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體驗乏善可陳 百度O2O會否像電商同樣黃掉

正如同阿里在社交領功能變數屢敗屢戰同樣,百度在電商這個領功能變數,也同樣這樣。

2008年,淘寶封殺了百度,淘寶的商品很難在百度裡搜尋獲取——這當然是阿里為自己的廣告收入樹立圍牆,但百度不是很以為意。在百度看來,作為中國流量排名第一的網站,若果不能取得網店的廣告收入,為何不自己做一個商城呢?反正淘寶的核心邏輯是「流量配置」,流量,我百度還會缺嗎?

百度隨即推出了「有啊」,但在三年後,關閉了這個類淘寶平台。2011年4月,有啊捲土重來,成為了一個本地日子服務平台。一年後,被整合進愛樂活,但後者2013年轉型成一個導購網站,2014年又轉回來做時尚類B2C商城,今天已沒有什麼太大的行業影響力了。

百度的另一條線的電商努力是:與日本樂天的合作。2010年開始招商運作,然而2012年樂天就宣佈關閉了合作項目樂酷天。

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百度還嘗試了「微購」以及「百度Mall」。微購站倒仍然是在運作,百度Mall在聲稱2015年6月正式上線後,直至今日,仍然只是鼓吹圖片。

百度始終做不好電商項目,BAT三強中的另一家——騰訊——也沒有到手,最終把自己的電商業務整個賣給了京東,並置換了京東的股權,去以及阿里抗衡。但百度比騰訊還要糟糕糕,它的電商業務,連交付給第三方都沒有太大的亮點。

百度的確是流量之王,依託強大的流量配置,搜尋引擎癥結字賣得不亦樂乎,可為何在電商這個行之中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折戟呢?

不少人認為,百度沒有「電商基因」。這句話不能說不對於,但老是太泛。基因論是摸不著看不見的論調。跟著網際網路金融的角逐,我慢慢意識到,是因為百度在電商行當上的失敗,其實是支付這一領功能變數的失敗。

與京東不同,百度真正想做的電商仍然是類淘寶性質的「虛擬地產商」,這是因為它一貫做導流業務所抉擇的。但虛擬地產商的弄法,其實有不少業務環節是割裂的。譬如說,商品是商家組織的,不是平台組織的。客服是商家完成的,不是平台完成的。物流是商家找來的,不是平台籌措的。若果說連零售最根本的支付都做得不好的話,整個平台,使用者體驗是四分五裂的。

阿里系做支付寶的主要緣故是為了解決當時的買賣互信問題,很相似國際貿易中常用的信用證體系——國際貿易以及電商同樣,都是遠端交易。但支付寶同時也讓平台得以節制零售上一個主要環節的體驗。電子商務說到最後,仍然是現金流與物流。既然平台很難去節制物流,那末,現金流再不能節制,光靠資訊流(仍然是個配置),很難做好一個虛擬地產商。

BAT角逐網際網路金融,百度也拿出了它的武器「百發錢包」,但不得不說一句,乏善可陳。騰訊一開始也缺乏進攻的武器,但依託微信社交場景,紅包成為了現象級產品,至少在綁定銀行卡這個問題上,騰訊已無後顧之憂。

但百度的網際網路金融之路仍然很迷茫。在百度平台上,使用者既沒有購買東西的必要,也沒有社交隨喜的欲求,那末,只剩下一件事了:O2O。百度全力突擊O2O,與它的網際網路金融佈局互為因果。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必需正視自己的金融業務一脈,否則,百度的O2O方略,仍然有可能步它電商的後塵。畢竟,在O2O領功能變數,支付被普遍認為是構建閉環中的主要一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