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曾經披露過使用者在微信上的瀏覽偏好:80%通過朋友圈瀏覽內容,20%去定閱號挑內容瀏覽。所以,若果現在做微信運營的第一指標還只是看粉絲的增長,而不是看分享人數,那就徹底錯了。因為分享抉擇了你80%的影響力。

新媒體時代,最主要的事情除了了分享仍然是分享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每一次與媒體朋友聊天,話題總離不開媒體的現狀與未來,看衰者、對於未來出路不確定者居多。因為這個緣故不少人離開了媒體行業。最近與一名不在媒體工作的朋友交談,我總算意識到為何現用的的大多數媒體都走偏了。其實新媒體的出路就在那裡,但大家都熟視無睹。

若果做新媒體只需要關切一件事,那就是:分享;若果做新媒體需要關切三件事,那就是:分享,分享,分享。請諒解我重複,因為它過重要了,在這個喧囂的媒體環境裡,我得多強調幾遍大家才能意識到。

網際網路以及搬移網際網路正衝擊著一切,而媒體行業是被衝擊得最先,也是最厲害的行業之一。

媒體受到的第一波衝擊來自搜尋引擎。Google泛起前,每一個人都日子在不同的資訊高牆之下,你的資訊環境抉擇了你能接觸到什麼樣的資訊;Google泛起之後,你幾乎可以在幾秒鐘內找到任何想要的資訊。這時,瀏覽的主動權更多地歪斜到讀者手中:他再也不受資訊渠道的限制,從而有權選取全世界的內容為自己的喜好服務。

這種變化對於平面媒體是一次大的衝擊。平面媒體的內容製作是線性、規整的,頭版、二版、八版……放什麼內容,都有明確的設定。搜尋引擎以及門戶網站的泛起,則打破了這種製作邏輯:一篇文章在搜尋引擎中的排名、在門戶頁面中的位置,抉擇了它的影響力,若果頭版文章不被選用,媒體預期它能發生的影響力也隨之消解。

這種標準的扭轉從影響媒體內容製作,逐步波及到媒體的生存——2013年、2014年不少優良的平面媒體開始感受到廣告收入的大幅下滑。這時,新浪微博等社交媒體開始流行。

媒體閱歷的第二波衝擊,就是社交網站。在美國是Facebook,在中國2010年—2013年是新浪微博,2014年之後是微信朋友圈。為簡化描寫,這裡只談Facebook與微信朋友圈,它們是社交媒體時代典型的內容分發引擎。

三個月前有文章曾經寫過,媒體內容必需免費,因為它與社交網路是一種共生關系。在Facebook以及微信朋友圈看朋友吃了什麼、玩了什麼,使用者的視線是極其有限的,媒體內容的加入,則能讓人在瞭解小世界的同時,通曉大世界。

從企業價值角度看,優質內容可以為社交網路提高使用者粘性,增添DAU(日活躍使用者數)與平均停留時間。對於了,社交網站還可以在內容中推銷廣告——這已是Facebook最主要的收入來源。

社交網站的流行,對於微信公號之外的媒體象徵著:內容製作、內容分發及商業模式這三個核心環節的第二次推倒重建。衡量一篇文章影響力的標準變為了:能不能被使用者分享。而分享的癥結在於下面這三件事:

1、你是否有監測熱點內容以及預判趨勢的能力,這不是刷刷自己的朋友圈就能解決的;

2、如何不斷改善內容。每一個標題均可以有兩種甚至五種寫法,怎麼判斷哪一個癥結詞更易誘發流行?

3、內容分發與商業模式,該如何調整?

BuzzFeed是一個不能疏忽的案例,它的模式解答了90%的疑惑。

現用的國內的新媒體們基本上仍然是在依賴內容編纂,這種模式能保證內容質量以及基本的話題性,但遠沒到能被分享的程度。對於熱點內容的判斷,機器的效果更好。BuzzFeed最先上線的一個產品是BuzzBot,就是專門用來監測以及判斷網路上熱點內容的。

改善內容一直是很難統一標準的事情,過去基本上依靠編纂的主觀判斷,但每一個編纂對於好內容的標準都不同樣,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會讓媒體難以形成合力,內容產品化也就無法執行了。國內不少新媒體都意識到內容需要產品化,但至今沒有看到誰對於「產品化」做出技術上的定義以及實際動作的標準。

