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參加一家攝影店微信中「助力」流動的市民因網傳店主「跑路」,紛繁登門求證或請求退款鬧的滿城風雨。在網路快速發展的今天,微信以其豐厚、強大的功能博得了諸多使用者的青睞,成為個人社交及資訊傳佈的主要工具。諸多暗藏著的陷阱、陷阱的「點贊、助力......」動靜,成為潛在在微信朋友圈中的「危信」。
「助力集分」成鬧劇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集滿600分助力送5**元¥大禮」、「集齊99個贊贈送護精美蛋糕」、「將廣告轉信朋友圈30次送純銀首飾」......一個又一個的「集贊助力送豪禮」流動在微信朋友圈裡風聲水起。不良商家發佈的暗藏有也混在其中難辨真偽。
市民閆女士說,「我給朋友同窗發短信、打電話,終於湊齊了99個贊參加免費領蛋糕的流動,到頭來卻什麼都沒領到,這不是忽悠人嘛!誰曉得他們究竟送出去幾個?」但商家解釋說,店裡籌備的禮物確鑿已如數送完,閆女士來晚了,這讓閆女士啞吧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商家對於舉辦積攢助力流動也有苦難言,一店主無奈的說,蜂擁所致的集贊助力流動介入者不乏「職業點贊黨」,他們專門介入這些流動領取禮品,但根本不是店裡的目的顧客,導致流動達不到預期鼓吹目的,這也是致使不少流動狼狽收場的緣故。
「點贊助力」需小心
通過微信行銷是樹立在朋友圈的基礎上的,擁有成本低、信賴程度高等優勢,但這種新型行銷模式的監管軌制尚不成熟,市法律贊助中心副主任孫艷軍介紹,微信行銷大多依靠雙方的道德誠信來完成,國家尚無發佈關聯法律,存在必定的風險。
「對于泛起的問題,咱們只能參考現有的民法、合同法等關聯規定進行處理。」孫艷軍副主任說,微信點贊助力行銷流動涉及金額普遍很低,發生糾紛後維權成本卻很高,而且取證難是糾紛泛起時面臨的一大難題。因而建議市民參加此類流動時注意甄別,千萬不要貪圖小利而上當受騙。
「微信行銷」要守法
關於微信「點贊助力」行銷,我國尚無一套完整的規章軌制。但不良商家是否就能推卸責任呢?市315工作人員說,微信點贊助力行銷是抓住了人們「愛佔小廉價」的心理來達到行銷目的,這本無可厚非,但應遵循《消法》等關聯法律規定,不能損害消費者利益。
滕州寧泰律師事務所朱琳律師介紹,商家在微信發佈集贊助力流動屬「要約」行為,市民按流動請求完成集贊助力屬「允諾」,至此雙方即形成要約行為。在此過程中,商家以及參加流動的市民都應本著誠實信用原則執行合同,商家更不能以「最終解釋權」來罷黜其應承當的責任。(記者:高翔)
來源:滕州線上 作者: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