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本文是王長勝依據IDG資本副總裁樓軍的對話整頓】

據說我是IDG最二的投資人

首先要說,其實我真的沒想到,我今天會做網際網路行業的投資。

我大學主修電腦專案專業,學的就是寫程式,一度對網際網路有暗影,因為我的同窗大多成為了技術男,而那種日子我當年尤其不喜歡,覺得很悶,一點也看不出哪裡有意思。沒想到現在自己也愛上了網際網路。

2005年,我畢業回國進普華永道諮詢部做投資諮詢,剛進去時,沒人帶我上項目,大家好像覺得我是一個拖油瓶,什麼都不懂。所以我就開始從0到1學習財務,天天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十一點半雷打不動,那時候從沒休息過一個節假日。半年後,開始有同事帶我上項目,當我驟然能看懂這些報表的時候,覺察到自己一下子有感覺了,能看懂這個報表暗地裡的故事是怎麼樣。

做了兩年投資諮詢之後,我又遇到了困惑:明明我的講演已經寫明了這個企業有不少風險,然而投資人照樣投;看上去沒有什麼風險的企業,投資人卻沒有投。我每一次都問合夥人:「為何他們不投?我寫的東西到底有用嗎?」我想搞明白為何投資人會投或是不投。於是,我開始想做一位投資人。

2011年,我入職阿里資本,這是阿里巴巴旗下專門負責財務投資的部門。

在阿里時代,我一下子愛上了財務投資,還愛上了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暗地裡的價值觀是我很喜歡的。我就拚命學,在阿里把自己折騰得半死,後來主導了「快的」等一系列項目的投資。

後來,阿里集團抉擇把戰略投資以及財務投資部門合併,可是我只喜歡做財務投資。在我眼裡,財務投資其實是乙方心態的投資,我在企業很小的時候投進去,為企業做服務,陪著企業成長起來,並且企業對這個社會有貢獻以及價值,這個過程中,有部份是因為我的目光,這個是頗有幸福感以及造詣感的。而戰略投資是甲方心態,我投完你,你要為我做服務,我的業務缺什麼你給我補。

一年前,我離開阿里巴巴,經由一番斟酌,最終選取了IDG資本,任副總裁,電商群組組長,杭州辦公室負責人,目前炙手可熱的搬移網際網路、O2O、搬移電商都是我天天冥思的內容。

在IDG這一年,我既是投資人,也是創業者。IDG的合夥人周全評價我說,「樓軍是我見過最二的投資人,認定的事情兩頭牛都拉不回來。」

被方式論以及格局觀「打掉了光環」

剛加入IDG時,我覺得自己算是「帶著光環」的,然而迎面而來的卻是無情的打擊。我第一次參加了內定的周會後,真覺得自己蠻膚淺的,對項目的理解真的只在皮毛上。我還發現IDG的同事們比我聰明還勤懇。毫不誇張的說,我進來時的優勝感以及光環,一個月下來徹底就沒了。因為此,我的工作量是原來在阿里的三四倍,在阿里的時候一年差不多看200個項目,然而在IDG,一年要看800個項目。同時,還要思考的更深刻、更有高度。

IDG是一家鑽研導向的VC,不熱中追趕熱點,但但願能通過各種思考,提前發現熱點。這促使我從過去的主要憑直覺看項目,開始學著樹立自己的投資邏輯體系以及理論體系,悟出自己的方式論。我開始明白格局觀以及大局觀這件事。咱們在IDG內定分析事情的時候,老是強調要看格局、市場的蛻變。我以及同事有時會用「大格局」的目光探討各種形形色色的問題,譬如「為何媒體需要有一個報社,後來為何會有自媒體泛起呢?而且為何大家都很喜歡做自媒體呢?為何現在不少自媒體開始切流量,然而之後下一步會怎麼蛻變?自媒體的瓶頸在哪裡?為何自媒體永遠小而美,為何成不了平台?然而之後又會有平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什麼意思?這些都是有不少底層的緣故。咱們內定會做不少這樣的思考,並且激勵每一個人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與見解。

