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陳根

阿里+蘇寧:咱們這個時代到底怎麼了?

8月10日下晝,阿里巴巴集團宣佈投資約283億元¥人民幣參預蘇寧雲商的非公開發行,占發行總股本的19.99%,成為蘇寧雲商的第二大股東;於此同時,蘇寧雲商將以140億人民幣認購不超過2780萬股的阿里巴巴新發行股分,交易完成後,蘇寧預計持有阿里巴巴1.09%股分。「蘇寧與阿里的合作勢必成為網際網路+零售的劃時代事件,咱們也勢必成為中國商業歷史的書寫者」。蘇寧董事長張近東的願景很夸姣,但更值得咱們深思的是:這段姻緣結合對中國接下來的商業發展,到底是福仍然禍?

阿里+蘇寧=兩個世界的困境

依據馬董(雲)以及張董(近東)各自在媒體前面的表述,雙方經由兩次會見就達成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無縫對接與合作,歷時下的時興話講,那就是「有錢、率性」。而對于這次合作,咱們可以理解為情投意合、互惠雙贏;也可以理解為互相慰藉、共同取暖。無論怎麼理解,閱歷了多年發展之後的阿里以及蘇寧,面對資本市場的優勢顯得愈來愈依稀。

阿里的困境:

從線上走到線下,一直是阿里苦苦追尋的那個夢。就如馬雲所說:「阿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對線下企業的關注,因為咱們相信一點,未來20、30年,像阿里巴巴這樣的網際網路公司假設不進入到線下,不以及線下交融,是不會有未來的。」在2012年,淘寶在北京打造愛蜂潮項目,就有了O2O的思考方向,儘管當時叫F2C。但礙於兩方面緣故一直未能勝利:一是當時的阿里尚沒清晰的思路,也不願意投入太多進行嘗試;二是商家從內心來講是抵制的,沒有人願意投錢到愛蜂潮裡做展示店,由此也就讓這個項目成為了 「雞肋」。

而依據艾瑞諮詢發佈的2014年中國B2C購物網站交易規模市場份額資料,阿里旗下天貓憑藉61.4%的絕對優勢佔領整個市場第一名,京東以18.6%位居其後。也就是說阿里憑藉佔有率在現用的中國的電子商務交易領功能變數處於「壟斷」地位,而阿里要想繼續維持這種優勢,無非四條途徑:一是繼續不斷拉近佔有率;二是拓寬線上線下的銷售佔比;三是吸納線下線上大交融;四是將平台向國際推送。

繼續拉近佔有率。阿里繼續將平台做大,然後形成100%的壟斷,相似於谷歌佔領著除中國與朝鮮以外的大資料搜尋市場同樣。然而,這對于缺乏核心、獨特技術優勢,僅靠商業整合模式前行的阿里來講,將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拓寬線上線下銷售佔比。據統計,2014年國內消費市場實現全年消費品零售總額26.2萬億元¥,其中電子商務交易額(內含B2B以及網路零售)達到13萬億元¥。這象徵著電子商務業務已佔領消費品零售業的半壁河山;而且還有繼續拓寬的空間,但難度係數將會增大。尤為當電子商務送貨上門的便捷服務讓咱們愈來愈懶的時候,不少人已經意識到「生命還得運動」,線下的逛街購物一來鍛煉身體;二來感受買賣的樂趣。

將平台向國際推送。作為一家進入世界500強的企業,將業務向國際推送,並賺全世界的錢,這是一種標準的企業行為。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阿里整個平台都還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平台國際化進展遲緩,導致這條路顯然並不理想。

吸納線下線上大交融。剩下似乎只有這條路看起來還不錯,讓現用的相對於孤立的線上線下交融起來,同時在交融的過程中讓自己也交融進去。而交融最佳的辦法就是找標桿進行強強聯合,不僅可以給其他的「小弟」造有意理恐慌,還能製造出新的風口。

蘇寧的困境:

