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與Facebook分庭抗禮

在人人頂禮膜拜的大資料時代,改善資料模型以及算法幾乎被企業奉為圭臬,但崇尚技術完美主義的蘋果偏偏在這個時候捨棄了「算法」,而將「人工」篩選內容的模式作為其在使用者時代決勝的癥結。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6月16日,蘋果對於外發佈招聘廣告,為6月8日推出的聚合新聞產品Apple News招聘編纂,按照蘋果發佈的招聘請求:應聘者至少有五年以上的「采編經驗」,有能力「選出電腦算法無法識別或捕捉出來的、傳佈性強的原創內容」。

顯而易見地,蘋果的做法與時下流行的聚合類新聞套用的趨勢徹底不同,同時也與資訊競爭對於手Facebook的做法清晰區隔開來。就在以前的5月中旬,Facebook推出InstantArticles(即時文匯)項目。在此平台上,各媒體可以直接發佈自製新聞內容,再也不依賴帳號下加入外部連結的發佈模式,同時通過算法為使用者推送主流媒體的新聞。

無非,在「人工」仍然是「算法」的懸殊化競爭暗地裡,突顯了一個共同的趨勢:那就是內容決勝使用者的時代。正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佈學院常務副院長趙曙光所指出的,「致命的轉化率是媒體轉型以及使用者需求的癥結,而從流量到轉化率的過程,內容將起著抉擇性的主要作用,由內容誘發的注意力競爭最終將轉變為轉化率競爭。」

硬體商進入「內容時代」

事實上,早在喬布斯時代,蘋果就已確立了「硬體+內容」的商業模式,在庫克時代,蘋果更是明確了打造開放性生態系統的目的。

目前,蘋果公司贏利路徑主要有兩個:一是靠賣硬體產品來獲取一次性的高額利潤,這在目前為蘋果提供了絕大部份的利潤來源;二是靠賣音樂以及套用程式來獲取重複性購買的持續利潤,以及獲取運營平台的報酬,這是蘋果面向未來的收入模式。尤為是當蘋果在全世界擁有了數億粉絲之後,蘋果的收入戰略有理由、同時也有必要加大來自內容的收入比重。

最近一份講演顯示,截至2015年3月份,美國地區的iPhone 使用者已達到9400萬¥人,其中有800萬¥名iPhone4S使用者。而在全世界,依據蘋果最新一個季度的財報,業內推測出了目前iPhone使用者基數大約為4.75億使用者。同時,也有分析師預測2018年底iPhone使用者數將增至6.5億。

從全世界市場份額來看,蘋果2015年一季度從2014年四季度的20.1%降低到了17.9%,但好動靜是它不僅奪患有中國市場銷量冠軍,而且銷量還同比增長了2.6%,這也就象徵著,足量的市場佔有率為蘋果在內容方面,內含為Apple News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國內的小米幾乎走了一條相同的路徑。記得雷軍說過,「當小米已獲取了將近一億的手機使用者之後,手機也就再也不那末主要了,小米將進入以『經營使用者』作為首要目的的階段。」這也就有了雷軍挖走陳彤(原新浪網總編纂)並斥資10億美元¥進軍內容產業的重磅動靜。

反觀蘋果在內容領功能變數的佈局,其實早在多年前就已開始。2011年10月,蘋果推出Newsstand(書報攤),使用者可以在其中瀏覽新聞,同時也可以購買定閱,首批進駐的出版商內含迪斯尼出版集團、新聞集團、《紐約時報》等知名媒體。面市後,Newsstand曾經創下一家出版商的出版量在4天時間內大漲750%的歷史,無非,也因為定閱價格過高、進駐媒體有限等受到詬病。

事實上,與Newsstand相似,Facebook的Instant Articles依然是由媒體自行發佈內容,這也讓蘋果看到其中的機會,因為由媒體自行發佈內容與向使用者提供更多人工出產的定製化內容,二者優劣似乎顯而易見。

一以貫之的商業模式

儘管同樣正視內容,但蘋果的製作路徑與Facebook截然不同。

Facebook長期以來以算法聞名,但電腦算法卻有著不可跨越的瓶頸或缺陷,正如蘋果在招聘公告中所言,譬如「算法總有捕捉不到的原創的、生動的新聞事件」,算法不可能像人工同樣對於突發新聞有絕對於的本能,同時,在絕佳的新聞內容以及知足小眾新聞方面,算法還顯得粗拙以及幼稚。

據瞭解,Apple News拋卻算法排名而招聘編纂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有人通過算法漏洞影響排名,同時通過人工篩選更好地強化使用者體驗。

百分點創始人兼董事長、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鑽研教授蘇萌就表示,「用大資料模型以及算法打造出來的真實使用者的數字化(標籤化),是在深刻理解業務需乞降使用者特色的基礎上獲得的,這有賴於使用者資料的獲取,內含使用者的基本資訊,如姓名、性別、聯絡模式、棲身位址、收貨位址等,內含使用者線上線下的行為資料資訊,內含社交圖譜、家庭成員、朋友圈的社交資訊等。只有這些資訊足夠,才可能獲取更為準確的使用者畫像的標籤。」

