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上有位網友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Facebook為何不做公有雲?對於這個話題感興致的人還真不在少數。其中一名名為Dagang Wei的網友提出的觀點被不少人認可。這位大牛的評論是in English的,小編將其整頓編譯如下。如有不妥之處,觀迎大家留言進行互動討論。

Facebook 為何不涉足公有雲市場?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對于Facebook為何不做公有雲這件事,咱們可以試著通過下列四個方面來加以說明。

1、公有雲面向的是2B市場

公有雲是面向企業級的市場,而Facebook現在純正是一個面向使用者互動的公司。

若果真的想加入公有雲的競爭,它必需從0開始構建客戶關系。而像亞馬遜,微軟以及IBM這樣的「老字號」,已在企業級市場累積了長達幾十年的經驗。公有雲的構建是一項龐大且繁複的系統專案,並不像單單實現一個繁雜的算法這樣。對于Facebook來講,這需要其進行籠蓋所有方面的根本性轉變,而且在真正看到效益前,必需付出年復一年一年的巨額的前期投入。

這裡講一個對照的例子。谷歌在進入公有雲市場早期也曾經有一段間很艱難,初期他們在應答企業客戶的特定需求方面相對於後進,並且需要從0開始構建客戶關系。然而咱們認為,谷歌雲未來的發展仍然是很樂觀的,因為谷歌長期以來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優勢很顯明,這使他們很容易在短時代內趕上來。

2、其他服務商的競爭優勢已形成

亞馬遜因最大的市場份額、最豐厚的服務以及功能領跑公有雲市場;微軟擁有龐大的現有客戶群體;谷歌有最完美先進的基礎設施,並正在應答企業客戶需求方面奮起直追。這樣看來,Facebook在任何一個方面都不具優勢,還怎麼能介入競爭?

3、「雲」玩兒的是生態

亞馬遜、微軟以及谷歌在自身所處的領功能變數都是絕無僅有的,進入雲市場後他們會對比容易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就如今天搬移領功能變數的iOS以及Android同樣。一旦生態形成,新玩家幾乎在同代技術規模中不會有任何機會。咱們預測,形成一個相對於完美的雲生態大概需要5年的時間,這象徵著對于Facebook來講時機已不在。

4、Facebook「自上而下」的企業文化

這點貌似與今天討論的問題沒什麼聯絡,但它其實很癥結。

初期,FB有這樣一個口號:「快速行徑,打破陳規」,徹底相符他們的企業文化。自上而下的模式聚焦於實現更好的使用者互動功能,並通過提供各式便捷的技術、工具,來知足使用者需求。這種模式的優劣勢都很顯明。積極進取的一面是,它可以快速上線一項新功能,並容許其在一段較長的時間內逐步完成迭代。因為這個市場對於時效性的請求很嚴苛,因而這種模式對于社交公司來講,應該是一個正確的選取。而另一方面,「自上而下」是無法為企業在基礎層面累積長期競爭優勢的。與之相比,谷歌的文化是自下而上的,它的底層基礎是一層一層構建的,每一層均可以重複使用,且帶來附加價值,使資源效力實現最大化。自下而上的過程對比遲緩,但可以帶來長期的回報。因為一旦你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很容易實現上層功能。

最後要說的是,立異往往實現於一個「自下而上」的模式。2007年喬布斯創造出第一部iPhone以前,有人或許有過對於」iPhone「的設想,但這僅僅是一個設想。技術的實現不是寫科幻小說,只有所有技術支撐都籌備就緒,你才可以開始著手開始做下一件大事。

然而對于Facebook來講,能夠一直專註於自己的領功能變數深耕,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