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小米、樂視們這兩年來在中國彩電市場上,以「挑釁者」姿態泛起,並不時發出「推翻」的口號。然而對于中國彩電產業的進級迭代以及發展變革,真正的推進者卻另有其人。尤其是在現用的大勢已來的OLED熱潮中,真正的推進者只有以創維為首的彩電巨頭們。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宋越||撰稿
近些年來,國內彩電市場的熱點不外乎兩個:一個是樂視、小米等網際網路跨界電視領功能變數,如同魚池裡的鯰魚效應,攪得彩電行業動盪不已;另一個則是彩電硬體企業的技術產品路線之爭,到底是OLED仍然是ULED、GLED、SLED們來主導未來市場發展的趨勢。
若果說,小米、樂視的跨界是行業外部衝擊的話,OLED仍然是GLED、ULED們之爭則是業內的方向選取。無非也有人說,傳統彩電企業暮氣沉沉,打破行業方向選取的是否還得靠外部力量來解決。也就是說,下一代彩電顯示技術發展方向的選取,樂視、小米或能引領方向。
看似這樣的觀點似乎也有一點道理。但細心思量揣摩,情況似乎並非這樣。不少事情的原委,並不是咱們的一廂甘願,必然是「天時、地利、人以及」等多重因素的結果。
回到剛才所說的彩電行業技術方向選取,不難發現樂視、小米等網際網路企業儘管活躍,不斷有動作吸引行業眼球、引起媒體輿論關注,但可能是產品的價格,產品的性價比,後續的內容服務,幾乎都是在成熟技術上「打轉轉」,幾乎沒有在彩電顯示技術立異方面的引領。
與業內諸多彩電技術專家交流後發現,大家都感覺到今年下半年掀起的這一輪OLED熱潮,不像往年是在做無謂的市場炒作,而確鑿是有OLED快速落地以及市場引爆的跡象。而作為網際網路跨界彩電業的,不管是樂視、小米仍然是愛奇藝,他們不是行業的中堅企業,很難由他們來主導未來行業技術的走勢以及發展方向。
從具體緣故來看:首先,網際網路企業跨界彩電業目的是搶奪內容入口以及使用者,而不是為了推進顯示技術立異而來。樂視、小米進入彩電業,目的性很明確,就是要搶佔網際網路內容的出口,並非要在技術上革彩電業的命。當然,他們也根本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底蘊以及累積。在這一目的下,應用成熟技術是他們最容易做到的,沒有必要在未來技術上出力不討好,甚至「投入週期過長」,不並不相符網際網路企業「速戰速決」作風。
其次,網際網路企業的優勢在於行銷炒作,並非技術立異以及品質製造。樂視、小米們進入彩電業,依靠網際網路思惟,在彩電業樹立起自己的生態鏈,在行銷上走出了一條有別於傳統企業的道路。然而,網際網路企業的產品卻是依賴傳統彩電企業代工完成的,自己並無產品製造的能力,更沒有顯示技術的立異隊伍以及能力。
再次,網際網路企業畢竟在彩電業體量小,影響力有限。樂視、小米們進入彩電業後,攪動了彩電業的一池春水。然而從銷量上看,樂視、小米加起來的年銷量,也不會超過300萬¥台,與彩電業國內年銷量4000萬¥台相比,也就十分之一不到。要主導影響行業技術的走勢顯然是不可能的。更為主要的是,他們也沒有這方面的技術貯備以及累積。
此餐,新匯入產品的高價格、高技術門坎也嚴重製約網際網路企業的步伐。OLED作為趨勢性的產品,已被業內廣泛認可,然而制約OLED普及的最大障礙就是價格。而網際網路企業是依靠超低價格博得優勢,若果率先轉向OLED,必然會在價格上遇到障礙。網際網路企業,毫不會在高於行業平均價格水平線上率先推廣一種技術產品。
由此可以看出,依靠樂視、小米等網際網路企業主導OLED顯然是不靠譜的。普及OLED技術產品是一項長期的行業技術轉型,不僅需要信念與耐心,更主要的是需要技術貯備。網際網路企業剛剛進入彩電業,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
拋開國外像LG這樣一直以來推崇OLED技術的企業外,國內彩電企業也只有像創維、TCL、長虹、康佳這樣的主流彩電企業可以擔此重擔。而海信對於OLED格格不入,剩下只有創維、長虹、康佳等企業,才能擔起引誘OLED普及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