蘇寧易購,是蘇寧於2005年群組建的B2C部門,致力於電子商務的嘗試。從2005年到2015年的這10個年頭中,蘇寧在蘇寧易購項目上交了多少學費也許只有張總自己曉得,可能說出來都是淚。

而目前咱們所能看到的局面是,儘管燒了這麼多年的錢,蘇寧易購在B2C的電子商務交易市場上也躋身於前三,但這第三的排位卻只佔了3.2%的市場份額;與大哥、二哥之間的差距,堪稱望塵莫及。眼看靠自己的繼續掙扎已然但願渺茫,倒不如抱個大腿倒點流量。


莫非這就是戀情嗎?

阿里+蘇寧,在發佈會上就雙方的合做秀了「恩愛」。但這「戀情」真的像說的那麼夸姣嗎?基於各自利益最大化的訴求,阿里以及蘇寧到底圖的又是對方的什麼呢?

阿里入股蘇寧圖什麼?

1、網際網路金融。儘管阿里旗下的螞蟻金服發展迅猛,旗下的業務內含支付寶、支付寶錢包、餘額寶、招財寶、螞蟻小貸以及網商銀行等,但與蘇寧的金融業務相比,二者之間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懸殊化。蘇寧於2013年初成立金融事業部,目前已涵蓋網際網路支付、供應鏈融資、保險代理、個人/對公理財、消費信貸等業務。從各自的業務版塊上來看,二者之間一旦聯手,幾乎涵蓋了現用的國家各個層面容許從事的所有金融業務,而這其中所釋放出來的市場將會是目前阿里市值的幾百倍。

2、物流。2013年5月28日,阿里巴巴集團、銀泰集團聯合復星集團、富春集團、順豐集團、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以及關聯金融機構共同宣佈,「中國智慧物流骨幹網」(簡稱CSN)項目正式啟動,合作各方共同群組建的「菜鳥網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菜鳥」小名字大志向,其目的是通過5至8年的努力打造一個開放的社會化物流大平台,實現在全國任意一個地區均可以24小時送達的目的。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菜鳥並無預想中的發展順利,也沒有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相反倒是京東在這方面獲得了實質性的進展。

物流不僅是關系電商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更是商業的價值潛力所在。2014年中國的GDP是63.65萬億,而這個數值是由千百個產業所群組成,這其中最大的版塊不是房地產,也不是醫療,而是物流。按照中科院的預測,2015年社會物流總費用將達到10.4萬億。這是一個什麼概念?按照阿里巴巴公佈的財報來看,其2014年平台上完成的商品成交總額為1.68萬億元¥人民幣,那就至關於6個多阿里巴巴的年交易額總以及。

3、O2O。依據雙方合作的對外訊息顯示,簽署戰略協定後的阿里巴巴以及蘇寧雲商,將整合雙方資源,應用大資料、物聯網、搬移運用、金融支付等手腕打造O2O搬移運用產品以及O2O營運模式;雙方將嘗試打通線上線下渠道,蘇寧雲商全國的1600多家線下門店、3000多家售後服務網點、5000個加盟服務商以及下沉到四五線城市的服務站將與阿里巴巴的線上體系對接。這對于阿里巴巴來講,是繼續在國內做大市場份額的優選出路,即與線下商業進行充沛交融。而且,在商品配送O2O環節,菜鳥物流也將以及蘇寧自有配送體系配合,提供上門安裝、維修、退換貨等售後服務。

蘇寧入股阿里圖什麼?