「合夥人制就像是以及江湖上各路高手切磋武藝」

在IDG,其實我也是花了大半年的時間才真正融入。在這個過程中,也時常會有挫敗感,有時難免去找合夥人聊天、訴苦,每一個合夥人的反饋不同,還挺有意思,譬如,周全一般會跟我分享他曾經做過的SB的事情,說實話還挺能讓人找回自信;過以巨集會一針見血指出問題;李驍軍則愛講冷笑話,譬如說尤其瘦弱的他曾經講過這樣一個事:「不像你們現在,我年青的時候最操心的是我不會騎三輪車,我媽老說,看你不會騎三輪車,之後結婚了要幫家里拉煤球你怎麼辦。所以let it be」……

應該說,不同於其他一些出生於美國、後來進入中國的VC,IDG資本的品牌是從一開始就在中國出生並且發展至今的,IDG資本出生時,尚在90年代初,當時的社會對風險投資毫無概念,發展到今天的規模,應該說很不易。

這種特殊的背景也抉擇了特殊的企業文化,我感覺IDG的企業文化實質上是一種「利他主義」價值觀,即願意分享、互為合夥人、互相尊敬以及支撐。當然,這並不代表IDG的工作模式是一團以及氣。看看項目在咱們內定怎麼表決通過的就明白了,那真的是要主導項目的同事做充沛的鑽研、下充沛的決心,討論的過程要激辯群儒,任何一個項目都會有不同的音效,面對大家的質疑要給出合理的解釋。IDG的20年裡沒有一個項目是全票通過的。

假設你要問我,為何IDG能培育出這麼多人,我要說就是他的合夥人文化。合夥人的實質就是互相尊敬、互相信任、彼此分享。大家應該去相信,你說的話是你的真心話,而不是話裡有話。IDG很強調合夥人文化,它不是一人基金,任何一個項目都需要有足夠的票數才能通過。任何人想推一個項目,假設票不夠也推無非去,大家都尊敬這個遊戲規則。

為何需要合夥人?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以及弱項,看同一件事情的角度也不同。假設幾個互相信任的人同時永遠不同的維度看同一件事,會看的對比清楚。一個人的力量永遠是有限的。

我曾以及周全探討過對于合夥人的理解。周全說,「合夥人之間要達到必定的默契,我曉得你的性格,所以我曉得你的話哪些是輕的、哪些是重的。假設你是一個尤其樂觀的人,假設你對于一個項目評價十分,可能我應該理解為六分才對。假設你是個尤其小心的人,你說這個項目可投,那必定可投,假設你是個尤其樂觀的人,你說這個項目可投則不必定可投,合夥人必需要達到這種默契才行。」

在我眼裡,合夥人制的益處是顯然的,可讓我從其別人那裡學到不少。有時候感覺IDG內定就像是在武俠小說裡以及各路高手切磋武藝同樣,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view。譬如說周全經驗豐碩,有不少「坑」能跟你分享;過以巨集是索羅斯量子基金出來的,極為聰明,他看這個世界就是1+1=2;熊曉鴿尤其樂觀,在咱們有不確定感時尤其擅長給人信念;章蘇陽看人以及看細節很犀利……跟這種合夥人團隊一塊兒工作,天天都尤其震撼。

投資人是孤傲的,創業者更是孤傲的

IDG杭州辦公室終於在2015年5月正式啟動,我實現了「紮根杭州看電商」的這個理想,這也是頂級風投契構在杭州成立的首家office。

想建杭州辦公室,從直觀感受來說,我是覺得杭州的創業氛圍排全國第二,僅次於北京。無論是人數規模,仍然融資情況。杭州的阿里系以及浙江大學系,都是咱們很看重的資源。

而在籌建辦公室的過程匯總,我發現,想明白以及做出來徹底是兩碼事,在籌備IDG杭州辦公室的過程中,從無到有,在極短的時間內大家齊心合力,一塊兒努力選址、裝修,還只用了很低的預算,很艱難也很感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當年熊曉鴿、周全把風險投資引入中國開荒的不易。

