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網】Facebook(臉書)興辦人扎克伯格的華裔妻子懷孕了,這段從一開始就讓不少中國網民詫異不已的組合,卻始終幸福平穩地過著自己 的小日子。其實,若果稍加註意就會發現,在歐美校園裡,不少亞洲姑娘的身旁老是站著一名俊秀的白人小伙——儘管戀愛的雙方均可能在本國並無多少「市 場」。

這種現象與已有的調查相似。2013年,Facebook上一款熱點交友聯誼套用Are You Interested(AYI)對於其240萬¥名會員進行調查,發現美國男人最喜歡亞洲女性。英國卡迪夫大學2013年的科學鑽研也發現,白人男性最喜歡亞洲女子。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那末,為何歐美的白人男性更喜歡黃皮膚的東方人,而不是自己本國人?

愛找亞洲妹子的西方男人標配:30歲以上、結過婚、收入固定

《西貢小姐》說的是一名美國大兵以及越南妓女的戀情。(圖片來源:網路)

東方女性「自帶」優勢 歐美男性趨之若鶩

Peter是個40歲的美國人,在她眼中,中國女性十分安定,他稱她們神往安定的關系以及樹立家庭,即便婚後激情再也不,她們能從家庭中找到別的精神寄託,或是享受清淡。

另一個美國人Nick則認為,「我覺得中國女人總的來講更熱誠,她們喜歡對於你笑,願意跟從你,在紐約你時常聽到Have a good day ,然而誰都曉得說話的那個人材不關切你今天到底過得怎麼樣。而在中國我覺得女人真的關切我。」

東方女性在歐美男性心裏面留下的印象與上述相似,因為東西文化圈的顯著懸殊,東方女性常能讓歐麗人感受到不同樣的特質。

廣州《羊城晚報》報導,德國人托馬斯覺得自己國家的女性心地太硬,太嚴格,太強勢。相反,德國女性倒是成為了一副「強硬,不牽就,無魅力」的模樣 ———太獨立,職業比什麼都主要,這是德國人自己國家女性的「刻板印象」,一些德國人因而說,其實德國女人乾脆就再也不需要維護她們以及為她們操心的男人們 了。

於是,德國男性人將自己目光瞄準了東歐以及亞洲的女性,在他們眼中,那裡的女性嬌小,有著深色的眼睛、黑而亮的長髮,並且但願家庭「牢固而充溢愛」。

這種情況早已在歐美蔓延,還有不少專門的婚戀網站,撮合歐美男以及亞洲女的婚姻。

一些調查資料也證實了歐美男性的猜測。網易新聞報導,2014年主婦節前夕,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佈了一份調查,結果顯示,蘊含中國、韓國、日本、印度在內的亞洲國家男性做家務時間墊底,這象徵這些國家的女性相對於「逆來順受」,承當了較重的家務流動。

與白人女性截然相反的性格自然獲得眾多白人男性的青睞。羨慕嫉妒恨的白人姑娘因而發明了一個歹毒的詞語,叫做「Yellow Fever」。「Yellow Fever」原意是「黃熱病」,它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曾經致使一些毀滅性的疫疾。而現在,「Yellow Fever」更多指那些被亞洲姑娘迷得七暈八素、若果可能的話只想跟亞洲姑娘約會或是結婚的歐美男。

「Yellow Fever」植根成見 白人男性只為優勝感?

誰得上了這種「Yellow Fever」?柏林自由大學的社會學者葛羅斯基稱,他瞭解的結果有這麼幾種:大多30歲以上、四成人是結過婚的、有固定收入的、但願找年青自己8歲左右的女性。

然而這種「狂熱」卻是樹立在嚴重的成見之上。Persephone Magazine 曾經刊登一個名叫Lauren Smash的亞裔女生的文章,她描寫了日子中那些「YellowFever」症候群。她發現,那些男生根本不關切她是怎麼樣的人,僅僅關切她的亞裔背景。

廣州《資訊時報》報導,斯坦福大學從事心理諮詢鑽研的博士後Goal Auzeen Saedi說,在有「戀亞女」心理的白人男性眼裡,亞洲女子特有的順從令她們獨具魅力。「在這些男人的潛意識裡,渴想宣示自己的白人優勝感以及特權。」Saedi這樣解釋。

白人男性通過娶亞洲女子來獲取自我優勝感的知足,恰是導演黛比林的紀錄片主題。「每個亞裔女子都確實瞭解我想要談論的主題。」黛比林說,「那些(白人)男子走到你面前,直勾勾地盯著你看良久。你能感覺到,他好像要把你整個人看穿。」

黛比林是美籍華裔女導演,她在2012年拍攝並製作的紀錄片《娶個亞洲新娘》(Seeking Asian Female),試圖探討亞洲女性對於西方男士的吸引力。

愛找亞洲妹子的西方男人標配:30歲以上、結過婚、收入固定

《娶個亞洲新娘》海報。(圖片來源:網路)

西方文學作品一直充斥著對於東方各種幻想,這或許「助長」了亞洲女性的吸引力。例如,走在倫敦西區的大街上,時常可以看到《西貢小姐》的海報。而歌劇 《胡蝶夫人》,則講了美國大兵以及日本藝妓的戀情故事。這種故事的情節很簡單:亞洲女的角色都以妓女為主,她們和順順從、任勞任怨,就算被遺棄也默默隱忍。 這種刻板印象一直充斥在西方的熒屏之上。

