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網際網路炒火「玉米粒」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年過不惑的王洪均在鄉親們眼裡一直是個不走尋常路的人。大家都在為春播秋收勞碌的時候,王洪均卻老是一個人在家,搗鼓著他的「玉米粒」。「一開始鑽研玉米粒工藝品的時候,鄉親們都說我不務正業,我也無論別人怎麼說,只管埋頭鑽研。」對于鄉親們的不理解,倔強的王洪均整個當做耳旁風,因為他心裡清楚自己要做些什麼。

用玉米粒做工藝品,這個念頭是怎麼發生的呢?用王洪均的話來講,他的堅持來源於多年前的一次閱歷。2004年,王洪均陪朋友參加廣交會,在參觀時,他無心中看到一名老先生將一幅用核桃做成的山水畫以800美元¥的高價賣給了一個外國人,這讓王洪均頗受啟迪。「有句話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老外買核桃畫,其實看重的就是咱中國的傳統文化。核桃均可以做成工藝品,那咱地裡的玉米粒為何不能做成工藝品呢?」王洪均回家後,便開始一門心思地鑽研怎麼用玉米粒做工藝品了。

2009年,王洪均的首件作品——玉米粒花瓶終於完成為了,而這一個小小的玉米粒花瓶卻讓王洪均費了不少功夫。無論是玉米的乾濕程度,仍然是黏合劑的選用,都需要他一次次去試驗,從失敗中總結經驗。「玉米粒很小,粘接面也很窄,再加之玉米粒並不同於其他材料,所以想用玉米粒粘接成工藝品,膠水的選取至關主要。」王洪均說,普通膠水不是黏度不夠,就是有效期過短,粘上不久便失去了固定作用。經由無數次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種理想的黏合劑。

作品完成為了,王洪均就想著找處所「曬一曬」自己的成果。「那時候因為女兒的請求,家裡剛配了一台電腦,我也剛開始學上網,打字還不是很快,我就在QQ空間、部落格等社交網路上發了幾張玉米粒花瓶的照片。」不曾經想,一開始無心嘗試網際網路鼓吹的王洪均,卻因為網際網路讓自己火了一把,「貼子一發出去,就被大量轉信,也有了不少留言,這是我當時徹底沒預料到的。」隨後的時間裡,王洪均以及他的玉米粒花瓶迅速在網際網路上走紅,成為了當時的網路熱搜詞。經由網路的發酵,媒體也找到了他,「當時天天都有人給我留言,想要來看看我的玉米粒工藝品。」

更讓王洪均意想不到的是,有人主動找到他,願意為他投資辦廠,讓玉米粒工藝品產業化。「當時就覺得自己的夢想終於實現了。」被一系列驚喜「砸暈」的王洪均,頭一次享受到了網際網路帶給他的益處。

一個農村手動藝人的網際網路尋夢路

(王洪均的玉米粒「商」字雕塑)

網上行銷只賺了吆喝.

2012年,王洪均以及他的投資人在商丘市神火大道左近選取了一個400平方米的廠房,他的玉米粒工藝品廠開始正式投入運營。「第一筆生意就接了一個大定單。」王洪均的第一筆定單,是將商丘的標誌性建築物——「商」字雕塑做成玉米粒工藝品。接到了第一筆定單,王洪均很開心,因為工藝繁瑣,出產時間長,怕不能及時完成,他帶著25名工人沒日沒夜地開始了工作。從一開始的建模到後期的產品檢修,王洪均都親歷親為,終於在商定的期限內完成這個定單。

「第一筆定單及時完成為了,可是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整個工藝品廠都處於無人問津的狀況。」沒了銷路的王洪均又一次想到了網際網路。隨後,王洪均特意找人為玉米粒工藝品廠建起網站、網店,並拍攝了鼓吹片,為網上行銷造勢。

「網上行銷並不理想,賺了不少吆喝,卻沒接來幾筆定單。」王洪均說,不少人在網上看到他的玉米粒工藝品,紛繁打電話來洽談訊問,可是最終都以價格過高等理由不了了之。「因為網際網路的關系,我的玉米粒工藝品名聲愈來愈大,我還曾經經受邀參加過幾回博覽會,然而卻沒有談成幾筆定單。」工人薪資愈來愈高,產品卻難尋銷路,名聲在外的王洪均以及他的玉米粒工藝品廠一下子陷入困局之中。

王洪均是農民出生,廠裡的工人以及他同樣也是農民,儘管工藝品廠鮮有定單,王洪均仍咬牙堅持著,每月還要給工人發放1500元¥的保底薪資。儘管王洪均一直深信「行善之人必有福報」,然而市場卻沒有他想像中的那末善良。

一個農村手動藝人的網際網路尋夢路(王洪均在製作玉米粒工藝品)

夢碎後仍相信網際網路的力量

去年年底,曾經經讓王洪均引以為傲的玉米粒工藝品廠暫停了運營。「工藝品廠大部份時間都處於等業務、等定單的狀況。」儘管前來訊問、參觀的人依舊不少,然而真正訂購的人卻很少。「一個廠只能等業務確定不是長久之計,乾脆先休息一段時間好了。」看著工廠大門關上的那一霎那,王洪均感覺自己的夢碎了。

