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也許誰也沒想到蘇寧以及阿里會走到一塊兒。張近東以及馬雲儘管在春秋上僅僅相差1歲,但無論怎麼看,他們都好像是兩個時代的人物。但商業的江湖裡,永遠沒有辦不到,只有你想不到。這兩個怎麼看都十分「違以及」的人物,偏偏最終走到了一塊兒。

文/包政

前言: 8月10日下晝4時,阿里巴巴集團與蘇寧雲商集團股分有限公司共同宣佈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共啟商業未來。依據協定,阿里巴巴集團將投資約283億元¥人民幣參預蘇寧雲商的非公開發行,占發行後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雲商的第二大股東。與此同時,蘇寧雲商將以140億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巴巴新發行股分。

「沒有永遠的對手,只有永遠的利益。」阿里想獲得的是蘇寧長期累積的龐大的線下資源,取得更多市場話語權,蘇寧則需要更多的使用者與流量來打通線上線下,而線上業務拓展恰是阿里巴巴的拿手好戲。「滑鼠+水泥」是實現雙贏的必然選取。更主要的是,這給O2O帶來了新的內涵。但這一切,小編弱弱地問一句:你們徵詢過黃光裕的意見看嗎?

阿里蘇寧聯姻:打不贏的就是朋友

據說蘇寧與阿里合作了,結成為了戰略伙伴關系。什麼動因?因為兩家都活得不好。因而,兩家策略聯盟的實質是,如何使自己活下去。還談不上如何為產業社會的轉型,甚至於為產業社會標準運行做貢獻。

對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假設不走網際網路+的道路,一般很少活過三年,這不是我說的話。對傳統企業來說,假設不走+網際網路的道路,利潤空間就可能會被網際網路公司擠占。網際網路公司正在倒逼供應鏈,首當其衝的就是傳統的商業企業。阿里這樣的公司會擠垮50%以上的傳統商業企業,然後波及開來,擠垮更多的傳統出產企業。這也不是我說的話。

自然的邏輯就是,與其抗爭,不如合作。應了美國人的一句話,打不贏的就是朋友。這象徵著,這樣的合作直接對資本的投資者有益處。從資本市場的角度看,這叫強強聯合。這會給泛博的股民更大的想像空間。這你是懂的,無需贅言。

但我相信,在中國,假設沒有資本力量的支撐,或者資本市場的念頭,這種大規模的合作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這種合作聯盟,本身象徵著資源以及精力的損耗。其中涉及到雙方內定結構性利益關系的調整以及平衡。假設沒有更大的利益空間,這種調整以及平衡是很難的。這種利益空間的來源,可以來自於資本市場股價的增值,也可以來自於強強聯合之後打敗對手,強佔更大的商業空間。前者相對於來說對比直接,後者需要漫長的過程,需要經由一段艱難卓著的努力,發生內在結構性的力量,方能見到成效。

一群大象打架倒下的是大象

商業企業的大規模的合併,從來都是受到國家以及政府關注的。因為這關系到國計民生。像沃爾瑪這樣的公司,在北美地區,進入任何一個城市,都需要經由公示,或者會引起當地商界的抗議。因而,沃爾瑪進入任何一個城市或者地區,都必需首先關注的是跟商界的關系,必需跟其它諸多商業業態處理好利益關系。否則就會受到抵制,或者不被政府所容許。

這裡涉及到商業壟斷問題,涉及到雙邊的合作不能損害第三方利益,最終涉及到一個社會或者一個區功能變數的安定以及持續發展。防止引起連鎖性的反映,引起商業的惡性競爭,所謂一群大象打架倒下的是大象。

按照德魯克的思維,工商企業或者群組織機構的安定,這是一個功能性社會標準運行的前提。

在1998年,我翻譯出版過一本書《日本公司是怎麼樣走向世界的》,作者是一個美國人,他在日本呆了不少年,最後發現日本公司的秘密。日本政府想方設法阻撓歐美企業,進入日本本土的商業流通領功能變數。因為那裡是日本製造業或者出產企業的命脈。一旦打斷了日本企業通向市場的通路,日本公司就沒有時間以及空間,謀求市場以及技術的紮根。

相反,歐美企業想進入日本市場,就必需追求以及日本出產企業的合作,所謂以技術換市場。

日本公司有賴於通產省的這種政策性的保障以及支配,鞏固了國內的要塞或者依據地,從而有力地出擊世界市場。

會不會是名義上的婚姻?

咱們期待的阿里跟蘇寧的合作,能夠有效地帶動傳統出產企業的轉型,而不是僅僅帶動傳統商業企業的轉型;但願看到的阿里跟蘇寧的合作,有無這樣的戰略性支配,促成或者帶動某個傳統出產企業的轉型。

商業資本的強大與工業資本的強大,二者必需同步;商業企業的轉型與工業企業的轉型,二者也必需同步。

假設阿里以及蘇寧的結盟勝利,而工業企業及其供應鏈網路沒有跟上,沒有及時完成轉型,那麼象徵著規模變得更大的商業企業,只能依靠成本以及價格這個單一的維度,來維持其自身的存在價值以及理由。而很難及時取得工業技術基礎的支撐,提高產品的品質與效能,提高產品性價比。中國諸多產品的產能已經多餘,工業出產企業必需及時完成產業轉型,實現產品的更新換代。

阿里以及蘇寧的結盟,假設得不到傳統工業基礎技術的支撐,假設龐大的傳統出產企業不能完成轉型,那麼就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依據以往的經驗,更多的只能是降價促銷,引起商業大戰。最終必然會把商業競爭的壓力轉嫁到供應鏈。倒逼供應鏈的必然結果是,弱化出產企業的工業技術基礎。讓咱們不得不想起當年蘇寧的突起,繼而阿里的突起,既沒有帶動產業鏈的進級,也沒有促成產業鏈生態的形成,或者產業群組織的強化。出產企業仍然沒有解脫規模化外延擴張的模式。

對消費者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是產品的品質保證,需要的是進級換代的產品,更需要的是取得主導市場的主權。他們需要的是,有這樣的企業或者群組織機構能夠走進消費者的日子模式,站在消費者的立場上思考問題,為豐碩消費者的日子模式作貢獻。哪怕能買到貨真價實的產品、減免買到假冒偽劣的產品也行。

阿里與蘇寧的結盟,並不象徵著消費者的市場地位的提高,也不象徵著消費者主權獲得尊敬或者強化,更不象徵著消費者離出產企業更近更直接。相反,商業企業在上下游之間的地位更高,對消費者的影響力以及支配力更大。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最後,但願阿里跟蘇寧的結盟,能夠順應天道,站在消費者立場上,成為產業價值鏈的群組織者,帶動傳統產業的主力軍轉向網際網路時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