針對於這種刻板印象,2014年一位叫做Elizabeth Chan的華裔女演員投訴了BBC,因為亞洲女性角色大多被形容為「順從以及被動的」。

一本叫做The Asian Mystique (2005)的書分析了這種刻板印象的來源。對於東方女性的依戀可以追溯到13世紀馬可波羅對於中國的激動人心的描寫中,而朝鮮戰爭以及越南戰爭,則塑造了美國對於亞洲女的刻板印象。

亞洲女性也有「White Fever」 「Loser」白人也受歡迎

面對於「Yellow Fever」現象中對於白人男性一邊倒的批判,一個名為Matt Forney的白人男性作家開始「鳴不平」。他認為「Yellow Fever」以及「對於亞洲女性的刻板印象」,不能全怪白人男性。因為亞洲女性也有顯明的「White Fever」。

上海察看者網曾經報導,瑞士人Julien Blanc以及他製作的「約炮藝術」系列視訊「課程」2014年在網上犯了公憤。他在一期針對於亞洲女性的「教學」視訊中說:只要你是白人,在東京街頭幹什麼都行。

在「白人如何引誘亞洲女人」這期教學視訊中,Julien Blanc演示了十分簡單粗暴的流程:先接近選取的目的,強迫把手放在女孩們的身上,然後將其拉向自己的私處。

儘管這份視訊引起亞洲女性的強烈不滿,並最終在視訊網站上被移除。但也有資料證明,亞洲女性確鑿更傾向於白人男性。在文初提到的AYI調查顯示,亞洲女性給白人男性的確定回應要顯明高於其別人種的男性。

英國華聞網報導,美國記者彼得·海勒斯(中文名叫何偉)曾經在四川小城涪陵支教的故事。他的書《江城》中有一個篇章,寫得就是一位中年妓女對於他的糾纏。

西方男人在中國女性眼裡有必定的優勢,如西方男人通常高大、強壯,而且他們大多喜歡運動。他們理應注意自己的外表,如服裝以及髮型。他們理應天天洗澡、換內衣。他們理應體貼,浪漫。

因為東西方經濟水平的懸殊,西方人在東方女性看來通常也象徵著有錢。

但亞洲的男性們並不這麼認為。來自北京的一名學者說,中國女性喜歡外國男人,尤為是歐洲以及美國男人,體現了典型的弱國心態。就像美國在二戰期間打敗了日本,日本女人就曾經經以嫁給美國人為傲。一些中國女性崇尚西方國家的國力,相信所有的西方男人都有錢。

一名年青的在北京使館區工作的中國男性說,有些中國女孩以及外國男人約會只為了有一天離開中國,或是是為了炫耀,「否則,我不明白為何中國女孩非得 向一個外國失敗者獻慇勤。不少呆在中國外國人在自己的國家都是失敗者,」他說,「我相信他們的智商不至於低到分辨不出來那些外國男人是否失敗者。」

也有白人富翁 娶了強悍亞洲妻

儘管「西東」情侶的搭配是有成見的作用,並且白人男性在這些關系中擁有強勢地位,但這並不象徵著此種搭配並不能帶來美妙的戀情。

史蒂芬以及仙蒂是黛比林紀錄片中的主角,前者是60歲的美國車庫管理人員,後者只有30歲,成長於安徽偏遠地區的茶場。兩人春秋迥異,語言不通,相處時爭吵不斷。但他們繼續將吵吵鬧鬧的童話進行到底。

白人強勢也並不是是「鐵律」,也有不少白人娶了同樣聰慧的亞洲妻子,甚至超出他們。最有名的例子是傳媒大亨默多克以及女強人前妻鄧文迪,最近的則是facebook創始人扎克伯格以及哈佛校友妻子普裡希拉·陳。

愛找亞洲妹子的西方男人標配:30歲以上、結過婚、收入固定

扎克伯克以及華裔妻子。(圖片來源:網路)

同樣有名的還有波蘭富豪以及中國女民工的戀情故事。2005年,在加拿大旅居多年的波蘭富豪、1990年的波蘭總統候選人蒂明斯基,抉擇回國參加當年的總統大選。陪伴蒂明斯基回鄉捲土重來的,是他的中國妻子吳木蘭。他們一個一直住在加拿大,一個原來在深圳工作。

吳木蘭比蒂明斯基小20歲,祖籍河南,出國前在深圳一家製衣廠打工。她有過一次婚姻,並留下了一個13歲的女兒。經由短暫的網戀後,兩人閃電般結婚。經由一年的共同日子,吳木蘭才逐步地瞭解了蒂明斯基,並連連用「想不到」來形容她這位異國夫君。

恰是因為史蒂芬以及仙蒂種種「意想不到」的故事,黛比林坦承,「本身作為一位華裔女性,我最初是想作一部反映亞洲女性所面臨的種族看法的影片,我個人曾經認為這種對於待有辱人格。無非出乎意料的是,跟著劇情的發展,這個影片成為一部有關跨文化挑戰、友情以及戀情的故事。」

而這,也應該是對於待跨國婚戀中「Yellow Fever」更為可取的態度。

(編纂:陳思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