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案:騎行有態度。本期ROCN特稿是中國不間斷騎行不按期推出的自行車運動深度分析文章。歡迎關注微信號:ROCNChina
圈子是個共生態,每一個人都但願找到互相取暖,共同成長的良性環境,然而你曉得嗎?有時候「病態」卻成為了常態,譬如現如今網路上雞湯行銷、抄襲氾濫,而國內的騎行圈也充斥著「病態」文化。
唯「賣車」是圖
車行與騎友的關系不像單純的商業買賣,它往往承接著騎行的服務,買車只是一級消費,隨後的裝車、改車、修車的售後服務與產品同樣主要,這樣才會有二級消費,而所有的消費與服務都是基於本地的騎行氛圍。老車友有自己的騎行圈子,已形成騎行習氣,但對于泛博的新車友、新客戶而言,騎行的初衷是健康日子,但沒有騎行圈子、沒有個人騎行習氣的情況下,面對於太多世俗的羈絆,一個人的力量往往是愛莫能助。想騎車?沒有明確的目的地,沒有人陪,往往是棄車的開始。對於車行、對於騎友而言,都是種資源鋪張。
顯然不少車行沒明白這種關系,想的是如何打垮對於手,結果往往是打價格戰,打死了競爭對於手,自己也損失慘痛,這是騎行圈「病態」的開始,沒有騎行流動,不培育新車友騎車習氣,那客戶從哪裡來?如何讓客戶繼續消費?舉成都517俱樂部的例子,每月都會自己辦騎行流動或是率領騎友參加各種競賽,人氣旺、生意好,再標準無非。對于騎友,沒有好服務的車行,自然再也不去買車,再也不介紹朋友——病態的惡性迴圈。
咱們的夢想不只是人人有車可騎,而是有車的都出去騎車。
左手打右臉
不少二、三線城市,根本沒有自行車道,何況四、五線城市。更有甚者,某市驚現最窄自行車道不足70cm(國家對于非機動車道寬度有關聯的規定,自行車道為1.0m),一個人騎車還勉強,兩輛自行車並排行駛根本不可能。同時,自行車道緊挨機動車道,沒有隔離帶,只在路面畫了條線以示區別。
以為有了自行車道,就能了?私家車佔用自行車道就更是屢見不鮮了。自行車道屢屢被機動車強佔,致使騎車者只能在車流間左右穿插。而最「病態」的規定莫過於—嚴禁旅客攜帶自行車(含摺疊自行車)上火車。
目前全國大大小小的自行車關聯競賽成千上萬,多數普通騎友出於出行預算的斟酌都會選取火車,而自行車又是必需的設備,更何況短途的騎行遊覽了。中國式懶政,胸太大就整個切掉,車太大就通通不給進。一邊倡導騎車出門,一邊又限制自行車出行,真是打得一手好牌,隨手四個」2「就出去了。
吸血鬼
使用者作為騎行圈的一個環節,每一個人都有責任去營造優良的騎行圈文化。然而,有人沒有這種意識到這一點,譬如,有人從網上購買了自行車,寄回來後,自己又不會裝車,跑去車行請求車行幫忙安裝,車行以」不是在本店購買「為由回絕,他又反過來責難車行老闆小氣、不夠意思;再譬如,主辦方辦一場賽事,一據說要收報名費,就又有人責問,「什麼,收錢?不就是騎到XX路麼,我以前也時常騎,怎麼收錢了,那收錢了送不送騎行服、有無獎金、管無論後勤……」;還有,出於安全斟酌,賽事請求穿反光違心,戴安全頭盔,未按請求而最後泛起事故的人,責難的語氣是出奇的一致:「我不聽,我無論,反正我交錢了,你們得負責」。對於他們而言,好像一切都應該是理所當然。就好像車行門店運營不花錢,辦賽事不花錢,執行團隊不花錢,一切都該免費同樣。
日子中有不少殘暴的真像,只是很少有人願意講:這個世界上除了了父母至親以及個別生死之交,大概不會有第三個人對於你理所當然的好。世上沒有理所當然的什麼都對於你好,什麼都你先來,什麼都應該對於你怎麼樣。小學課本早就寫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飯!」。
優良的騎行文化應該是政府、車店、騎友,都能各盡其職,良性氛圍也是每個人努力的結果。咱們注重原創,但願微信平台優良發展,咱們更但願,每個騎車的人能一直騎下去,養成健康鍛煉的日子習氣,於個人、於家庭都是受益無限。
不間斷騎行
關注微信號:ROCNChina
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