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中國人:群居的食草族》,中國工人出版社
一
睹證一場自由市場背景下的鬥智博弈,是極其激動人心的。
二
美國政府在大蕭條時,通過了一項法令,阻止申請上市中的公司及承銷商隨便發表言論,炒賣自家股票。玩投資的都曉得,這個又叫緘默期。就是在股票獲准發行以前,不許花言巧語,誤導公家。
中國網際網路巨頭馬雲,以及他的阿里巴巴,在上市以前的緘默期,平地一聲雷,發表了震駭業界的正式聲明。
「緘默期」的音效
一、處於上市緘默期的阿里巴巴集團,正在遭遇有群組織的輿論訛詐。有機構請求本公司出資30 萬美元¥買斷有關本司的所謂負面鑽研講演,該講演以國內某週刊以及某些自媒體人士針對阿里巴巴集團的關聯報導為主體。杭州警方已正式接受本公司報案。目前關聯資料已移交警方處理。
二、阿里巴巴集團尊敬每個社會成員理性客觀表達自己觀點的權力,咱們歡迎公開透明的輿論監督,咱們珍視社會各界對阿里巴巴集團以及對中國電子商務事業的關注以及說明,咱們深知這能讓咱們更好地審視自我,維持警省,修正完美,然而,當面對毫無依據的指控以及毫無所懼的輿論脅迫時,咱們不會隱忍以及退讓!
阿里巴巴集團
2014 年7 月18 日
聲明稱,處於緘默期的阿里巴巴,遭遇到了有群組織的輿論訛詐。有機構請求阿里巴巴花30 萬美元¥,買下有關阿里巴巴的負面鑽研講演。阿里巴巴已向杭州警方報了警。
此事,至少涉及三個生澀的用語,譬如說緘默期(這個已經講明白了),譬如說輿論訛詐,再譬如說負面鑽研講演。訛詐這個詞,是個法律術語。而輿論訛詐這個群組合詞,卻是一聽就明白的——動用輿論工具達到訛詐目的模式而已。
還有鑽研講演,這也不需要解釋。但負面鑽研講演含意就深奧了——世上有正面的鑽研講演嗎?
這些不規範用語的引用,標誌著一場難得的鬥智大戰揭幕。有望讓咱們腦洞大開,學會一點兒東西。
三
媒體是沒有道德屬性的。
媒體不是好東西,也不是壞東西。媒體跟社會責任、社會道義也沒關系,它就是這麼一種強勢的利益體,以其不規範的挑釁式經運營作,周圍人心甚至社會前進的方向。
民國時,高宗武在他的回憶錄中提及:日本的明治維新,晚於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但日本後來居上,發力遲而能迅速超出大清帝國,緣故就在於清國對媒體進行管制,而日本則是徹底放開。
放開的媒體,形成一個個利益小集團,窮凶極惡地挑釁八方,造成一種社會各階層博弈的現實,最終促動了整個日本國民的智商晉陞。
當時的日本,將媒體稱為第四階級,視其為國民智力晉陞器。把媒體稱之為階級,這對中國人來講,絕對是個難以理解的概念。媒體,不管是作為一個階級,仍然作為一個群體,都體現著人道的雙面複合特質——好的一面,是拷打醜惡,扶持正義;壞的一面,則是訛詐勒索,污穢不堪。
善與惡,是人道的兩面,也是媒體的兩面。任何時候,假設你想要削弱媒體的惡,這點絕對做不到;相反,你想激發媒體善的功能,也只能憑僥倖碰運氣。
人道就是這樣,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媒體這樣不堪,那咱們要他們幹什麼?
媒體僅有的作用,就是讓國民少犯傻!
讓人絕對不犯傻,那是不可能的。但有媒體這種怪東西存在,讓人曉得看問題有沒有數個角度,曉得任何事兒都不是單邊一面的,尤為是涉及人的問題,更是是非混雜善惡交錯,殊難下個簡單定義。
一句話,媒體本身智商並不高,道德行為也很可疑。但它不甘寂寞的卑劣表現,能夠讓國民智商維持一個較高水平。
四
媒體是一個利益體,所謂的輿論訛詐,在日本、美國、英國、韓國、法國,在一切經濟發達的標準國家,都曾經泛起過,是個社會常態。
回到阿里巴巴事件上來,以媒體的角度,對于一家企業做鑽研講演,這是再也標準無非的事情——而且,所有的鑽研講演都是揭示問題,尋找解決專案。媒體就是小題大做,就是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是拿著雞毛當令箭,這是媒體的秉性!
