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璟
微信好友「咪總」上周在朋友圈說:「微信好友超過600後基本上就看無非來朋友圈了。真好奇那些一千兩千個好友的人都是怎麼刷朋友圈的。」
我的微信好友已接近1400人,在跟新榜朋友聊天時說:「現在基本不(深度)看朋友圈了,只能偶爾刷隨機刷。腦海裡無數次想對於朋友圈內容做一個單日統計以及分析,可是早上七八點起來就發現,要看大約一小時才能把當天零點之後發佈的內容看完,已崩潰。」
估算下,假如每位微信好友天天只發一條朋友圈,瀏覽一條平均耗時10秒,1400人就需要耗時14000秒,即233分鐘,接近4小時;若果有2%微信好友天天傳送一條資訊過來,瀏覽以及回復一名好友平均耗時60秒,一天又要佔領大約30分鐘;這尚無算多達500人、少則幾十甚至上百人的微信群……
在標準情況下,要想維護好這些微信好友關系以及瀏覽整個朋友圈,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在微信群裡據說:東莞有做微商的人,註冊多個微信後瘋狂加入好友,有不少5000好友的微信,然後天天在朋友圈發廣告……這說法我沒去驗證,若果屬實也是特例,不在標準規模,這裡不討論。無非,若果詐騙電話的規律合用於微信等社交媒體傳佈(譬如打1000個詐騙電話,幾率上講,總會有兩三人上當),我相信擁有5000個微信好友的微信,的確「達成交易」的勝利率會高不少。
你有多少微信好友?多少微信好友「最適宜」?我對於這個問題發生了濃厚的興致。
要想探討這個問題,英國學者羅賓·鄧巴(Robin Dunbar)的「150定律」是繞無非去的。他是牛津大學的人類學家以及心理學家,後來轉到倫敦大學學院任教,過去20多年曾經耗損大量精力鑽研「一個人到底需要多少個朋友」,鑽研結論簡化如下:
人類智力/資源容許TA擁有安定社交網路的人數接近150人(精確數字是148.4人)。
這150人統稱「隨便朋友」(casual friends),你會邀請他們出席大型聚首那種;其中,150人中的大約50人是「親密朋友」(close friends),你會邀請他們共進晚飯那種,你可能跟他們時常見面,但在你心中他們還不是「真正親密的朋友」;50人中的大約15人屬於「信賴朋友」,你會跟他們互訴衷腸,在你失落時願意向他們追求勸慰,在大多數事情上你都信賴他們;15人中的5人屬於「親密支撐朋友」,他們是你最親密最佳的親友,你對於他們幾乎毫無保留。
在社交網路興起的最近這些年,鄧巴教授也與時俱進做了一番鑽研,譬如,你在微信微博上的好友人數易如反掌就能達到500人、1500人,這又象徵著什麼?
他的鑽研結論指出,社交網路好友500人屬於「熟人級」,一旦達到1500人,可能多數就屬於只能見臉叫得出名字的點頭之交。當你的社交網路好友停留在必定量級時,好友是「流動性」的,譬如,這5人這周是你的好友,下周則換成此外5人。
他認為,社交網路的便利性儘管讓人們的好友人數可以等閒增長,但「150定律」仍然合用,且這個定律也合用於企業以及其他集團。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莫騰·漢森(Morten Hansen)教授對於社交網路結交好友問題也做過鑽研,結論是社交網路有力加強了合作、強化了人際關系以及促成了商業產出。無非,當他進一步鑽研好友人數時,發現「150定律」仍舊很管用。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學者的這種鑽研,也得出了差不多結論,當然,學者推算的「最適合/安定的社交網路好友人數」並不同樣,但主要在100人-200人這個區間。
鄧巴教授的鑽研還指出,儘管社交網路為交流以及分享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友人之間的面對於面交流是不可取代的,譬如面對於面一塊兒歡笑、跳舞、吃飯、看電影甚至打呵欠……社交網路是沒有面對於面的交流,無法帶來深層情感連線;真正穩固的信賴關系,需要時間、精力等投入,但每一個人的資源都是有限的,若果你試圖平均配置自己的資源,所有社交網路好友關系都將傾向弱關系,反之,就會遵循「150定律」——你會花60%時間以及精力,去維護你5位、15位「真正好友」的關系,40%甚至更少時間以及精力留給剩餘的135位「點頭之交」。
鄧巴教授的鑽研還在進行,因為社交網路時代出生的孩子還在成長,這些早年就接觸以及接受了社交網路友情關系的孩子,大腦發育以及思惟模式是否跟長輩同樣?長大後的「友情模式」及「友情極限」是否會突破「150定律」?現在仍然是一個不詳數。
一個現實問題是,按照現用的趨勢,若果這些孩子花更多時間以及精力在虛擬的社交網路上面,必將會減少現實日子中結交好友的時間以及精力。對於此,鄧巴教授依據初期鑽研得出的結論是:若果愈來愈多「虛擬世界朋友」取代「面對於面朋友」,那末,「150定律」就將愈來愈縮水——也就是說,咱們的子孫,未來擁有的朋友人數可能要遠低於150人。
內含我在內,相信不少朋友的微信好友人數早已突破了「150定律」。按照現有鑽研成果,咱們微信裡加入的大量好友,並不是「好友」,也許連「點頭之交」都算不上。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咱們應該如何妥善處理這種「友情」?
