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商從突起走向失控,曾經被外界視為騰訊官方的監管缺失,馬化騰首次提及「微商」二字是在今年的兩會上,在他眼裡「微商有著巨大前景」,並但願更多的合作伙伴介入。馬的表態被解讀為微信商業化的信號,一度給了一眾微商以信念,無非隨後劇情卻急轉直下,微信官方對於微商的打壓力度反而更為嚴厲了。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騰訊的監管缺失只是外部因素,真正致使微商走向衰敗的緣故則來自微商本身。在巨額利益驅使之下,假冒偽劣產品、分銷代理欺詐等亂象層出不窮,逐步將微商群體推向「劣幣驅趕良幣」的境界,各種來路不明的微商品牌佔領了朋友圈,並以逐層囤貨模式迅速擴張,以至於到了後來連微商本身也開始埋怨生意愈來愈難做了。最終在作繭自縛以及微信的打壓中逐步失去了過去的「風光」。
在微商圈,萬能的大熊向來以「朋友圈行銷第一人」自居,以一派微商導師形象為人指導迷津,7月初他給所有微商提了個醒,說「微商做不下去了,也不要做傳銷。」這句話從側面印證了微商的頹勢。他在文章的最後說「這個圈子裡留下的都是聰慧人」,那末什麼是聰慧人?怎麼個聰慧法?我認為首先應該認清馬化騰口中所支撐的「微商」,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標準。
微信支撐的是什麼「微商」?
微信官方在今年2月15日發佈了一份關於整頓非法分銷模式行為的公告,這份公告被視為微信官方首次對於帶有傳銷性質的微商作出表態。針對於有使用者在公家帳號開展應用微信關系鏈發展下線分銷的行為,微信認為此種模式擁有欺詐等非法性質,一經發現將做永遠封號處理。隨後的3月份,93個微商公家號以及233個個人帳號受到封號,7月初,又一大批個人帳號被封,「有些客戶還沒打款帳號就被封了」,危機感在微商圈中迅速蔓延。
騰訊對于微信的定位一貫很清晰,既「微信是一種日子模式。」當然在微信長進行商業行為也是日子模式的一種,無非前提是「合法、合規」。微信在搬移時代幾乎承載著騰訊對於商業化的整個構想,初期容忍微商必定程度上也是微信商業化的試水,無非任由微商氾濫於朋友圈也必然會讓微信的商業化構想落空。「微信是一把好牌,然而打爛了」,馬雲曾經在公開場合對於微信中亂象叢生的微商現象作出這樣調侃。假貨問題同樣也是淘寶的切膚之痛。
實際上微信對於微商的打壓中,既有「破」的一面,也有「立」的一面。通過限制好友上限、封殺微商帳號等手腕壓制微商野蠻生長的同時,也在竭力推進微信公家平台以及購物平台下的電商,譬如微信官方推出的微信小店系統,以中舉三方開發以及代運營的微店,微信均持「竭力扶持」態度。緣故在於,這相符騰訊對於微信商業化的戰略佈局,讓商業的歸商業,讓社交的歸社交。將微商「趕出」朋友圈,意在為商業以及社交劃清界線。
所以一言以蔽之,有利於微信商業生態的「微商」是微信官方所扶持的。於是問題就轉變為:在相符微信規則的情況下,如何經營好一家微店?