有了這樣的閱歷,對創業者也就更能理解——當我看到一個人抱著idea就跑來要融資的時候,我開始看到他內心的孤傲以及掙扎。創業者一路上是很孤傲、煎熬、痛苦的,一個創業團隊就像在黑暗森林裡行走,走在最前方的創始人其實內心並不確定前面的方向是否正確,但作為Leader,他必需得回頭跟團隊說,「哥們,咱們必定會勝利的。」

所以說創業本身真的是很不易的,如逆水行舟、天人交戰,假設這種情況下假設還能表現出好的本性,那真的是金子一般,使人敬仰。

而投資人也同樣是孤傲的,投資人都但願能夠投出一個偉大的項目。而往往,一個偉大的項目,在初期的時候做投資決策是很糾結的,因為沒有市場參照物可對比,你也不曉得這東西到底使用者會不會喜歡,你甚至都無法描寫清楚他做的到底是什麼,就像馬車時代根本說不出汽車是什麼,因為那個時代就沒有汽車一詞。

我現在開始能理解為何facebook在估值7億那輪,投資過會的過程會吵翻天,甚至是掀桌子。因為決策者們只有兩派,一派一分都不投,一派是下重注,沒有中間的,而且兩邊說的都是對的。因為這樣的項目的結果要末是大成,要末是連渣都不剩,而後者結果的幾率大得多,一眼望去全是風險。

我現在也開始感受到,那些投出偉大公司的初期投資人,當初在投的過程中,是頂著巨大的壓力一路陪著創業者走過來的,而且一路上同時伴同著的是各種的質疑,懷疑,訕笑,被罵傻X,甚至也泛起過自我懷疑。這個煎熬的感覺會在過程中一直存在,幾年甚至十幾年。

那麼是什麼在支撐著他們在過程中堅持下來的呢?我也不敢說我就曉得,然而至少有這麼幾點必定客觀存在:

1,他們自己也不曉得項目能變為什麼,能做多大。假設有勝利投資人奉告你他當初在投的時候已經想到了未來有多大,基本是騙人的馬後炮,因為那個時候的創業者自己也不清楚未來能做多大,投資人怎麼會曉得?

2,他們會有種believe,這個項目必定會是somethingbig,且這種believe像是信仰這麼堅定,為了這個believe,願意以及認準的創業者兄弟們一塊兒,去經受以及承當後果,失敗也不懊悔。

3,他們在一路煎熬以及愈來愈孤傲的過程中會成長得很快,思考愈來愈深度。

看到現在浮躁的社會,到處是賣夢想,賣情懷,可能很少有人真正做好了心理籌備,去面對、迎接、甚至是享受這份煎熬以及孤傲感,去找尋內心那份真正的believe。

我有時候會喝點小酒,然後陪創業的兄弟發一通感悟,有的時候我也覺得這可能真的是挺「二」的。但我覺得這對創業者而言也是一種減壓的渠道,因為創業者不少話不能以及團隊說,回到家裡其實不少話也無法以及家裡人分享,在他們最需要的時候,我能夠陪他說說話,其實就是最佳的合夥關系,最佳的溝通。

假設你問我還堅持嗎?我想我仍然會回答:即便在路上倒下了,也比不在路上的感覺好太多,因為這樣不會因為曾經拋卻了心中的那份believe而感到懊悔!而且,幸運的是,這條路上,我是以及我認準了的同事,我認準了創業者兄弟在一塊兒!

作者是《中國企業家》、《彭博商業週刊》前科技編緝

我的文章還將發佈到百度百家、新浪科技、騰訊科技、網易科技、搜狐用戶端、今日頭條、一點資訊、虎嗅、鈦媒體等數十家網站

我的一個微信公家號是「王長勝」ID:wangchangsheng110

我的另一個微信公家號是「科技察看」ID:kejiguancha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