1、流量。蘇寧選取阿里的第一因素圖的就是阿里的線上流量。對于阿里來講,在國內佔領著幾乎處於壟斷地位的電子商務交易份額,其中最核心的支撐就是流量。在這樣的情況下,阿里要想進一步吸引流量,就得向傳統的線下商業倒流量。而對于蘇寧來講,缺的就是線上流量。所以蘇寧+阿里,剛好可以把各自所想要的流量問題給解決了,誰也沒坑誰,誰也沒廉價了誰。

2、網際網路金融。儘管蘇寧在金融領功能變數與阿里有著懸殊化的配置,但相比於螞蟻金服來講,想像力仍然小了不少。而且,蘇寧金融一旦與阿里螞蟻金服聯手,其所釋放出來的堪比上百個阿里巴巴市值的能量,顯然用「巨大」來形容都還顯得單薄了。而且我預測,蘇寧以及螞蟻金服將很快開展合作。蘇寧將藉助於螞蟻金服,以網際網路的模式來對自己進行價值重塑。

3、拉近線下渠道價值。資本市場是一個需要夢想之處,而蘇寧這麼多年的網際網路轉型夢想已經讓大部份人失去了信念,甚至對其龐大的線下重資產門店也不太看好。而按照蘇寧發佈的訊息,截至目前,蘇寧物流擁有452萬平方米倉儲面積,4個航空樞紐、12個自動化分揀中心、660個城市配送中心、10000個快遞點,未來蘇寧物流將成為菜鳥網路的合作伙伴,合作後的物流幾乎籠蓋全國所有2800個區縣,服務阿里巴巴以及蘇寧,未來亦有望向第三方開放。這其中很核心的就是將原先已經在資本市場上失去價值拉近點,或是說是讓不少人看來是「雞肋」的線下重資產,在找到阿里進行背書之後,瞬間秒變為為了未來商業模式,也就是O2O的核心資產。


阿里+蘇寧暗地裡的野心

從阿里的配置來看,近期的投資併購並不在新興產業或是科技領功能變數,而更多的是將其觸角伸向已經存在,並且在各自領功能變數是第一的這些傳統產業、企業,其中內含與海爾的聯合。這次與蘇寧的聯合,儘管從表面上看是電子商務交易平台領功能變數的第一與第三聯合,但從實質上來看卻是一場強強聯合,也就是線上第一與線下第一的聯合。

對于3C家電領功能變數來講,二者的聯合幾乎就是奔著壟斷的野心去的。從這個層面來看,我認為這次的阿里+蘇寧能夠被記載進入歷史的並非它對于中國商業文明的貢獻,而是一種損壞力,一種商業文明的倒退。

現用的被批判至多的毫無疑惑就是那些處於壟斷地位的國有企業,因為咱們「深受」其壟斷的折磨,消費者失去了話語權;由市場壟斷帶來的價格壟斷,更是讓消費者「深受其害」。著眼於市場化,尤為是網際網路這種新興開放的商業形態,咱們乾的事情卻違背了「開放」的核心:一邊批判著國有企業的壟斷,一方面卻尋找任何可以樹立新壟斷的機會;一邊抨擊著傳統渠道的封鎖性,一邊卻尋找一切可以進攻的機會來樹立新的商業封鎖性,還美其名曰打造閉環的生態圈。從目前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發展的路徑來看,所有號稱打造閉環生態圈的,其內心都是封建帝制主義的持續,但願在這個新的商業文明時代裡樹立一種新的壟斷統治。


我看到了一場民族浩劫

現用的市場化的新商業壟斷與國有企業壟斷比起來,可以說損壞性更大。由阿里+蘇寧所引起的新商業行為,在我眼裡,對于咱們這個民族來講將會是一場浩劫。

依據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進階統計師鄧永旭說, 2013年全國共投入R&D經費11846 .6億元¥。而阿里+蘇寧,為了一次商業端的合作投入了423億元¥,達到了整個國家科研投入的1/28。咱們造一艘航母也無非30億美金,也就是180億人民幣周圍,而為了一次商業的「壟斷」卻只需見兩次面就豪砸了兩艘多的航母進去。

這些錢假設投向技術,哪怕是網際網路技術研發,搞出個谷歌之類的新網際網路技術,然後在美國資本市場再用美國人的錢來推翻美國的市場,並開拓全世界市場,這才是一個偉大的企業,才是一個擁有民族脊樑的企業。作為立異標誌的美國,其每年的風險投資額也就200到300億美元¥的規模,而咱們今天的網際網路企業假設將這些錢都砸向於這些風險的科技探索領功能變數,其對于整個中國科技進步的推進將是巨大的。但咱們今天面對的更多的只是在已有商業領功能變數買賣市場交易額,然後美其名曰叫改造,面對這種土豪秀,我有六個疑惑:

1、為何媒體不能報導企業在研發上投入了多少錢,他們為民族科技的立異付出了多少代價?為何咱們老是喜歡在這些「投契倒把」的商業行為,在這些煙火上這麼熱中?

