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包子堂會員田耕耘提出了一個很實際的問題:相比製造業,服務業並不出產實體商品,而且提供服務的空間以及人也有限,如何系統化行銷,甚至開展社區商務?一塊兒看看會員們的討論。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文/包子堂會員
田耕耘:各位包子們,我這幾天看社區商務的書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搞得我好幾天睡不好了,在這裡向大家求教一下:「傳統銷售模式—大量銷售模式—深度分銷—社區商務」這一條商務流動的演進脈絡,對於應的是「傳統出產模式-大量出產模式-精益出產模式」這一輩子產流動的演進。
書中的案例更多的是落到製造業也就是實體商品上,那末這樣的商務流動發展是否也合用於服務業?尤為是產能即提供服務的空間或人並非大量出產的,而是在單位時間內只能提供必定量的服務,如一家酒店100間客房,一個月只有3000間夜,一個修腳小妹一天至多服務6個客人。
這種類型的服務業儘管也有規模效應,然而同製造業仍然是區別較大,因為這種服務行業並不得不停地擴展產能,而且複製性也不足,重點在於如何提高現有產能的應用率。而行業很難形成排他性利益共同體,目前的模式仍然是從雁過拔毛、坐等來客的傳統銷售模式向其他模式過渡的階段。
那末,對于這種型的企業,應該怎麼辦?從行業現狀上看,我覺得即便推廣深度分銷也會扭轉行業不少,然而目前的深度分銷案例均是製造業,是否有服務行業的?
仍然是只能通過構建社區,去走社區商務?可是區功能變數性的限制使這種企業很難大規模應用資訊技術手腕去構建社區,並且無法保證社區的粘性,去擠占消費者的時間。所以很困惑。
於凌穎:賣大米的案例,不是製造業的。應該屬於服務業啊。
田耕耘:我覺得那是流通環節轉向服務社區,他的產能就是進貨,所以是可以大量複製以及擴展的。
於凌穎:修腳妹的案例可能沒見過。然而像美容美髮的服務案例仍然是有的,只無非沒有做到像書裡描寫的那樣。有些美容美髮連鎖的目的是大量複製,通過社區模式增添粘性,再去開發銷售自己品牌的指甲刀,洗髮水什麼的,也是有的。
還有自己搞美容美髮學校解決員工來源問題的。以上這些見過,但好像沒有被整頓開發成案例。實踐者在試探,內在的經營邏輯估量相似。沒有見過。只是聽過一些通過服務增強客戶粘性的事例。譬如只要去那個城市,就必定住在那裡。估量不少朋友也聽過。
田耕耘:其實我想問服務業是否也遵從「傳統銷售—大量銷售—深度分銷—社區商務」的演進脈絡?那仍然是品牌忠厚的問題,不是行銷模式的變化。我就糾結在這個點上了,服務業行銷如何系統化開展?
住宿行業渠道太原始,是推廣深度分銷仍然是直接社區商務?深度分銷有無服務業的案例可以借鑒?社區商務如何解決地功能變數性帶來的粘性差?
於凌穎:即便製造業也並無遵從這樣的演進脈絡吧?(個人思考方向) 沒有細心思考過,好像用個人消費領功能變數的製造業來比照,是否更適合些呢?功夫熊能上門,修腳足療當然也行。現實中是有的。
田耕耘:我覺得製造業基本上仍然是按照這個演進脈絡的,有些製造業只是階段以及形態不同。
曹丹:嗯嗯。足療、美容、按摩都應該也提供上門。
田耕耘:已都有了啊,O2O平台。
劉劍:足療、美容、按摩,所提供的上門服務是否使用者真正的痛點?這是值得大家去深思的。使用者的體驗是否真的比門店裡面的體驗要好?我個人觀點這是需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的。
田耕耘:我是做度假公寓的,所以我就思考我的行銷、銷售該怎麼做,從而誘發的以上問題。
於凌穎:上門服務是樹立在某種需求上的,當然首先要解決客戶的痛點,譬如使用者走不了。這樣的,必定是解決痛點的。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現在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擴展了。
劉劍:所以我個人的觀點,足療美容所謂的O2O是炒概念而已,屬於李鬼不是李逵。
田耕耘:從成本費用上講O2O在大多數服務上都是很難計帳的。
張林先:@田耕耘 您可以關注酒店行業的演化過程,如獨立酒店—商務
連鎖酒店—AirBNB。
田耕耘:@張林先 咱們行業的演化從管理上是集中式酒店—擴散式酒店的路徑。從外在是獨立酒店—連鎖酒店—多品牌酒店集團—快捷酒店以及酒店式公寓加入,然後冒出來了公寓其實就是擴散式酒店。
@劉劍這個思考方向其實挺好,癥結是如何解決評分高的服務人員的空間搬移以及合理分佈。其實在中國我不看好AirBNB。
劉劍:@田耕耘對於,若果細細思考的話「技師品牌效應+技師資源有效合理配置+空間資源合理配置=競爭優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