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格力的董明珠最終佔領了朋友圈,還以及李晨代言的羽絨服品牌輪流泛起在今日頭條的封面的時候,我就曉得,地球人已阻攔不了這位已年過六旬的女強人了。
但無論怎麼說,儘管網上有些媒體對於此不屑一顧,並把相似於北京旭日群眾相同用場的「網友」搬出來表示「累覺不愛」,請求董明珠消停消停。可我總覺得,一個不缺名利的六旬白叟將中國造為己任,並主動暴光自己來提高企業的知名度,還可以為公司省了一大筆鼓吹推廣費用,這種做法起碼是可敬的。我並不認為她會很享受這種在聚光燈下被人指指導點的感覺,無非逼上梁山寧折不彎,或許這才是董明珠。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追本溯源,近期董明珠暴光率這樣之高都以及兩年前一同站在央視「2013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上舞台上的小米董事長雷軍脫不開關系,「若果五年內小米的營業額無法擊敗格力,則輸給董明珠1元¥新台幣」,雷軍當時的這個挑戰怎麼看也無非就是一個玩笑,可惜,他開玩笑的對象是董明珠。
或是是早有不忿,或是是互有默契,這位猛然一看有點像羅家英,卻連微笑都讓人感覺殺氣十足的董明珠,即便是在央視這樣的場合也沒有扭轉自己一貫健壯的處事態度,她還擊道:一塊錢不要再提,要賭就賭10個億。而且直接反駁了雷軍的觀點並暗指只會玩花梢動作(注重行銷)的企業難以長足發展。這也就是業界傳說中的「10億之賭」。
從上面的傳承關系來看,咱們起碼可以理解,董明珠為什麼會驟然想起做以及空調徹底不搭調的手機業務,並劍指小米,實在是冤有頭債有主。
但更讓我感興致的則是,兩年之後,這兩家企業境況如何?
說實話,都不太好。
格力電器最近發佈的中報顯示,上半年營收泛起13.4%的下滑,淨利潤與去年同期持平。而最近傳出的一份格力電器2015中報調研記要中,今年下半年內銷以及出口繼續疲軟,公司仍然面臨高庫存,甚至明年都無法做出樂觀預期。在這份講演出爐後,以創造行銷奇跡著稱的董明珠並無逃避問題,她甚至還強調做好2015年營收下滑10%的籌備,還暗示明年甚至後年格力都無法實現增長。獨一值得欣慰的是,格力的利潤並無降低,意識到危機,面對於天花板困境的董明珠也終於義無返顧的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她手上的籌馬是格力的700億現金,不曉得是否真的想要雷軍較量一番,她第一個做的多元¥化項目,就是手機。
而小米這邊也不樂觀,以飢餓行銷為法寶而走上神壇的雷布斯或許自己都沒想到舉步維艱的日子會來的這樣快。儘管小米仍然雄踞大陸手機市場份額第一,但在換屏門以及新款推出不力,過於依賴粉絲口碑行銷等問題下,並被以或是有核心技術,或是有社會渠道,或是比小米的飢餓行銷還飢餓行銷的華為、魅族等手機廠商為代表的狼群圍攻,小米顯明有些力不從心,只能靠主推機型的低價銷售來贖回份額,並且也開始向門店以及戶外廣告這些傳統行銷形式靠攏。
有果必有因,若果說格力的問題癥結在於經濟形勢的下滑以及高庫存所帶來的策略失誤的話,那末小米的頹勢有說明了什麼?兩年前董明珠暗指小米只重行銷,行而不遠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呢,仍然是有所預感?
