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的熱度還未過,又一個風口呼之欲出,在這個人人都想牟取網際網路紅利的當下,下一個風口在會是社群經濟嗎?
社群經濟的核心:分享即取得
如何理解分享即取得?
從筆者接觸的多個微信社群情況來看,維繫社群的向心力最有效的法子,就是提供價值。即吸引粉絲的最大化的利益點,這點其實是與案牘的利益點是一個道理。
而取得價值是現用的社群維持吸引力的核心點,社群作為一個服務平台,將高端群體與相對於中低端的群體連線於同一個交流場景,使得中低端的人群擁有了近在咫尺的直面高端群體的機遇,這是一種很強的向心力,是基於現用的社會急功近利下的一種社交痛點,人人都想從這個急劇發展的時代潮流中牟取一點紅利。
作為現用的的許多網際網路先行者來講,社群是一個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型套現渠道,這種模式的前提就是以分享為源點,再以體驗為中心來轉化為經濟利益的模式。因為分享是最佳的免費式體驗,在這個體驗為王的時代。任何新粉絲與目生人感受價值利益點的最便捷的模式就是體驗分享。
這點在微商的社群中很普遍,許多微商社群都是通過講師的微商利益點的分享,提供有價值的體驗課程,來實現最原始的粉絲累積。就像筆者聽過的幾個微商社群,講師往往都會針對于現用的的微商怎麼樣去守信於別?怎麼樣讓人更好地接受產品等切身問題來提供解決模式。
那末在分享的體驗之後,往往就把微商從路人轉粉,從而在初步樹立信任的基礎上,灌輸自己產品,最終形成一個從免費體驗到經濟利益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中,運營者收成的就是新的下線與分銷商,收成的就是分享帶來的經濟利益轉化。
就像是一個案牘培訓初創品牌的動作模式,就是通過分享來凝聚一個基於案牘的小社群,並以該社群為口碑式發散源點,來實現口碑的快速傳佈。而這一切的基礎就是其負責人的免費分享,通過這種較高質量的價值輸出,為社群的介入者提供一個案牘利益點轉化為銷售的課程體驗,而她收成的就是有償課程的介入者,從而實現經濟的轉化。
社群是品牌的風口仍然是陷阱
前段時間,在一個社群聽分享的過程中,分享佳賓拋出一個驚人的觀點:社群經濟是一個偽命題!當場就令不少社群鑽研者滿腔怒火而冤屈不已,然而社群經濟真是一個偽命題嗎?
實際上現用的的社群經濟以及社群的粉絲運營都已列入到了不少的品牌戰略目的之中。而大多都還處於一種探索的階段,只有為數不多的先行者已站上了金字塔尖,通過對於社群的利益轉化來實現了對於社群經濟的紅利收取。
就像是小米與羅輯思惟。
小米的粉絲經濟與羅輯思惟的去中心化社群,都實現了品牌的自我價值延伸以及紅利的收割。也成為了許多品牌的學習目的,站在了社群的金子塔上。
咱們可以看到,在小米與邏輯思惟身上也將分享展示的淋漓盡致。小米的系統開發分享、米粉分享;邏輯思惟的羅振宇死磕分享,以及對于書籍、課程等獨特的價值觀的分享,都讓粉絲在介入的過程中獲取了價值體驗。
像筆者基本上都會去聽聽羅振宇的語音,看他舉薦的文章,因為這些獨特的觀點都會讓筆者有一種收成價值的感覺,所以筆者很願意介入其中。
筆者倒覺得微商社群的快速轉化模式更適宜於偽命題的說法。而品牌社群的轉化,必然是一個長期性的過程,更多地在於維繫與輸出信用。
如何來維持社群的活躍度與粘性
許多的社群鑽研者或運營者都很困惑,組建社群容易,維繫社群的活躍與粘度卻無從下手,尤為是碎片化越來越快的年代更是茫然。
筆者覺得社群的活躍度往往取決於運營者對于社群的價值輸出。而往往越容易形成亞文化的屬性的社群,越容易維持社群的活躍度,並可以組織粉絲輸出內容,並由內容來獲取與粉絲群維持高粘度的同時,贏取引爆社交的機遇。
維繫社群的活躍度,筆者覺得在於不斷地製造互動性話題,或是是娛樂性流動來製造介入感,而這個話題與流動必需是繚繞著社群的核心點來進行設計,例如品牌的核心價值與主意。
話題的塑造可以結合節日、社群的核心,以及當下的熱點來進行組織。因為人們的時間被太多的碎片點給分割,所以一般的互動,缺乏介入感的交流很難激發粉絲的介入性。所以必需繚繞著粉絲來定製話題與流動,設計趣味,好玩的介入式話題及流動,讓使用者近身體驗到介入感的樂趣。
就像筆者在閱歷的國學亞文化社群過程中,就發現通過結合國學的核心點與節日,提供趣味性的互動體驗,介入度極高。如七夕節趣話流動,沖淡了國學傳統的枯燥的學習氛圍,帶來全新的體驗,引爆了整個社群互動。
所以,品牌的社群可以適度借鑒一些微商、亞文化社群的基礎上,來交融自身的核心點去晉陞社群的活躍度以及粘度,並最終輸出內容來引爆社交,這才是品牌轉化經濟的正確姿式。
公家號:ashui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