但問題是,假設媒體把鑽研講演正式發佈,只要不虛構事實、不杜撰資料,就是合法合理的。哪怕是企業因而而倒閉,那也怪不得媒體。但若媒體把講演拿在手中,引而不發,卻向當事商家開出價碼,這就是個嚴肅的法律問題了。馬雲所遭遇的,就是這麼一件事兒。
五
被阿里巴巴指控的「輿論訛詐者」,認為自己揪住了阿里巴巴的小尾巴,一旦披露,必將阻擊阿里巴巴的上市,最輕者也會重挫股價。所以,襲擊者待價而沽,開出30 萬美元¥的小選單——他們必定是被自己的仁慈與厚道打動哭了:想想,阿里巴巴上市,那要圈多少億美元¥?這邊只開了個30 萬美元¥的低價,地地道道的低開低走,低調啊!
確信許多上市公司都曾遇到過這事。遇到了怎麼辦呢?智力不足的企業,就會掂量一下輕重,研判對方所掌握的材料真實性與殺傷力,評估一下講演披露所造成的損失——大多數公司都會花錢消災,息事寧人。畢竟上市公司所謀者大,等閒不會為了區區百兒八十萬,而拋卻以億為單位的融資市場。
此前的襲擊行為,或者有勝利者。可這次他們選取了馬雲,卻是選錯了對手。這是一仗硬碰硬的智商大比拚,是非並不主要,主要的是智商!襲擊者致命的缺陷是智商短板,精到的馬雲,一把就揪住了這一點。
六
當馬雲方接到襲擊者發來的信號時,決戰就開始了。
馬雲應該是當即意識到,雖說對手手中有講演,但這個講演,只是個體人有意為之,不可能是媒體老總招集會議:諸位,今天咱們的議題,是如何訛詐馬雲,請大家集思廣益,同敲共詐……這種事絕對不可能!
無非是幾個小記者,長期奔波於阿里巴巴門下,長此以往據說了些皮毛內情。他們渴想通過這些材料,一勞永逸地讓自己取得財務自由。就選在阿里巴巴美國上市的節骨眼上,驟然發難。
這些人是誰?阿里巴巴高層以及馬雲,心裡明鏡同樣——當襲擊者接近阿里巴巴,刻意瞭解阿里巴巴之時,阿里巴巴也在瞭解他們。
只有對媒體熟知的人,才曉得這種走鋼索式的訛詐,是多麼不靠譜!事實上,有關企業的負面新聞或者是負面鑽研講演,很難刊登出來。假設不核實就刊登,搞不好就是個歹意誣蔑。
襲擊者必置自己於被攻之地。他們只曉得企業害怕暴光,卻忘懷了暴光對自己更危險!玩的就是心跳,拼的就是膽兒肥。襲擊者但願的是:企業陷入恐懼致使智商縮水,意識不到襲擊方已陷入更危險的境界。
當對手發出要挾之時,阿里巴巴的所謂損失,只無非是一個抽像的概念。而對手卻已經形成了犯罪的事實。
襲擊者的犯罪是事實,阿里巴巴的損害是虛似。事實就是事實,已經鐵板釘釘,而虛擬能否成為現實,還有極大的不確定性。孰輕孰重,一目瞭然。阿里巴巴勝券在握,倘不出擊,襲擊者就會絡繹所致。真講演假內情滿天飛,讓企業煩不勝煩。
於是馬雲武斷出手。
一擊致命!
事件焦點迅速轉移。犯罪事實遠比未證實的內情更吸惹人的眼球,襲擊者辛勤收集來的材料,從此將湮沒於他們會被判多少年的嘈雜爭論之中。就這樣,咱們看到了阿里巴巴打破緘默的聲明。
七
馬雲出擊,見證襲擊者智力短板,也解答了許多人的一個困惑:如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媒體都是放任自流,何以起始時對企業訛詐,但後來卻很少聽聞此類事件呢?
實際上,這些國家的媒體,從未曾拋卻過訛詐的慾念。然而他們不無懊喪地發現,他們根本玩無非法律——理由已經說過了,一旦訛詐開始,他們已經進入了犯罪區,而企業的損失卻只無非是個空泛概念。
媒體最終發現,自己手中的強力殺傷內情,開價時至多無非是換兩個壽司、一杯紅酒,賣不出高價來。與其這樣,不如堂堂正正,有料必報,有幕必挖,高成本的冒險迫使媒體愛護羽毛。
各階層博弈的結果,就是咱們所看到的這樣,最後媒體規範了,老實了,老老實實也不愁飯吃,又何苦削尖了腦袋往監獄裡鑽呢?而企業也同樣變得小心翼翼,注重形象,以避免被媒體抓住把柄,搞死自己。
法制軌制健全的國家,自律國民,就是這樣通過利益博弈淘汰低智商行為,最終低智商從業人員愈來愈少,總體國民素質日漸走高。優良的社會規範,就在這個過程中自然而然樹立起來。
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