加快農民增收致富步伐,推進全市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做出了積極進取貢獻。

「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帶活一方」,如今這種強人帶動模式已成為我市勞務經濟發展的主要模式。目前,全市各縣區均成立了勞務經紀人協會,全市由勞務中介組織輸出的人數占組織輸出人數達到55%以上。

「勞務早市」:就近就地輸轉新模式

天天早晨,在安定區內官營鎮東南大學街錦屏市場拐角處、內官營國中路口,都集聚集一大批這樣的農民:他們自帶勞動工具,早上7點多就會萃到此,8點半左右被川區蔬菜種植戶或個體建築小老闆用「專車」接走,稍遲一點來接人的,都會因接不到人而嘆息…這是我市助推就近就地輸轉的一個縮影。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出來給蔬菜種植大戶採挖蔬菜的收入一天至少也要100元¥,一個月就能掙2000元¥以上,這樣兩個孩子上學的日子費以及家裡的零花錢就夠了。」正在菜地裡採挖蔬菜的安定區內官營鎮右豐村四社村民趙喜菊高興地說。近些年來,跟著我市蔬菜、馬鈴薯等主導產業的發展,逐漸帶動了商貿、餐飲等二、三產業的蓬勃發展,有效地吸納了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了產業增值,百姓增收,同時也助力推進城鄉一體化迅猛發展。(付建強 劉建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