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想做,就必定能實現。對于現用的的眾多家電廠商來講,面對於已入寒冬的市場以及大局,想太多沒用,不想也不行,那末就得「邊想邊干」,發現新路就得敢於去試、去探。因為當大家都無路可走時,誰能找到新路誰就能獲得最後勝利。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張彥斌||撰稿
無可否認,在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背景下,家電業不可能獨善其身,走出繼續高增長的獨立行情。逆勢而為,或是用現代詞語說逆襲,絕非簡單。因為,逆襲也好,逆勢也罷,都是與潮流抗衡,勞民傷財也許就是最終結果。
就如昨天家電圈發文所說,「家電業須直面現實,回歸商業常識」。其中,筆者以為回歸行業本色以及常識,有幾點誤區需要從新審視,釐清概念也許是當務之急:
思惟一:調整心態是必需的。
面對於現實,大家都在說調整心態。但在動作起來時,不少人,尤其是家電廠商的高層們,並非那末回事。站在不同的角度,代表不同的利益,就會有不同的心態以及看法。
從老闆層面來講,我投入那末多的資源,既建廠房,又上產線,還要招工。砸下去那末多的資源,那可是真金白銀啊。你們昨天還說中國市場有多大,今天就說增速要下滑。那怎麼可能?老闆們的心態就是這樣,資源投入了,必需要有產出,我才無論你市場到底怎麼樣。
從職業經理人來講,被老闆以高薪禮聘。拿了人家的錢就得給人家創造效益,要不怎麼對於得起老闆們的給的那份薪水。這仍然是小事,主要的是壞了職業經理人的名聲那才是大事。否則,下一家誰還敢於掏銀子再禮聘你呢?
由此從老闆以及高層,調整心態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這樣的現實,老闆們不可能不曉得,危機未必沒有感受到。但在資本面前,老闆們、職業經理人也很難拗得過去,想讓他們在這個時候「拋卻利潤追求活命」並不易。
所謂的家電廠商經營者們調整心態,其實最主要的是調整企業老闆們的心態,調整職業經理人們的心態。讓他們曉得趁勢而為才是善舉,才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良策。
思惟二:不要怪罪於產能多餘。
在這裡筆者並非說,家電業的產能多餘是好事情,偏偏筆者是對於產能多餘口誅筆伐的人。但毫不能因為產能多餘的問題,掩飾了企業、市場的其他問題,把產能過多看成是市場需求不旺盛的緣故,這樣其實是本末倒置了。
現在的市場需求不旺盛,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經濟下滑帶來的消費能力萎縮,這是根本,短期內都無法解決;另一方面,則是家電產品在中國市場上基本上已完成早期的普及,正面臨著消費進級換代。
這兩個方面等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才致使了需求再也不高增長,或是泛起下滑。而產能是廠家的出產能力,並不能抉擇需求的多與寡。
產能過程的成因在於企業過於追求規模效應,致使現在企業難以形成工匠精神。而產能多餘的危害在於對於價格的影響。大家都曉得,產能多餘的結果就是供過於求,產品多了賣不出去,就只好打價格戰的主意,力圖通過價格戰搶佔其他品牌的份額。這才是產能多餘真正的壞處。
若果咱們連因果關系都沒搞清,談何拿出應答之策?所以搞清產能多餘與市場危機的關系後,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講,要解決這一問題就簡單多了。那就是要緊緊將精力以及重點放到產品以及使用者上,要繚繞使用者推出好產品,同時繚繞好產品尋找懸殊化的使用者群體。
思惟三:立異變革才是真出路。
立異,其實是一個老得不能再老的話題,但在這裡還要舊話重提。就因為,過去10年也好,最近兩年也罷,家電企業以及商家們對于立異是「說的多,做的少」。然後要在解決現用的家電業的問題中,只有不斷立異才有可能啟動需求,把現用的低迷的市場振奮起來。
說到立異,不得不提網際網路企業的立異意識,這與傳統家電企業形成光鮮的對照。傳統家電企業在需求不旺盛,就局限在家電圈子裡面想問題、打出路。而網際網路企業,卻是跳出家電圈,在生態鏈上做文章。把其他領功能變數賺到的錢,反哺回家電業,值得傳統家電業深思。
對于家電廠商來講,儘管在商業模式上,永遠不可能實現網際網路企業的那種「羊毛出在豬身上」。然而在市場行銷以及全世界資源整合等環節上,家電廠商們卻可以嘗試以及探索「羊毛出在豬身上」,要擅長將平台開放,藉助外部資源以及跨界資源探索家電企業產品技術立異以及市場行銷立異的道路。
從這個意義上看,家電企業要應用自己在產品研發上的優勢,開發引領未來的產品。那些只活在當下的企業,只是勝在一時,而以立異產品引來未來者,失掉的也許僅僅是現在,而獲取的則是未來。
更主要的是,立異也毫不局限於產品,內含盈利模式、渠道變革、產業鏈等等,均可以從中找到立異點。通過立異取得的是短期利益,
思惟四:所有家電廠商要敢於試錯。
不管是家電企業仍然是企業家們,都會受到體制、文化、學識、環境等諸多方面的限制,不可能每次在市場變革中當即會有清醒的認識以及決策。其實,以往的勝利都是在試錯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所以,面對於現用的這個多變的市場環境,家電廠商們又為什麼不敢去試錯呢?
過去家電行業的小廠長、小老闆,大部份經由多年的發展,已今非昔比。小廠長成為了企業家,小老闆變為大富豪。所以,現用的面對於不少優良的家電廠商企業家們,以往的那種試錯精神多數難以維持。
因為,經由十多年的發展壯大,一部份優良的家電廠商企業家們,說話就是真諦,做法就是經典。下屬們只有吹捧的份,諫言直說是一種風險。於是,老闆們都從人變為了神。神莫非還會犯錯嗎?
必需要看來,對于海爾、美的、TCL、格力這樣的勝利家電企業,以及蘇寧、國美等優良的家電渠道大商,能在市場縱橫捭闔,關於試錯就是勝利的經驗之一。海爾在最近的「人單合一」10週年研討會上,張瑞敏就倡導企業的試錯。
董明珠,儘管不少人不喜歡她個人的一些誇張言論,但她能在市場泛起問題時,明確顯示再也不追求原定目的。這其實也是一種是試錯的勇氣。張近東,近年來在推進蘇寧的商業零售渠道轉型過程中,也是邊試邊轉型,直到現在也不能說徹底勝利,然而其魄力卻值得所有人尊敬。
這樣大規模的企業,現在都在敢於說試錯。而其他的中小家電企業以及經銷商們就沒有理由不敢以及不願試錯吧。當一個企業敢於試錯時,說明的他的機制是理性的,也是可以從低迷走向繼續繁榮的!
直觀現實回歸常識,對于所有家電人來講,癥結就是新思惟需要緊緊跟上。所謂的新思惟就是面對於現實,順應潮流。中國家電產業沒有大家想像的那末糟糕糕,傳統的大家電進入平穩發展期,然而不時還有新的商機以及方向湧現出來。
更為主要的是,家電已被納入到智慧家居總體概念的一個組成部份,這樣的行業前景還有什麼值得耽憂呢?需要耽憂的那只是你那一成不變的思惟!
====
家電圈(cheaa007):中國家電業籠蓋面最廣、內容最專業、觀點最光鮮的價值分享平台。歡迎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