2、中國人為外國人拚命搞跨中國企業賺中國人的錢給外國人花,這是什麼邏輯?莫非有錢就能包養媒體,讓輿論失去民族底線?

3、一個國家,一個企業假設沒有技術立異,沒有研發巨額投入,只靠出賣資源來取得生存,請問這個國家能強盛嗎?

4、為何不能拿這些錢去真正的說明創業者,支撐前沿技術探索者,為何不能向谷歌同樣拿這些錢去支撐那些在前沿科技領功能變數探索的高風險項目?

5、就算中國的網際網路網企業土豪擁抱勝利了,各自都樹立了心目中的新商業壟斷,假設沒有可靠的,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在這些平台上泛起,對于使用者來講真的好嗎?

6、假設有一天世界再也不像今天這樣融洽,那麼請問憑藉著現用的咱們在網際網路+上雕花的行為,能有明天嗎?

全世界的網際網路企業與科技企業,或是是那些500強的巨頭企業(中國的那些國有企業除外),哪家像中國的網際網路企業同樣80%以上的業務在國內,這莫非就叫國際化?我寫這篇文章並非為了黑誰,或是為誰站台,只是做為民族的一員,沉著地看待這種現象。就以一家國人真正可以驕傲的企業華為來講,如今已有65%的營收來自於海外市場,而美國因為耽心自身的國家安全而對其設定了壁壘,這才是驕傲,這才是一個民族的未來。相反,假設本國的商品缺乏國際競爭力,其終局就是咱們有消費能力的國民一邊在阿里巴巴的平台上買著外資品牌的商品,為外企創造效益;一邊為阿里巴巴的平台創造財富以供美國投資者分紅。最後剩下能夠回報給那些不具備高消費能力國民的,就是低質、廉價的商品,這莫非不是一場民族的浩劫嗎?


我信服的兩家美國公司

一家叫蘋果,今天的中國企業假設能夠像蘋果公司同樣,一邊把成本的衣服脫掉站在全世界的舞台上給大家看,一邊又有足夠的底氣奉告全世界的消費者,我就是最牛逼的技術,就要賺你這麼多錢。這種依靠自身強大技術實力取得高溢價,並不斷持續投入研發創造出更優良技術的公司的一家值得尊敬的公司,這是一個民族的驕傲。一家叫谷歌,假設咱們今天的哪一個企業也能像新谷歌給咱們展示出來的項目架構同樣,無底洞的投資於不詳未來的技術,這種立異、前瞻、擔負的精神才是民族的但願。

回觀國內,咱們的阿里,有這個勇氣嗎?越察看,越讓人絕望。咱們今天不少進入網際網路領功能變數,或是是鼓吹著所謂「網際網路思惟」的創業者或者項目,基本都只停留在貿易端,然後藉助於資本的力量來發起惡性「攪局」。那些所謂的生態圈,更像是一種封建帝制,想盡辦法以自身的資本優勢阻擋網際網路向物聯網蛻變,讓網際網路在中國未曾年青就已老去。

網際網路企業,一邊不斷地給實體企業灌「迷魂湯」;一邊不斷地收編實體企業。假設是為了藉助於網際網路這一訊息時代的技術來晉陞、改造實體企業,讓他們變得更擁有國際競爭力,這倒是一個民族的但願。但至今尚未聽到哪家網際網路公司收編實體企業是為了在其研發上追加投入多少錢,是為了給其注入資金研發更擁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咱們所能看到的都只是在商業方面的「虛假繁榮」,買銷售額,買市場佔有率,沒聽到在研發上,在人材引進上投了多少錢。沒有技術驅動,依賴商業驅動的中國式網際網路又能壟斷到何時?