微店運營法子論:回絕簡單粗暴
去年,微店在全國主要城市投放了大量的戶外、地鐵廣告,由此帶來的使用者轉化沒有準確的資料統計,無非依據口袋購物發佈的講演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微店新增使用者超過900萬,截止到今年4月,微店使用者數量接近3000萬。值得一提的是,在微店的3.5億融資中,僅騰訊就佔了1.45億,成為其最大股東之一。這也是為何微信官方鼎力扶持微店的緣故所在。
無非從市場反響上來看,商家對於微店並不十分買賬。相比需要花大量時間以及心思去運營的微店,習氣了簡單粗暴式行銷的微商有些沉不住氣。我認為緣故在於,微商對於微信的商業生態依然缺乏清晰的認識。微商說到底是寄生在微信上的,而微信本色上是一個社交工具,所以在行銷模式上要正視社交化的傳佈。微店是電商平台,微信公家號則是品牌行銷的陣地,應用微信的社交關系鏈,將品牌的形象以及價值層層傳遞出去,才是正確模式。
無非,大部份微商已習氣了簡單粗暴的行銷模式,轉型很難。當然也有一部份經營的對比不錯的微店品牌,從中咱們可以挖掘出許多微店經營之道。微店官方人員曾經向媒體表示:「微商要做得好,產品必需是小而美的。很主要的一點是,微信是跟人關聯性特彆強的APP,要用信用來違書。」某微店運營者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一個好產品,必定要在消費者之間樹立足夠的信任,通過公家號推送圖文等模式樹立品牌形象以及知名度,消費者就會對於品牌發生信任,之後銷售便水到渠成。」
而對于微信來講,讓商家以及使用者在微店中形成良性的商業關系,這偏偏是其所但願看到的局面,況且它的野心還不止於此。
微信的野心:搶佔搬移支付市場
3月初,微信對於外發佈了行業解決專案,寄望以微信公家號以及微信支付為基礎,說明傳統行業將原有的商業模式轉移到微信平台上,提供內含支付與行銷的全方位支撐,形成線上與線下的服務閉環。具體來看,微信的行業解決專案主要集中在「本地日子服務」以及「B2C」電商兩個方面,這裡只說電商部份。
毫無疑惑,搬移支付已是未來消費的大趨勢。比達諮詢發佈的《2015年上半年中國搬移支付鑽研講演》顯示,中國第三方搬移支付市場規模高達40261.1億元¥,預計下半年市場規模將達51763.8億元¥。一個騰訊不願面對於的事實是,搬移支付市場的蛋糕這樣之大,20%的份額卻被支付寶佔領,位居行業第一。緣故在於阿里巴巴長期在電商領功能變數的累積以及樹立起來的使用者支付體系,而騰訊卻一貫被視為缺乏電商基因。所以微信所承載的除了了6億搬移使用者外,還有騰訊未來在搬移支付市場的核心競爭力。
所以馬化騰在兩會這麼主要的場合上提出要扶持「微商」。表面用意在於構建微信的商業生態,暗地裡則在於用6億使用者以及微信支付搶佔搬移支付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微信必然離不開眾多商家的支撐,跟著更多商家以及第三方開發者的加入,微信的整個行業解決專案的場景才會愈發豐厚,距離騰訊的商業構想才會愈來愈近。
微信以及商家之間是一種雙向選取的關系,商家能給微信帶來什麼,微信又能給商家帶來什麼,是微信搭建商業生態的基礎。謎底也是顯而易見的,譬如資料化、社交化的行銷等,恕不贅述。雷軍講「趁勢而為」,咱們摸清了微信的「勢」是什麼,然後才能思考如何「趁勢」的問題。這兩個問題都想通了才能看到潛在的機會。
微信裡還有哪些創業機會?
文章寫到這裡,其實微信留給創業者的還有哪些機會已十分清晰。微信的野心很大,或是說騰訊的野心。微信是騰訊在搬移網際網路時代無可替代的船票,但若做不好也會成為馬雲口中那副爛牌。所以無論是打壓微商,扶持微店,仍然是發佈行業解決專案,都是在為未來站穩搬移市場添柴加火。然而微信的商業化腳步走得十分謹嚴,因為稍有不慎便會毀掉微信這個產品的品牌。
騰訊在不斷對於外宣講其「網際網路+」戰略,馬化騰為此不惜親自著書造勢,而微信也在不斷提及「智慧城市」的願景,在這樣巨集大的表述中,作為想從這個「勢」中造詣商業夢想的創業者,應該意識到微信所需要的毫不是朋友圈中亂象叢生的微商,而是在其規則之下居心經營微店的優質商家,所以創業者必定要有品牌化的意識,格局放寬,看到的東西就會大不同樣。盯著朋友圈不放只會體現出你的鼠目寸光。
「微商很像草莽時代的淘寶」,把微商現象放在整個電商發展史中對照,許多納悶都能獲得謎底,商業機會也同樣有跡可循。品牌化的運作必定會是微商發展的趨勢,正如淘寶當年孵化出眾多受到風頭熱捧的「淘品牌」同樣,誰敢說微信不具備同樣的能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