儘管網際網路沒有讓王洪均以及他的工藝品廠「起死回生」,然而王洪均卻奉告記者,他依然相信網路的力量。「我天天都堅持刷微博、刷微信朋友圈。我看到許多被拐賣的孩子因為網際網路又回到了父母身旁,看到許多失散多年的親人因網際網路而團聚,更看到許多在網際網路上行銷勝利的案例……這就是網際網路最神奇之處。」如今網際網路已成為王洪均日子的一部份,天天從網際網路上閱讀資訊的他,仍舊相信網際網路的力量,「我現在天天堅持更新QQ空間、朋友圈,儘管廠已停了,然而總有一天我會再回來。」

記者手記——農業「觸電」 要熱度更要深度

其實像王洪均這樣,對於網際網路充溢熱心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大多不安於現狀,相信網際網路會為「靠天吃飯、賴地穿衣」的農業開啟舊檔一扇新的大門。事實也與他們所想無差。譬如前些年陝西周至的油桃產量多餘致使滯銷,無奈的果農只好將油桃倒進了河道,而此事經由網際網路的傳佈,引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關注,當地的油桃一下從滯銷變為俏銷。一個個網際網路助農的案例,讓農業「觸電」看上去很美。

有專業人士認為,傳統農業從業人員缺乏對於市場的精確預測以及對於市場需求的有效判斷,為農業經營帶來了極大的風險。而網際網路的資訊資源優勢可以有效填補傳統農業行業的短板,更好地服務於農業產業。應用網際網路思惟來為傳統農業提供解決專案、法子以及工具,讓農業出產者與消費者的聯絡更為精準,逐漸實現定單化出產,產銷兩端資訊更為對於稱,無疑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對於如今的消費者來講,農業「觸電」也恰是他們所期待的。鑒於近些年來食物安全問題愈發嚴重,坊間也流傳著「吃什麼都不安全」的蜚語。假如農產品上有二維碼標識,用手機一掃,就能掌握農產品產地、出產者、質檢結果等關聯資訊,相信消費者毫不會再對於農產品的安全抱有質疑。而咱們也已看到,這樣的產品二維碼標識正在變為現實。

因而,可以確定地說,農產品「觸電」未來仍有巨大的發展空間。然而,僅憑一腔熱血,卻很難把這件事做好。

目前,就算是最紅火的農產品電商,其在農產品網際網路行銷中所起到的作用也只是為供需雙方提供交易的平台而已,還無法做到為農業出產者提供必要的技術指示及監督。這讓在網際網路上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嚴重影響了農產品電商的健康發展。

更主要的是,現今的農業從業人員春秋普遍偏大,他們受教育程度低,即使想應用網際網路進行行銷,往往也力不從心。

所以農業「觸電」,深度才是更主要的。這不僅需要電商平台更為深刻瞭解農業這一特殊的行業,為農業量身定做一套合用的電商規則,更需要農業從業者真正瞭解網際網路行銷的手腕,摒棄「開網店就能賺錢」的思考方向,才能讓農業「觸電」不只是「看上去很美」。

(陳偉然)

專家建言——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做

如今,從種植、養殖、農資到農村手動藝等行業,都有網際網路介入其中,讓「農業電商」一詞給了人們無數的想像空間。

「在不少農民朋友看來,涉農產品進行網際網路行銷門坎很低,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並不然,這裡面是有不少學問的。」對于王洪均的坎坷網際網路尋夢路,知名農業電商農一網華南區功能變數總監張建中有自己的看法。他說,從巨集觀上來看,農業「觸電」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若果不瞭解網際網路規則,不熟識網際網路的「習性」,想在網際網路上有所作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張建中表示,就王洪均的玉米粒工藝品來講,想要通過網際網路博得定單、開啟舊檔銷路,需要斟酌兩個問題:第一是產品本身是否擁有商品價值,是否有實用價值,是否知足網路銷售「容易運輸」的請求。「王洪均的玉米粒工藝品很別緻,然而款式略顯單一,我建議他斟酌增添產品品類,譬如用玉米粒做成擁有較高珍藏價值的壁畫以及擁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筆筒等。」第二是網上運作的模式。這就需要經營者有必定的網際網路銷售經驗,在瞭解產品特性的同時,能準確定位產品的目的人群,並選取適合的網際網路鼓吹模式進行行銷。「就目前來看,王洪均的玉米粒工藝品運作模式欠妥可能是他網上行銷失敗的主要緣故。」

「農村手動藝人最佳能與專業人士或企業合作,專業的事情交給專業的人去做。」張建中建議,這些擁有手藝的手動藝人,應該把精力放在產品研發、精進工藝上,因為本身他們的強項就在於手藝,而不是網路行銷。「可以選取大型工藝品企業或是網路行銷公司這樣的第三方進行合作,或產品專利外包,或技術入股,或由第三方買斷,不建議自己開發網路市場。」

(河南科技報全媒體記者 陳偉然 文/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