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NIC今天發佈的《第36次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講演》顯示,截止上半年我國微博使用者2.04億,其中新浪微博使用者佔比69.4%。前不久艾瑞資料也顯示,過去7個月新浪微博月活躍使用者增長4800萬¥。去年騰訊將微博業務併入騰訊網,讓微博市場徹底失去懸念。曾經被寄與「圍觀扭轉中國」厚望的新浪微博,在獲取壟斷地位後還有哪些懸念待解呢?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懸念一:使用者轉向搬移端,廣告主能否順利轉移?
出生於PC時代的網際網路企業,無論BAT三巨頭,仍然是垂直領功能變數領軍者如京東、58同城,都為搬移化焦慮不已。京東先後借力微信、QQ兩個搬移端最大的入口,今年一季度搬移端定單量也未能過半。李彥巨集也直到去年四季度搬移端流量以及收入雙雙超過PC端,才宣佈百度已是一家搬移網際網路公司。
網際網路產品搬移化主要是兩種模式:一是流量驅動,增添搬移端的入口或將PC流量導向搬移端,譬如京東以及群眾點評進入微信、電商在搬移端推出比PC上更低的價格;一是功能驅動,通過更適宜搬移端的功能引誘使用者使用,譬如掃碼、搶紅包等。前者是先圈使用者再培育習氣,後者則是先樹立場景再轉移使用者。
微博更可能是通過功能驅動實現搬移化。去年以來,微博支付、愛問醫生、微博運動、雷達等主要的新功能,都體現出搬移優先的原則。對於短視訊、圖片等功能的改善,也是順應了使用者在搬移端取得多媒體資訊的需求。這能使使用者能在搬移端獲取更好的使用體驗,既加速了向搬移端的遷移,粘性也進一步晉陞。
今年一季度微博搬移端月活比例86%,以及Facebook基本持平。使用者向搬移端的轉移對於微博來講已不是問題。在社交套用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廣告中,Facebook有69%來自搬移端,微博為58%,twitter也只有40%。使用者向搬移端遷移必然帶來廣告主的轉移。Facebook的經驗顯示,廣告主轉向搬移端的速度遠快於使用者。跟著今年微信推出朋友圈資訊流廣告,搬移廣告市場將進一步擴容,微博從搬移端獲取的收入也有望持續增長。
懸念二:低線城市使用者擴容,能否提供有價值的社交?
CNNIC講演裡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資料是,新浪微博在一至五線城市的使用率都在65%以上。此前新浪微博使用者集中在一二線城市,這與其初期通過明星名人吸引使用者的運營策略有關。儘管這在新浪從微博大戰中勝出中施展了主要作用,但並不足以支撐其長期發展,尤為是在商業化方面的想像空間有限。
此前網際網路公司對於低線城市積極進取性不高,因為一二線城市依然存在市場空間,低線城市又存在網際網路普及程度不高,尤為是網路基礎設施以及接入終端不足的問題。跟著搬移網際網路的普及,進入低線城市已成為網際網路行業的共識。阿里近些年啟動「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以及10萬¥個村級服務站。百度也將客戶區功能變數定向從34個省市自治區延伸到375個地級市,大舉進入三四級城市。
優質內容依然是微博在低線城市拓展使用者最主要的手腕。現在微博以及100多檔電視節目樹立合作,其中大多數是綜藝娛樂節目。CSM的資料顯示,《奔跑吧兄弟》第二季收視率前五的城市是杭州、安陽、西寧、青島、太原,《爸爸去哪兒》第三季第一期收視率前五是長沙、贛州、蘭州、銀川、唐山,上週末播出的《中國好音效》,收視率前五是杭州、大連、溫州、哈爾濱、寧波。通過娛樂節目帶動低線城市使用者的使用熱心,顯然是有效的手腕。
當然這並不足以讓使用者發生依賴。地區間資源配置不均衡,使開放的社交媒體能帶給低線城市使用者更大的實用價值。資訊的裂變式傳佈以及對於垂直領功能變數專業人士價值的挖掘,恰是微博對於低線城市使用者的價值所在。去年甘肅禮縣蘋果滯銷,副縣長潘喆在微博上發佈這一動靜後引來眾多買家,最後賣掉了25萬¥斤蘋果。有3000多個醫生在微博上開通了愛問醫生,其中60%以上來自三甲病院,低線城市使用者通過微博就能向醫生諮詢。
低線城市使用者比例晉陞象徵著微博的使用者規模更大,而其分佈也以及中國人口的地功能變數分佈更接近,這種使用者結構無疑更為穩固。
懸念三:大路朝天,社交網路以及社交媒體真能各走半邊?
儘管一直有人以微信的蓬勃發展來左證微博沒落,但使用者在心裡已對於社交媒體以及社交網路有了自己的認知。微博首先是作為一個新聞用戶端而存在,在提供資訊的基礎上引誘使用者樹立關系。在任何時代,通過公開的傳佈平台發佈以及取得資訊都是公家的基礎訴求。無論是冰桶挑戰這樣的社會熱點,仍然是劉翔退役、冰晨戀這樣的體育以及娛樂事件,微博都是使用者取得資訊以及介入互動的主要平台。
公開的傳佈以及全民介入,以及專業人士對於資訊的修正以及觀點對於沖,使公家可以獲取更接近事實真像的資訊,還使垂直領功能變數專業人士成為微博上新的社交中心,從而形成興致驅動的社交關系。儘管社交網路也是主要的資訊渠道,但其封鎖的傳佈環境以及私密的互動形式,使使用者缺乏判斷資訊真實性的依據,顯然不是理想的資訊消費平台。這從朋友圈裡反覆泛起的「搶孩子」謠言就能看出來。跟著使用者使用程度的深刻,其使用習氣會自發改善,對於社交媒體以及社交網路的區別只會更為明確。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