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點評以及美團合併的事,看官們被各路資訊轟炸得都累了吧。但有無一種趕腳,就是仍然擼不清暗地裡的真像到底何在?咱們正在積極進取聯絡張濤以及王興,試圖搞明白更多。這十個問題,相信你也很想曉得謎底,那就讓咱們集齊十方神器,呼叫主角英勇出場吧。
1,此前你們堅稱不合併,為何溘然挺不住了?

2,O2O寒冬將至,是投資人在暗地裡給了你們壓力嗎?
3,合併是獨一的選取嗎?
4,這次合併以前,是否美團的壓力更大,點評更擁有話語權?
5,兩家公司都曾經經放言,誰先上市就是誰認輸了,現在怎麼樣看待合體公司的上市問題?
6,兩家公司業務懸殊顯明,用什麼保證雙品牌獨立運營能形成合力?
7,兩家公司合併是否象徵著O2O燒錢補貼大戰的終結?
8,美團點評的聯席CEO軌制會重演第二默默出局的歷史嗎?
9,「新美大」怎麼樣處理以及BAT之間的關系,有可能成為網際網路第四極嗎?
10,O2O平台之爭接下來主要拼什麼?
一個長假,兩家公司就從相殺到相愛。昨天中午,張濤以及王興分別發佈內定信件,宣佈群眾點評以及美團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這已是今年以來的第三個合併案例,歡迎來到網際網路合併同類項時代。
合併後,美團CEO王興以及點評CEO張濤將同時擔任聯席董事長以及聯席CEO。新公司的幾個癥結詞是:5:5換股、對於等的董事席位以及雙品牌獨立運營。除了股權配置以及董事席位外,與滴滴快的、58趕聚攏併之初的運營機制大體相同。
對于合併念頭,王興的解釋是,美團以及點評在過去5年共同做大了中國O2O市場……雙方團隊以及投資人都看到了合作所帶來的新機會。張濤則說,過去這些年兩家公司有競爭也有懸殊化,合作是大勢所趨,是兩個團隊的共同選取。
一個普遍的說法是, O2O行業需要大量燒錢、盈利未期以及融資環境不利,是致使兩家公司合併的最主要念頭。
其中,融資美團的壓力更大。它的模式簡單粗暴,進入一個領功能變數投資巨額補貼,用低價牟取市場以及使用者,毛利低至2-5%。此前與點評的近身肉搏又致使美團不斷降低商戶的扣點取得獨家合作。
因而,美團的T型戰略仍然需要其在每一個領功能變數投入大量補貼。知乎上一組分析資料顯示,美團的幾塊業務——到店事業群、美團外賣、貓眼電影、酒店業務每月的虧損狀況分別為3億元¥、1.5億元¥、1億元¥以及0.5億元¥。按照這組資料估算,美團每月虧損大約為6億元¥。
所以合併動靜爆出後,就有投資人說,美團的交易渴求度要強於點評,因為從賬面上看,美團的估值比點評要高,但雙方仍接受了5:5的專案。
點評也在補貼商家,然而力度以及訴求相比美團要從容一些,而且主要集中在它的優勢領功能變數餐飲。半個多月前,張濤的態度是,餐飲這場仗他們必定要打贏,而且聚焦在這場仗。而電影他們幾乎沒有砸錢,因為他認為體量越大虧損越大,而且是一個導流型產品。一旦價格戰四起,使用者確定是奔向最廉價的產品。
兩家合併之後,經緯創投創始管理合夥人張穎在朋友圈說,「行業整合,抱團過冬,使用者補貼的理性趨勢,這都是大好事。恭喜點評,恭喜美團。」
在內定信件裡,張濤說,新公司成立將使得「中國的O2O市場格局因而而扭轉。」業內普遍解讀,其中最大扭轉可能是,終結補貼燒錢大戰。所以餓了麼接下來的動向,也成為關注的焦點。
然而外界對於兩家公司未來的業務運營重點理解有偏差。一名點評內定人士說,點評不會拋卻高頻業務,譬如餐飲。這是它的起家之本,「在全世界開創了本地日子獨立第三方點評模式、創造了線上優惠券、會員卡,餐廳預訂,閃惠等一系列全新產品以及服務。」這是張濤對於點評的一句話描寫。
張濤強調,合併後「點評以及美團兩個品牌以及閃惠為主體的高頻到店業務,並將施展各自的優勢,加強戰略協同,實現1+1>2的雙贏效應。」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上述點評內定人士透露,兩家對於合併的預期是微信以及QQ那樣的良性競爭格局。所以維持了雙品牌獨立運營的結構。然而王興提醒了交融的難度,「這個轉變很激烈,大家或多或少會有些不適應。這請求大家必需拋卻成見、拋卻對於立,學會賞識彼此互相激勵,這需要胸襟,更需要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