前天,我在自己微信群「堅持一件小事」裡發起一個請求發問:請大家幫忙,說一兩件在日常微信微博的交流中,不能忍耐的一件事或一種現象。下列是部份回答:
@Sunny:不喜歡收到群發的清理好友的微信,很不喜歡。
@張麵條:不喜歡「你倆的對於話框裡,除了了讓你點贊就是清理好友的」。
@章小貝:點贊狂魔型——每發一條微信,都來送個贊。不是厭惡這種行為,而是讚得太隨便。我也不喜歡語音微信,在戶外徹底聽不清。
@揚小眉:我尤其不喜歡別人發語音資訊給我,不少時候不利便聽,一不小心就外放了。
@被親的惡魔:不喜歡給×××投票。
@leo:不喜歡開實時對於講。
@土匪君:不喜歡賣東西、投票的,基本上所有做過的人我都屏蔽掉。
@沒事幹:不喜歡發廣告、「是×××必轉」、一點小事糾纏不休沒完沒了的。
……
現在社交網路好友來的太多太快,在微信以及微博上,咱們到底需要怎麼樣的社交禮儀?想了下,籠統列舉如下:
1.初次加入尚不熟識的好友時,請主動、友好地打招呼,簡要自報家門以及介紹加入好友目的,最佳能報上舉薦人或共同好友(若果沒有,就要先花時間細心研讀對於方資訊以及過往文章)。每一個人的時間都可貴、耐心都有限,出於為對於方勤儉時間等著想,一條資訊能說清楚的毫不要發兩條,盡可能不用語音。對於主動加入你為宜友的人,應該做一點點背景審查,若果你覺得不靠譜或不對於勁,需及時作出應答,要末移除要末屏蔽。
2.若果不曉得怎麼稱呼對於方,叫「老師」是對比保險以及安妥的(儘管今日頭條進階副總裁林楚方老師在微信圈裡說不喜歡自己被叫老師……),說「認識您很高興」、「感謝」這種客氣話是有必要的。換句話說,現實中人際交往的法則,在社交網路上幾乎同樣合用。
3.請分組設定自己的微信微博好友,依據內容選取不同朋友圈分組發佈。譬如,自己公司發佈的那些連你自己都不相信、覺得不好的廣告行銷資訊,發給老闆以及同事所在的朋友圈分組看看就好,不然你的審美能力等都會見臨危機——偶爾發一次大家都能理解以及原諒,天天這麼發那就只好無視你、屏蔽你甚至拉黑你了。
4.儘可能發佈有價值的資訊。曬娃曬美食曬遊覽曬公司廣告都沒錯,幾乎全是這些就不好。海爾集團新媒體總監李強強老師近日接受採訪時說:「簡歷是可以包裝的很漂亮的,我覺得看朋友圈吧,這是最真正的。若果有一個標準的話,就是否90後我就不招嘛。(追問:你一直在強調朋友圈,那什麼樣的朋友圈你堅決不招?)屏蔽的朋友圈就堅決不招嘛。首先看他轉什麼定閱號的文章,體現了一個鑒賞能力。然後看他是否一個話嘮,做新媒體仍然是需要有一個充沛的表達欲。」
5.價值觀層面,你不想父母、子女、老闆以及同事看到的資訊,最佳不發。
6.衝動是魔鬼,尤其憤怒、懊喪等極端情緒下,請少言慎言。
7.勿用「友情」去「請求」別人點贊、評論以及轉信。
8.個人帳號以及工作帳號最佳分開。勿向「點頭之交」強行推銷,否則你很快會失去信用以及「友情」。
9.道不同不相為謀,每一個人都有選取朋友的自由。若果有人不願意成為你的微博微信好友,沒關系,尊敬TA的抉擇。
10.若果你嫌以上9條太多了,那就記住一個詞語:友善待人。
關於這個話題,您或許還有不少話想說,歡迎在文末留言評論跟大家分享。感謝:-)
本文參考資料:《紐約客》《福布斯》等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he End----
專業主義
公號zhuanyezhuyi1982
專業 21世紀你獨一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