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編者案:講真,每一個懷疑過設計的價值,有過轉行念頭,對設計熱忱再也不的同窗都應該看看這篇。作者也曾因找不到設計的核心價值,一度想轉崗做開發,但在阿里待了短短幾十天後,思考方向峰迴路轉,由此總結了這篇價值滿滿的好文,非雞湯純乾貨,給有需要的同窗。

我在以前的文章裡提到過,國內的UED圈子現狀很浮躁,門坎不高,混日子的忽悠也多,但與此相對於的,UED人又很追求自己的「價值」被別人賞識、看重,而不是被當成只會畫畫icon的死美工,不想在PM以及研發麵前處於弱話語權地位。而在產品層面,現在的APP網站個個號稱注重使用者體驗、注重各種設計細節,但不少看起來很「設計導向」、配色配置精美、遵循平台規範、偶爾有幾個驚艷的微互動創意的精美產品最終卻不冷不熱甚至不得善終(國外的Twitter#Music,Facebook的一系列App,Path等;國內的Jing.fm,輕單等),被一些設計師眼裡的「LOW貨」花式吊打,最後灰溜溜離開市場,引起大家對設計驅動價值的懷疑。

這種現實一度讓我很迷惘,覺得設計對解決現實問題是無力的,想不清楚設計與設計師的核心價值在哪裡,不可替代性在哪裡,在今年2、3月的時候甚至一度打算拋卻做一位設計師,開發起了Android App,試圖轉崗研發等看起來更「核心」的崗位。但這幾個月來,我一直思考的關於設計與設計師的「價值」問題卻似乎開始慢慢找到了一些結果,這要感謝我的東家阿里在這短短幾十天內帶給我的大量啟迪,讓我找回了在設計道路上堅持下去的熱忱。寫下此文,總結一下這段時間內我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吧。

目的篇

一、你究竟為誰而設計

UED從業者都曉得User-centered Design的概念,但真正做到的卻並不多,更多的現實情況是這樣的:為老闆而設計——上面的人一拍腦袋就繚繞對方的idea屁顛屁顛去斟酌詳細專案執行,不去深度斟酌這樣做的實質緣故與合理性,缺乏獨立思考能力與向上說服抗爭的勇氣;為Deadline而設計——追求項目按時上線比什麼都重,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沒做好優先順序管理,集中到癥結設計點上去,結果什麼都做了,什麼都沒做好;為規範而設計——死守iOS/Android平台規範,死守可用性原則,不去思考規範這樣做的實質緣故(如裝置特性,防止以及通用互動動作衝突等),把規範凌駕於設計目的以及業務目的之上;為自己而設計——以設計師的專業抉剔目光去請求產品,卻不斟酌到這樣的設計讓自己知足了,卻可能令使用者迷惑,沒有帶給使用者想要的東西,反而增添了他們動作理解的成本……違背了設計目的的實質,變為了為設計而設計,創造出來的價值自然也大打折扣。

非雞湯純乾貨!4個方面幫設計師找到自己的職場核心價值

二、設計師離使用者有多遠

好了,咱們曉得要User-centered,並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不偏離它,但咱們是否真的瞭解使用者的感受?假設是C端的產品,也許咱們還可以把自己變為一個重度使用者,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也變為了從使用者的角度看問題,然而B端呢?咱們設計的產品的目的使用者群,可能以及咱們本身沒有任何重合之處,這就請求使用者鑽研力量的介入,請求對業務本身有深刻的學習以及理解,甚至設計師自己親臨其境去角色扮演真正的使用者,而不是憑自己的思考方向去YY。而即便是C端的產品,即便咱們自身以及產品現在的使用者群高度重合,是否可以想得更遠一些?譬如咱們想要晉陞咱們產品的UU,在現有使用者群的潛力已經不大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斟酌向更多的使用者開放?而咱們對這些新的使用者又有多少瞭解呢?都說要注重使用者的反饋,但那些進取踴躍反饋的使用者、大罵產品某個處所體驗不好的使用者,是否能代表全體使用者以及未來潛在使用者?譬如有些使用者會因為產品沒有遵循Android Design&Material Design而回絕使用,但咱們徹底按他們的思考方向做了之後,是否會影響到更大一部份使用者群的學習與認知,反而造成產品總體可用性的下滑?

