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 | 電商業三大誤區

電商行業在國內已依然處於興旺蓬勃發展的態勢。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依據艾瑞諮詢的統計資料,2014年中國網路購物市場規模達到2.8萬¥億,增長47.4%。國家統計局社會消費零售總額資料顯示,2014年網路購物交易額大致至關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0.6%,年度線上滲入率首次突破10%。未來幾年,中國網路購物市場仍將維持30%左右的複合增長。

網際網路 | 電商業三大誤區

從萌芽期到成熟期,電商行業僅用十多年的時間,徹底變革了社會消費形態。電商行業儘管愈發成熟,潛力無限,但事到如今,咱們依然存在一些認知上的誤區。

一、流量並不代表銷量

在網際網路的世界,通行著一個顛撲不破的法則,流量象徵著一切。電商領功能變數也同樣,流量代表著潛在客戶數,流量是所有交易的基礎,有客戶走訪才會有生意。

有客人當然主要,然而,更主要的是有人買單。以最近很火熱的社會化電商、社交流量為例,依據GWI的調研資料,只有1/10的活躍使用者對於社交媒體「購買」功能感興致,顯然,社交網民會習氣使用社交網路平台作為網購的一部份,然而說服他們在社交網路完成交易依然是個挑戰。

百度以及騰訊都擁有海量優質流量,但這些流量並無讓其電商業務起色。京東拿下了騰訊微信的黃金入口,然而微信這個國民套用,到底是否能說明京東在搬移電商立足腳根,究竟為京東的銷售帶來多大貢獻,至今效果仍待察看。

二、大品牌並不保障在電商上的勝利

在咱們傳統的思惟中,品牌力往往抉擇了購買力,品牌效益就是勝利的保障。

然而在中國,位居電商銷量榜首的並不必定是品牌力最強的國際大品牌。以每年的雙十一銷量排行榜為例,很多的本土品牌以及淘品牌在電商渠道上的表現,往往超過了國際品牌。這些在電商上表現優異的品牌,一般專註一個很細分的市場,把服務做到極致,網際網路給這些品牌提供了最佳的平台。

對于那些要想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品牌,WPP中國首席執行官李倩玲就建議,「他們需要來中國市場實踐這裡的電商平台,切切實實的體驗一下在淘寶上的購買閱歷。此外,品牌方可能需要從新思考團隊的架構,在中國,有必要樹立自己的電商團隊,內含從市場、銷售、客戶關系管理、公關到流動策動的一體化團隊。」

三、網購併不只是局限於年青人

提到網際網路以及電商,往往就想到這只是年青人的風潮。

然而,電商在全春秋段的滲入,網購在「一老一小」兩大潛力市場的普及,比咱們想像的更快。尤為是各大電商推出的上山下鄉戰略,大大拓展了電商使用者的增量規模。

凱度零售諮詢公司預測,到2020年,中國網民將達到人口總額的80%,而他們中的70%將使用網上購物。儘管現在中國網購的主體是30多歲的人群,這些目前處於中青年的主體消費群再過五年就是中年群體,網購再也不是年青一代的,而是全民化的。



來源:媒介36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