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不少人都夢想過一晚上暴富,不然財神廟也不會一直香火旺盛。無非每一個人夢想發財的模式可能不太同樣,有的一直等待,想著喜從天降中個彩票什麼的;也有的兩眼緊盯發財趨勢,在各個年代的熱潮中聚斂財富。
而這些熱潮你曉得嗎?錯過了嗎?
80年代癥結詞:投契倒把
1980年代,暴富靠的是「投契倒把」。「倒爺」們靠特權低價批出內定商品,轉手到市場高價賣出,小到肥皂,中到電視,大到鋼鐵汽車。最誇張的是1989年牟其中從俄羅斯倒來一架圖154飛機,轉手賣給了四川航空,據他後來自稱從中賺了8000萬到一億元¥。
無非,「投契倒把」聽起來顯然沒有什麼褒義。「倒爺」們為了換取高額利益,背負的可是社會的瞧不起,甚至坐牢的風險。如今就算有人願意不顧一切去做,也沒有那樣的機會了。
90年代癥結詞:炒股、坐莊、收購國有資產
1990年代初,A股開啟。起初大部份人不敢接觸新鮮事物,政府為了「推銷」股票甚至請求公職人員要帶頭購買。後來幾乎所有的股票一上市就瘋漲,最先投資的不少人莫名巧妙就一晚上暴富,成為了百萬甚至千萬億萬富翁。
而當時也是莊家橫行的時代,吳曉波說過有些人甚至能將收市價操控成以及老大的生日數字同樣。其中以德隆系的唐氏兄弟最有名。後來股票熱潮退卻,期貨又帶來另一輪暴富機會。當年金融市場遊戲規則的不完美,讓不少人渾水摸魚成為了富豪。
唐氏兄弟(左一唐翼明,右一唐浩明)以及父母在台灣
到90年代末的國企改革潮,龐大的國有資產被廉價賤賣,斗膽的人抓住機會發了橫財。最有爭議的案例是顧雛軍,他的「格林柯爾系」瘋狂擴張,收購虧損國企,還曾將科龍電器扭虧為盈,一度被稱為「國企」救星。
00年代癥結詞:炒房、股改
90年代末住房改革推廣,住房開始實現商品化以及社會化,房地產成為2000年代最火爆的產業。起初,拿一塊地,蓋幾棟房子,都是幾十萬能搞定的事。後來因為政策影響,房市攀升,一些人藉機囤積房源,再轉手取得利益。最有名的就是溫州炒房團,成群結隊到上海、杭州、姑蘇、寧波、廈門等地置業,所到之處房價狂飆。有不徹底統計,當時溫州大約有10萬人在炒樓,動用的民間資金高達1000億元¥,賺得盆滿缽滿。
而就算當年沒參預炒房,在2000年初買下的房子,至今價格也翻了幾倍,有的地區周邊配套設施發展迅速,房價甚至能翻10倍。轉手一賣,或者是留著出租,也足夠吃後半輩子了。
假設說炒房還需要資本,那2000年代股改創造的6000點大牛市,就是一次全無門坎人人可以參預的暴富機會。當然牛市退潮也很快,被套得血本無歸的人也為數不少。
10年代癥結詞:「網際網路+」、創業
相比早前的暴富熱潮,10年代的創業熱潮,少了許多投契顏色,多了不少對個人能力的考驗。
誰也沒有料到網際網路會在短短的10年內推翻整個經濟環境。早在2000年周圍就跨入網際網路行業的BAT如今已成為行業三巨頭,其搬移端運用也一直排名下載榜前十。2014年阿里上市後,馬雲更是短暫衝上了中國首富之座。
中國的網際網路產業儘管起步較晚,但2010年後社交媒體的火爆及安卓智慧手機的普及,可以說徹底扭轉了人們的社交行為以及消費習氣。搬移電商、第三方運用、雲計算等新興產業成為了眾多創業者們搶灘登陸的陣地。網際網路創業+融資+上市,成為了現今最熱點的致富模式,而且比起從前的「投契」「炒房」的暴富模式,貌似還顯得逼格滿點。
幾乎所有的傳統行業,都樂意以及 「網際網路+」扯上關系。像打車行業,滴滴、神州以及舶來的uber鏖戰正歡,團購app美團、群眾也不相伯仲。
看似一片紅海的「網際網路+」創業,實則勝負未分。你想不想加入?仍然你已經有更好的發財致富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小事我來講,one min瞭解金融財經事。歡迎關注 「陸家嘴基民」 微信號 【topnews_9 】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商界大事件、奇聞異事、磕資料嘮家常。歡迎關注 「九哥」 微信號【 toplines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