三、設計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就像知乎上那句有名的回答同樣,「小孩子才看使用者體驗,成年人只講利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我認為設計的目的就是晉陞產品的使用者體驗,也對BAT等大廠那些「體驗不好」的產品不屑一顧。但實際上,晉陞使用者體驗只是過程與手腕,是完成產品商業目的的一個主要而非全體途徑而已。設計最難之處,不是把使用者體驗打磨得多麼多麼極致,而是在多方限制前提下獲得平衡,從商業、技術、使用者等多方面綜合斟酌,得出一個「綜合最優」而非「設計最優」的解答。在思考設計的時候,也要思考設計暗地裡的產品目的,產品暗地裡的業務目的,對業務能創造什麼價值,對公司其他產品能創造什麼價值,對公司生態鏈能創造什麼價值,甚至對這個社會、這個國家能創造什麼價值等。直擊事物的實質,而非沉浸於表面的雕花功夫。

非雞湯純乾貨!4個方面幫設計師找到自己的職場核心價值

過程篇

一、設計工具不是形式主義

在學校的時候,我陷溺於鑽研以及模仿各種使用者體驗與服務設計工具,人物模型、故事板、卡片分類、流程圖、站台地圖等,無非在前一份著重視覺而非互動的實習裡,並無太多運用的機會,也迷惘過這些工具的意義是否不大。來淘寶做互動設計師之後,終於可以開始在工作中大量運用這些工具,比照參考內網大量其他設計師的文件,也能模仿得有模有樣。

但很快就被指出了問題,我的分析工具以及設計產啟程生了脫節,用這些工具得出的結論與設計目的,在實際的互動專案中沒有獲得太多的展示。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互動設計師的常用工具對梳理整個產品架構邏輯與推導設計目的很有用,假設依據推匯出來的架構以及目的去做設計,全程思路比草草畫了點Wireframe就急匆匆上Hi-Fi要清楚得多,也減少了後期因斟酌不周而全面推倒返工的情況。無非假設你只是形式主義地去模仿它的使用,那對最後的設計產出就沒什麼實際意義,它就淪為缺乏價值的雞肋了。

二、展示思考過程而非最終結果

阿里的設計師(主要指互動設計師)讓我很欽佩的一點是,他們會在設計文件裡完整展示自己的設計思考過程,從背景、項目目的、使用者目的、使用者分析、設計目的到訊息架構、頁面框架、多種專案的頁麵線框圖到高保真原型等,通過文件可以清楚地瞭解他們是怎麼一步步獲得現在的設計結果的,曉得這樣的設計是有理有據的,斟酌了不少不同的方面,而假設簡單粗暴地扔一大張帶流程的線框圖或者高保真原型圖草草了事,就難以看到這麼設計暗地裡的價值在哪裡,相比其他設計專案的優勢在哪裡,實際說服力也不強。

三、資料的力量

曾經在知乎上看到一個設計師說,最有造詣感的事情就是看到自己的設計上線後,產品的XX率蹭蹭蹭漲了多少。設計是一個對比難量化的東西,但資料可以在必定程度上體現以及證明設計的價值。個人儘管來阿里的時間不長,但感覺這裡很注重資料,不少設計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資料導向。無非我對資料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可以談之處也不多,此文先略過。

非雞湯純乾貨!4個方面幫設計師找到自己的職場核心價值

合作篇

一、別人真的做了咱們的活嗎

現在不少互動設計師埋怨PM搶了自己的活,UI設計師埋怨互動搶了自己的活。嗯,看上去一部份PM也會把Wireframe畫得有模有樣,看上去一部份互動設計師出的原型圖除了彩色以及高保真已經沒什麼區別了,但這就真的象徵著別人把咱們的活給幹了嗎?