若果資訊不完備,算法有時還會存在過錯,譬如算法很容易會把一個時常在網上購買紙尿褲、口紅以及高跟鞋的人定義為女性,而這個人極可能是一名顧家的年青父親。這也就是為何「今日頭條」在應用算法推送的聚合類新聞領功能變數獲取極大勝利之後,仍會有不少使用者埋怨收到大量不喜歡的內容推送的幕後緣故,而這極可能是使用者不經意點開某一類型的新聞所致,儘管這不是他真正需要的,但被機器記錄下來並進行標籤化。

應該說,相對於於算法來講,人工篩選新聞更有助於強呼叫戶體驗,尤為是去中心化時代使用者傾向於個性化瀏覽的需求,這與喬布斯創始的蘋果精神一脈相承。

盡人皆知,從硬體上來看,蘋果的產品並無尤其前沿的技術,也往往不是業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然而蘋果能夠在適合的時機將適合的技術以最適宜消費者體驗的模式設計出來。而在內容方面,蘋果也不是標準的內容製造商,但它的目的是但願通過「對於內容的分析,為不同的受眾選取最相符其興致的內容,在適合的時間進行推送」。

從這個角度來講,這也許也是蘋果一以貫之的商業模式。在前不久的蘋果大會上,「人,而非算法」的理念再次獲得重申,並將把「向使用者提供更多由人工出產的定製化內容」作為新產品的核心戰略。

「從流量到轉化率」的角逐

應該說,全世界巨頭們在新聞篩選上的「人工」與「算法」之爭突顯了內容在網際網路平台時代的主要性,而在趙曙光看來,「最癥結的問題是如何實現從流量到轉化率的戰略,隨之而來的就是從注意力競爭到轉化率的競爭。」

盡人皆知,網際網路廣告本色上是流量倒賣,交易關系越廣,流量的價值才會越大。從Facebook來看,它流量極大——月度活躍使用者為8.45億,月度平均使歷時長達7小時,然而,實現從流量到轉化率的改變是Facebook面臨的一大挑戰。

資料顯示,谷歌為美國電商網站帶去了80%的流量,相比之下Facebook僅貢獻了0.5%的流量,但2012年Facebook給電商帶去的流量比例比2011年增長了92%。同時,comScore資料顯示,2010~2011年穀歌為亞馬遜帶去的流量基本一直維持在20%的水平,而來自Facebook的流量從2010年的2%大舉晉陞到2011年的8%。

蘋果也不例外,儘管有人認為「拉動iPhone銷售的是一大批高質量的第三方套用,而不是蘋果自己的套用,而拉動蘋果利潤的不是內容,而是iPhone銷量」。甚至據此判斷,Apple News無非是個繡花枕頭,但事實上,來自蘋果手機的利潤空間正受到挑戰,譬如蘋果的全世界市場份額正在降低,在蘋果粉絲接近飽以及的未來,蘋果硬體的利潤將來自於其技術更新的速度,但從GARTNER的技術發展圖譜來看,充沛的市場競爭將逐步壓縮其未來利潤空間。與此同時,構造開放性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增值以及協同價值卻在不斷增添,而這種協同價值,或是簡單說是內容以及服務的黏性將成為防止使用者流失的癥結。

從這個角度來看,蘋果同樣面臨「從流量到轉化率」的挑戰,若果把購買蘋果手機比作流量的話,有多少人會使用蘋果的第三方套用就是它的轉化率,在這方面,惟有資訊是使用者每日每時的需求,這也許也就是蘋果重磅推出News的主要背景。

儘管News推出後,有輿論認為,「News的編纂可能沒有什麼實事可幹,而僅僅從第三方機構提供的新聞中挑挑揀揀。」

內含《財富》雜誌也指出,蘋果請人來挑揀內容,「當然徹底有可能是因為Facebook的算法更勝一籌,蘋果只有轉戰人工篩選。」並進一步指出,這並非什麼新鮮事,此前對比流行的聚合類新聞套用TECHMEME一度依賴算法來篩選新聞,然而在2008年之後,因為它的算法疲軟不得不開始僱傭編纂。

無非,這並不能阻攔人們對於Apple News未來的憧憬,僅以中國的最新資料為例,2014年4個季度新聞用戶端在智慧手機使用者中的滲入率分別為:52.9%、56.8%、58.1%、59.6%,截至2014年底,新聞APP使用者在中國智慧手機使用者規模達4.95億。

以聚合新聞套用「今日頭條」為例,2013年活躍使用者滲入率為11.5%,到2014年底,這一指標已達到了31.4%,未來,聚合新聞產品可能成為主流,而蘋果使用人工編纂後,又帶給了市場新的期待。

當然,對于蘋果來講,如何保證編纂團隊真正地把握一手新聞,突發新聞,甚至是小眾新聞,真正找到那些與使用者/讀者符合的絕佳內容將是一大挑戰。「在我眼裡,蘋果如何將在技術套用上追求完美的企業文化,移植到News對於新聞的選取以及編纂上將是這個問題的癥結。」業內人士表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