這裡我不得不先說說董明珠,在她的簡歷上,儘管之後也有過鑽研生,MBA,EMBA的光環,然而她第一學歷是畢業於安徽蕪湖幹部教育學院,學的仍然是什麼統計學專業。她既不是海歸也沒有進行過什麼創業,第一任丈夫逝世之後,她36歲才走進格力的大門成為一個行銷人員,兩年之後,她個人的銷售額突破1600萬¥元¥,佔整個公司的1/8。隨後,被調往幾乎沒有一絲市場裂痕的南京,並簽下了一張200萬¥元¥的空調單子,一年內,個人銷售額上躥至3650萬¥元¥……這些奇跡都以及她一開始的普通形成為了光鮮的對照,更難能可貴的是,以行銷起家的她並無停留在這一步,而是大步的向核心科技研發的方向邁進。儘管,董明珠成為格力的一把手,也有像比爾·蓋茨創業時,他母親就是IBM的高管這樣鮮為人知的緣故,然而沒有金箍棒,董明珠也的確做不好格力這樣的磁器活。
以她在行銷方面的精明當然早就看出來,行銷這種東西可動作性以及模仿性太強,就像同樣的招數對于聖鬥士來講就沒用了同樣,只是行銷一招鮮,遲早會陷入同質化的泥沼中不能自拔,小米飢餓行銷被競爭對於手照模照樣學去,以彼之道還施彼身,讓小米捉襟見肘就是一個例子,而只有掌握以及研發核心技術才是真正的競爭力,這方面,所有企業都應該像低調的華為掌門任老爺子學習。
經濟學家許小年在近期的演講中就指出,要面對於現實,回歸常識。
什麼現實以及常識呢?現實就是新一輪經濟景氣短期內很難到來。常識就是,立異的癥結是創造價值,網際網路本身只是一個工具,所有不能創造價值,不能帶來自身核心競爭力的的網際網路思惟都是在耍流氓。
說白了,以前只是正視網際網路以及不正視網際網路,用網際網路以及不用網際網路的區別而已,如今零售業都上網了,大家不就又在一個平台上同質競爭了嗎?這以及當時在都擠在傳統領功能變數的船頭上有啥區別呢?
許小年還指出,核心競爭力不僅僅是你特有的競爭優勢,而且核心競爭力仍然是你競爭對於手難以模仿的優勢。你不能說我有一個競爭優勢,我今天把這個新產品一推出,明天我的競爭對於手全仿造了。這不是核心競爭力。核心競爭是技術壁壘很高的優勢。你的競爭對於手不花個三年五年,不投個千百萬¥上億的研發資金就沒有辦法模仿你,這叫核心競爭力,或是說核心競爭力就是擁有技術壁壘的技術產品或是商業模式的優勢。
譬如說小米,譬如說淘寶,譬如說百度,譬如說華為。
誰有核心競爭力,誰沒有;誰陷入困境,誰沒有?一望便知。
董大姐的相片進不進手機,未來的格力手機做的怎麼樣我其實並不關切,儘管我也是對於她這種衝動捏著一把汗,但我更關切的是那個10億賭約本身所帶來的啟示。
如今,網際網路思惟早已上升到了網際網路經濟的高度,這種說法不免讓人心浮氣躁,不少企業將網路當成為了靈丹妙藥,想要「一貼靈」,可惜花錢費勁,結果卻讓人更為懊喪。其實就我感覺,網際網路無非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器,需要的只是結合自身實際應用之妙存乎一心,然而上道之後則必需斟酌自己的競爭力壁壘在何方,如何在立異中創造價值,挖掘自身商業或是技術方面的核心競爭力,才是中國經濟以及企業走出低谷,防止一窩蜂重複建設的堅船利炮以及未來的獨一出路。
咱們當然需要像新浪,阿里巴巴這樣的網路企業,更需要工業型企業的轉型進級以及立異。
當然,我並非抹煞小米所帶給中國創業者的積極進取意義,想多快好省大踏步邁入社會主義,小米當然有其積極進取意義的,而且小米也在扭轉,並且試圖研發自有技術的晶片。變亦變,不變亦變,中國造的主流應該是將美國人的立異以及德國人的實幹結合起來,發生擁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矩陣。
最後,向那些潛心面向」中國造「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家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