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社交軟體那末多,能不做媒體的有幾個?

即使是社交網路,也很難跳脫流量的商業邏輯。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文/Dave

放眼當下的網際網路創業者,盈利模式無非有三種:一是最普遍的廣告,二是引入電商,三是增值服務。而每當你去問一個創業者如何盈利的時候,他往往會拋給你一句話:現在咱們還不斟酌盈利模式,相信只要有使用者以及流量,盈利模式是自然而然的……但往往結果是,當使用者已累積到了必定峰值時,再去斟酌盈利模式,已沒有什麼卵用了。

而一般本身不願多言盈利的社交創業來講,這種狀況似乎尤為嚴重。於是,當社交產品完成初期使用者累積後,轉型成為一個不可防止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儘管不同的社交產品有不同的選取,但無論是相似Facebook這樣的「社交平台」仍然是走「社交媒體」道路的Twitter 以及新浪微博,媒體化基因都在不斷強化,近期國外社交軟體的動態讓這一點顯露無疑。


看看海外社交軟體的媒體化步伐

  • 5月13日,Facebook(臉書)正式上線Instant Articles(即時新聞)功能的IOS版本。Instant Articles可讓新聞出版社直接把文章發佈到Facebook上;

  • 6月19日,據有關報導,Twitter內定正在研發「Project Lightning」新產品,為使用者提供與實時重大事件話題有關的推文、照片及視訊等資訊,人工編纂的角色將更為主要;

  • 6月24日,Facebook旗下社交圖片分享網站Instagram週二宣佈了兩項更新,但願讓其3億多使用者能實時看到重大事件有關的照片;

  • 7月14日,閱後即焚圖片分享套用Snapchat週一調整了套用佈局,加強了Discover新聞門戶的展示力度,但願以此增添廣告收入。

社交軟體那末多,能不做媒體的有幾個?

相比國內的新浪微博,Instant Articles 這種與傳統媒體合作的形式僅僅是Facebook多領功能變數滲入的一部份。加入這部份因素後,Facebook媒體性變得多樣化。自此,除了了「社交」以外,其使用者吸附面也獲得延伸,使用者之間的分享以及交流也隨之增多。

反觀Twitter,因為其內容則更可能是使用者自發生成以及篩選,本身是一個資訊與觀點聚攏的平台。因為Twitter 天生具備媒體屬性,其進一步在媒體化轉型的空間也受限。而其最近的媒體化,無疑是通過人工編纂的作用說明使用者在資訊流中更高效找到適宜自己的資訊。


除了去媒體化,還有電商化

跟著Facebook線上購買功能的推出, Twitter 在近日也推出了名為「Collection」的商品展示、銷售頁面。頁面將會展示不同達人或是品牌建立的珍藏聚攏,使用者在頁面可以檢視商家以及商品詳細資訊並且直接購買。

反觀國內,新浪微博的電商化嘗試也早已開始。儘管這種嘗試多少會毀壞產品體驗,但反過來想,若果是合理的舉薦品牌與商品,在使用者留存上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

而無論是媒體化轉型仍然是電商化改造,其實都是社交產品晉陞使用者體驗的模式之一。因為當使用者達到必定峰值,資訊過載,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資訊將成為使用者繼續使用產品的動力。


幹嗎這麼折騰?

社交軟體不斷媒體化、電商化的緣故無非是下列幾點:

一是社交軟體愈來愈多,使用者的社交行為被擴散瓜分,如何鞏固自己的使用者成為當務之急。2015年第一季度,GWI的社交網路調查顯示,每一個網民平均擁有5個社交網路帳號。這種情況下,其他的社交類軟體必然會蠶食大型社交軟體的使用者,正如調查中所示,儘管Facebook仍是全世界使用者以及活躍使用者至多的社交軟體,但它的活躍使用量卻降低9%。而去年增長至多的社交網路內含Pinterest (+97%), Tumblr (+95%) and Instagram (+47%),LINE (+57%),Facebook Messenger (+53%) and Snapchat (+45%)。

二是社交軟體的使用者達到必定峰值後,它必將會見對於資訊過載以及使用者增長放緩的情況,大家正試圖用各種模式去維護使用者增長與其活躍度。看看Twitter 遇到的麻煩,除了了在2015年第一季度淨虧損1.62 億以外,依據有名調查機構 Business Insider 以及 Twitter 的獨立追蹤機構 Twopcharts 的監控資料顯示,Twitter 的活躍使用者數僅為總使用者量的 1/4 且非活躍帳戶的數量還在不斷攀升中。

三是前期使用者累積階段完成之後,到了盈利階段。很顯明,這個緣故才是最本色緣故,也是許多網際網路創業者到後期遇到的瓶頸問題之一。

回到最初咱們聊的話題,社交軟體的發展路徑大可能是應用剛需、高頻以及痛點去打造好的產品,然後或低價或免費去吸引使用者。然後在使用者使用者完成必定累積之後,廣告、電商或是是增值服務來變現。

或許,這個角度來看,所有的網際網路創業本色上都是一個流量行為:取得流量—分發流量—變現流量。對于創業者們來講,使用者的累積(取得流量)當然主要,但如何在變現階段讓商業模式流暢而自然也是創業者們需要去早早去謹嚴斟酌的問題,因為稍有不慎,就將面對於使用者數量與活躍度的雙向降低,隨便商業化的殺傷力從來不能小覷。

只是,網際網路創業的流量損失,在社交套用這裡尤其顯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