儘管現狀是PM以及互動設計師存在較大的職能重疊,但我覺得兩者仍然有各自的著重以及優勢的。PM更多從全局的觀念來看待問題,對業務邏輯有更深刻清晰的瞭解,還經常兼任項目管理,PM做出來的Wireframe,通常只是業務功能模組的堆積;互動更多從設計、從細節體驗的角度來看待問題,譬如接到需求後經常需要進一步溝通清楚每一個業務功能模組的優先順序,思考怎麼用設計來體現這種優先順序關系;譬如對產品的架構以及流程從新梳理調整,思考怎麼讓使用者以更短更快的路徑找到自己的目的。對于繁雜一些的項目,PM需要斟酌的東西很很多,不太可能在介面細節上花太多精力,這就給了互動設計師充沛思考以及施展的空間。

但若你懶得主動思考,懶得去質疑,PM給什麼就照著畫什麼,只是純正從介面上去「美化」,不去思考模組的目的以及優先順序,不去思考訊息架構的合理性,不去思考產品目的以及使用者目的,那也怨不得PM把自己的活給搶了吧。

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同理心不只是對待使用者

現在有些設計師很看重設計的價值,聽不得別人把自己叫「美工」,聽不得別人說你畫個圖示美化一下就行了。但有時反過來一想,咱們請求別的崗位尊敬自己,可自己是否又足夠尊敬別的崗位呢?咱們會不會覺得PM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行了什麼人都能做,咱們會不會覺得節制項移一個像素在研發那裡是分分鐘就能改好(實際上可能牽動到整個配置的變化)的事,尊敬別人的專業度,其實也是尊敬自己。我主意互動設計師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也要懂一點視覺、懂一點前端、懂一點產品,這樣才能更好地去以及其他職位換位思考,讓自己做出更靠譜的設計,博得團隊的信任。

態度篇

一、你愛自己的產品嗎

我最反感的一件事情,就是設計師對自己的產品都沒有愛,對自己的產品都不使用。譬如用著iPhone設計Android平台的產品,譬如用著競品不用自己的產品(目的是從競品中獲得啟迪不算),你自己設計的產品自己都不去用,為何要別人來尊敬你的設計、你的產品的價值?

二、職業不是跳板

現在有些人做設計不是因為愛設計,而是把它當成跳板,譬如未來好轉去做產品,或是覺得做設計門坎低不用懂技術那就做設計了。可你對自己的職位都不尊敬,那別人為何要來尊敬你呢?

三、平台無貴賤之分

首先反省一下,在來淘寶以前,我對產品平台一直抱著很偏執的態度,只喜歡C端搬移端,看不起B端PC端,做不了自己喜歡的產品就不爽。但現在我覺得,無論怎麼樣的平台、怎麼樣的產品、怎麼樣的目的使用者,都有它的價值所在,均可以從國中到不少東西。我過去覺得B端很沒意思,但做了之後,發現B端也有它的魅力所在。無論做什麼,都當真對待、都一視同仁,自能從中收成良多。假設因為平台以及產品自己不喜歡,就不當真對待,那也不能指望別人還要尊敬你的勞動吧?

四、擅長總結

這一點同樣感謝阿里,來這裡後每週都需要寫週報,而且字數請求還不低。在寫週報的過程中,需要完整反思一下自己過去一周做了什麼事情,收成是什麼,不足是什麼,應該如何晉陞,並且展示給群組內的同事看,讓大家明白你做的東西,而不是簡單彙報一下項目名稱、貼個設計稿連結就能了事。在週報的影響下,我也慢慢形成為了按期總結反思的習氣,以文字記錄下來(譬如你在看的),可以直接感受到自己價值的增長在哪裡,潛力在哪裡,不足在哪裡,未來更針對性地為晉陞自己的價值而努力。

------

原文位址:jianshu

作者:鴻影

轉摘請註明優設網譯文出處,謝謝各位小編。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優設官方微信號:youshege 學設計,看這裡!夜夜好福利。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