一個人物訪談欄位算是產品嗎?一個與網際網路行業關聯的科技部落格是產品嗎?一個新聞用戶端是內容產品嗎?細心分析下來真挺痛苦的。同樣是大佬的節目,我喜歡看庫克的訪談,但可能對於馬雲的興致就談了不少。一個人物訪談欄位,很難說得上是一個產品,甚至說不上是一個功能(feature),因為不是使用者每一次走訪都會用到。

有一個簡單且被業界普遍接受以及採納的法子可以快速驗證產品可行性。那就是當你不曉得一個產品是否能被使用者接受時,開發一個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即最簡可行產品)就行了。

那末在媒體,什麼是內容產品的MVP?在我眼裡,其實就是單篇文章。每一篇文章,它是否被開啟舊檔、瀏覽、分享,都在為之後製作同類文章的標題、導語、內容、展示模式、篇幅等樹立最基本的模型,採集反饋,提出改良方向。BuzzFeed在必定程度上做著這樣的產品設計以及迭代工作。

每一篇文章,他們均可以發佈兩個標題去做A/B測試,測試完後,依靠資料就能曉得標題用哪一個癥結詞更易擊頂用戶痛點。改善內容再也不憑編纂的主觀標準,一切靠資料說話,這些資料在後台能逐漸進級迭代,且經驗可累計。在系統面前,老編纂以及新編纂擁有同樣的話語權。

當你以能被分享的標準去製作內容時,分發途徑就顯而易見了——依靠社交網路。在國外是Facebook,在國內就是微信朋友圈。BuzzFeed有超過50%的流量來自Facebook。

網上曾經披露過使用者在微信上的瀏覽偏好:80%通過朋友圈瀏覽內容,20%去定閱號挑內容瀏覽。所以,若果現在做微信運營的第一指標還只是看粉絲的增長,而不是看分享人數,那就徹底錯了。因為分享抉擇了你80%的影響力。

寫到這裡,依靠製作分享內容的媒體商業模式也就清晰了:原生廣告。咱們先看看Facebook的商業模式。

Facebook 90%以上的收入來自廣告。目前它的廣告形式有三種:PC頁面右邊的廣告欄,PC資訊流廣告以及搬移端資訊流廣告。搬移端的資訊流廣告收入已在Facebook的總廣告收入中超過了66%。Facebook的搬移端資訊流廣告還有一個特色:點擊率要比PC端高出187%,點擊成本卻低了22%,廣告單價也要更高。

桑德伯格對於搬移端資訊流廣告單價更高的解釋是:使用者的互動性更高。這挺好理解,能被分享的文章,本身是具備互動性的——分享本身就是一個互動的行為。以上說明在以分享為標準的媒體平台,具備已被驗證可行的商業價值。

短短十幾年面對於兩波大的衝擊,身處媒體行業的人不難受是不可能的。但與不少人的悲觀以及看衰不同,我認為媒體有大暴發的可能。新浪通過門戶的模式,奠定了中國網際網路媒體的產品原型,但在今天它的出產力已後進了。

新出產力的泛起,往往能比舊的出產力發生10倍的效果,而這在BuzzFeed身上已發生了。(在這裡咱們先不斟酌在BuzzFeed製作嚴肅新聞的內容團隊,因為嚴肅內容是做品牌以及口碑的,不是做使用者量的。)

BuzzFeed製作清單體的內容團隊為50人,目前它的估值為8.5億美金;新浪門戶的內容團隊超過1000人,市值24億美金。也就是說,BuzzFeed用1/20的員工,創造了至關於新浪市值的1/3,出產力已接近10倍的晉陞。

BuzzFeed的中國門徒微在毫不諱言自己就是要學BuzzFeed,以個人瀏覽趣味來看,我很難接受微在的內容,哪怕是朋友圈裡被人分享出來,也幾乎不會去點。

無非我的個人趣味一點都不主要,主要的是,若果你去微在看一下熱點文章的閱讀量,仍然是有點讓人出乎意料的:平均天天都有一篇瀏覽量在10萬¥以上的文章,每週能有一篇20萬¥或30萬¥以上的文章,日常文章的瀏覽量還有不少在3萬¥—8萬¥之間。可以說,微在找到了讓內容被分享的感覺。

不少人瞧不起BuzzFeed,覺得它無非是一個貓貓狗狗的網站,但問題是為何不是其它貓貓狗狗網站做成為了近十億美元¥的媒體?

雷軍說,他做小米獨一搞錯之處,是一開始以為小米是一個百億美金的生意,後來才意識到原來是千億美金的生意,創業時少估量了一個零。這其實代表了,趁勢而為本身就是多一個零的生意。放在媒體,這個「勢」就是分享。分享等於10倍出產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