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著搬移網際網路的興起,以雕爺牛腩、黃太吉傳統美食等為首的各種網際網路餐飲、O2O餐飲一下火了起來。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接踵而來的五道口西少爺肉夾饃、伏牛堂小老闆張天一米粉也迅速成名於網路!
為何一晚上之間,那些從沒做過餐飲的網際網路人卻把餐飲搞得風生水起?
一家只賣25個菜的餐館
這是一家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的小餐館,與其等同規模的餐館菜品都在50樣以上,多的甚至近百種,而這家餐館,只有25樣。
為何只做25個菜?
餐館老闆給出的謎底是:
1.這25個菜基本籠蓋了周邊消費者日常80%的點菜種類,把菜品拉遠不僅利便採購,而且還能因為量大獲取額外的優惠。
2.對于廚師來講,炒菜也更輕鬆,老是炒這25個菜,時間長了自然熟能生巧,不僅炒出來的味道更好,上菜的速度也更快。
3.這25個菜都是些西紅柿雞蛋、醋溜洋芋絲、小炒肉、木須肉等同一個階層的菜,檔次劃一讓每一名進店的人沒有任何壓力。
這3條經驗總結成一點就是對於產品的專註,這可是網際網路人掛在嘴邊的常用語。
在做好產品的同時這家店還試探出了一套數字化管理客戶的經驗。
1.為了增添營業收入,店從一開始就有外賣送餐服務,只要點夠30元¥,在方圓2公里均可以避免費送餐。
2.小處所訂餐的人儘管不算多,然而頻率卻對比高,為了晉陞送餐的速度,按照應客消費的頻次以及金額,把顧客按照1——N的模式進行了編號,每個編號對於應著這個顧客的姓名、電話以及常用的送餐位址。與此同時,菜品也進行了1~25的編號,米飯則預設一個菜一碗飯。
3.把一切編號化、數字化,不僅可以減少溝通中的差錯,而且還能夠晉陞送餐的效力。
4.微信取代了電話成為了店裡叫餐的主要工具。顧客只要在群裡說,「16號,訂餐3、9。」店裡的員工就曉得是要送給誰,送到哪裡去,以及要的是3號菜西紅柿雞蛋以及9號菜木須肉。
這4點用網際網路思惟總結則是:免費、高頻次以及效力。
創業者需要怎麼樣的網際網路思惟
近些年來,餐飲業的痛點也到了極點,下面咱們來看看餐飲業的三大痛點:
1.食物安全無保障
2.菜品同質化
3.服務品質差
有痛點就有需求,所以那些外行們看到裡手們司空見慣的盲點,就殺將進來。並攜著所謂的網際網路思惟,加之社交網路口碑傳佈,資本運作的新模式,讓老餐飲人連呼看不懂!
用粉絲經濟的戰略打法創造一個個新餐飲品牌,無論是黃太吉提出的降維襲擊仍然是雕爺的多維盈利模式,都讓原先只有差價模式的舊餐飲業難以招架。
那末,怎麼用網際網路思惟做好餐飲呢?
首先或是說根本上要有極致產品、極致服務。
這正如只做25樣菜的那家小餐館。
餐飲業是最容易做極致產品,極致服務的;也是最難做極致產品,極致服務的。
說其易,是因為對比其他產品而言,無須開模具,無須高科技;只要你有一顆敬畏食物的心,不斷測試,不斷迭代,就必定能創造出極致美食!說其難,是因為門坎又過低,有些產品無須專業選手也可以,高手在民間,食神在民間。
然而總體上,比起不少產品來,餐飲的變化至多,創意也可以無限!只要你敢想,死磕自己,就能打造出不同的極致產品以及極致服務。
至於極致服務,國內除了了海底撈的過度熱心服務外,絕大多數餐飲店根本就談不上極致可言。所以,在服務上,還有沒有限的想像空間。
其次要有社交基因與社群基因。
時常有人問,我的這個行業或是產品適不適宜應用粉絲經濟。其實這有個標準,就是你的行業以及產品是否時常在人們日常社交中被討論。粉絲經濟的核心就是口碑驅動,沒有社交話題,沒有分享,就麼有粉絲經濟。這就是社交基因。而社群基因就是,你的目的人群是否一個天然的群體,譬如媽媽群,發燒友群,吃貨群。
而美食是一個最具最有天然社群屬性的社交話題,若果餐飲人不會使用社交網路來幫你快速找到目的吃貨,不會應用社交網路來快速聚合口碑,拉近品牌;不會應用社交網路來樹立自己的粉絲社群,那你錯過的是一個時代。
你曉得雕爺、黃太吉為何能夠在這個領功能變數快速樹立全國性知名品牌,短期內就獲取過億的資本市場估值的秘密了嗎?就是他們最先看到社交網路,粉絲經濟發展餐飲行業新品牌的天然優勢。
最後一點只為某一類人服務。
對于吃貨們來講,儘管大家都標榜自己是個吃貨。網上有個段子,美女才叫吃貨,醜男只能算是飯桶!然而你曉得吃貨與吃貨有多少種不同嗎?
除了了不同口味,還有不同需求。
未來跟著城市化過程不斷加深,飯店再也不是以菜系來區隔;也不是以簡單的高中低檔價格區別,而是以目的人群的喜好不同、社交場景的不等同來細分。不同的飯店知足不同的人群需求。
只為知足一類人而服務,可能是未來餐飲業一個必由之路。這也是雕爺強調的寧做榴蓮,不做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