而今天的網際網路企業,之所以還有在一些商業模式上取得勝利的,核心癥結是透支了前30年改革開放沉澱下來的這點綿薄技術與製造家底,假設沒有前30年的這種沉澱,今天不管是雷軍,仍然馬雲,假設讓你到朝鮮去,隨意鼓吹什麼思惟、什麼理論,那都只是浮雲。


不確定時代中的迷失

阿里以及蘇寧土豪相擁,終局是心有靈犀一點通,仍然貌合神離,還很難說。而我之所以會認為土豪的擁抱泛起了迷失,跟最近張董(近東)的發言不無關系。張董表示,「咱們今天創始的合作模式在全世界規模來說也是領先的,一旦咱們在中國勝利實踐,也將可以進行全世界複製,從而把網際網路+的模式帶向全世界、助推中國品牌暢銷全世界。」且不論這個模式是否領先,就拿全世界複製這個事情來講,似乎過於樂觀了點,因為不少商業生態是只適合在咱們這樣神奇的國度才能生存的,世界其他國家可能並不具備複製的土壤。

從美國的發展來看,Facebook已經進入基於社交樹立零售交易模式,並且正在全世界蔓延,這奉告咱們,零售業的交易形態與載體正在發生著變化。未來的商業形態將不是線上,也不是線下,甚至也不是所謂的O2O,而是基於訊息載體。可以說,未來的渠道形態,必定是繚繞訊息流開展的,只要有訊息載體就會成為一種商業的渠道載體,一切的商業渠道都將跟著訊息流而化於無形之中。

同時,在這場土豪的擁抱中,看似夸姣暗地裡可能危機四伏。首先,如何平衡蘇寧入駐之後,與其他已經在阿里平台上開設旗艦店的商家之間的利益關系。其次,假設天貓不能給蘇寧在流量方面的歪斜以及支撐,那麼對于蘇寧來講就失去了意義;反之,那麼對于天貓以前所樹立的商業體系就會是一種「損壞」。而這種「損壞」極可能會逼著這些商家出走天貓平台,轉向京東或者其他的交易平台。


我的呼籲

1、但願有關部門儘快樹立網際網路企業的壟斷法案,並且能夠有效執行。咱們今天有一種不標準的現象泛起,就是過去在網際網路以外被認為不合規矩不合法的一些事物,只要沾上網際網路的邊,不能說合法,但至少沒有被認定為非法。咱們可以理解為對網際網路立異的一種內含,但也可以理解為監管部門的不作為,不能有效引誘產業的合理化發展。尤為是對于網際網路企業現用的這種新帝國壟斷思惟的強強聯手,應該儘快出台關聯的管理法案,以切實有效的引誘資金向科技立異領功能變數挺進,同時給予立異者一個可以生存的土壤空間。

2、加強知識產權維護力度,對于大部份的創業者而言,也許你很辛勤地找到一個點子,費了很大的資金、血汗研發了一項技術或是模式,並且取得了市場的認同,或是說引起了必定的市場反響。這些巨頭就會藉助於其資本的優勢,直接對這些項目、領功能變數發起「洗劫」,或是是直接砸錢抄襲,然後以資源、價格優勢殲滅立異者。這種知識產權維護的缺位,讓立異缺乏了內在動力。

3、引誘媒體多報道企業的研發投入,不管是勝利或者是失敗,都應該讓更多的消費者曉得實體企業在科技立異方面的努力,取得更多消費者的支撐,這樣的民族才是有但願的民族。

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人民幣

本文來源於微信公家平台:述說根本(微信號:caijinggenben)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wechat101 的頭像
wechat101

兩岸微商網路創業平台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