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 從美團以及群眾點評「聯姻案」,看汽車後市場O2O之困

國慶長假最後一天,美團網以及群眾點評網(下列簡稱「點評」)傳出合併動靜,一時間利弊成敗眾說紛紛。昨日中午,兩企業聯合發佈聲明,證實合併一事,並透露合併後將成立新公司。新公司將佔領中國團購領功能變數70%的市場份額,估值達150億美元¥,成中國最大O2O平台。

美團以及群眾點評作為國內日子服務領功能變數兩大O2O巨頭,為何要合併?有觀點認為,這與雙方大規模補貼,對於資金鏈壓力太大有親密關系。那末,合併是否能解決O2O目前存在的困境?以美團點評為鑒,兩家合併對于汽車後市場企業象徵著什麼?後市場O2O的發展前景是什麼?存在哪些問題?

1. 燒錢補貼是個無底洞

對于所有網際網路以及O2O創業者來講,早期切入市場最常用也是最快速奏效的手腕就是打價格戰,通過遠低於傳統商家的價格政策、優惠補貼,先「推翻」一輪市場,搶奪市場份額。無論是以美團、點評為代表的日子服務O2O企業,仍然是以避免費洗車、上門頤養為代表的後市場創業者,都是通過這樣的模式,燒出一條早期跑道,進而取得下一輪融資。

然而,以燒錢為代價搶佔的市場份額來得快去的也快,客戶粘度差,一旦補貼收場,使用者可能就離去。於是,用什麼黏住使用者成為了O2O企業的心頭痛。大同小異的商業模式中,誰最先找到這個痛點就等於博得了線上戰場。

以美團、點評為例,至今,美團以及點評依然在燒錢補貼商家以及使用者。市場永遠不缺有錢人,百度糯米違靠大佬好乘涼,只用了美團一半不到的時間便迅速佔領另一條O2O跑道。有觀點認為,「美團以及群眾點評融進新一輪資金,不代表燒錢大戰的收場,而是新一輪大決戰的開啟」。

勝利的案例是有的,例如滴滴以及快的合併,終結了兩家的燒錢補貼大戰,但其前提在於兩家企業在合併前已扭轉了使用者的出行習氣,因而合併後補貼大戰得以收官。而在汽車後市場O2O領功能變數,至今沒有泛起像滴滴快的這樣的企業,真正找到黏住客戶的痛點。

沒有客戶粘度,O2O的錢就只能繼續燒。

事實證明,後市場投資熱已逐步趨於理性,講故事、說情懷就能拿融資的時代已過去。那末接下來的問題就是,一旦現金流斷裂,後市場O2O們怎麼過冬?明年春天咱們還能再見否?

2、標準化服務難,後市場更是難於上青天

所有網際網路企業的思惟都是「使用者大於一切」,那末如何保證使用者服務以及體驗?對于O2O企業而言,保證服務的是線下那個「O」,也就是說,網際網路平台的使用者體驗是基於其線下合作方的。

O2O企業在創立之初,為了儘快達到融資需求,因而需要大量擴張合作門店以及籠蓋率作為資料支撐。而與之相對於應的是,線下網點鋪的越多越廣越快,其服務就越難保障。

若果說使用者體驗是網際網路O2O的痛點,那末後市場O2O則是「十指連心,連根拔起」的痛!汽車後市場假貨氾濫已是公認的事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更何況還面臨著從業人員、門店裝置、技術水平層次不齊等問題。

作為平台,你也許可以保證上海區功能變數內3000家維修廠使用正品配件(這不易啊),但當你的合作門店擴張到全國100個城市,10000家門店時,你如何保障?

3、平衡商家利益,構建優良生態圈

說完使用者,咱們再來看看O2O創業者的另一個「心頭肉(痛)」——合作門店。作為平台,一方面但願獲得越多越廣泛的線下商家支撐與合作,達到規模效應。另一方面,平台的使用者其實也就是商家的客戶——C端。

說到這個點,筆者真的不得不吐槽,憋了過久了難受啊。曾經聽過很多O2O創業者的情懷路演(招商),幾乎清一色都打著為線下門店引流、導客戶為噱頭,招募合作門店,奉告商戶:我沒有搶你的客戶!我是幫你搶你左側的右側的甚至方圓100裡競爭對於手的客戶!

直到有一天,某商戶捶胸頓足在朋友圈大呼上當:我給某洗車帶來的10個客戶做服務,他給我10塊錢的人工費(給了客戶8折的優惠)。幾天後,某洗車這個優惠收場了,或是我不跟他合作了,這個客戶就走了該到哪兒去仍然是哪兒去。後來我明白了,某洗車的客戶仍然是他的客戶,而我的客戶參加了優惠也成為了他的客戶……所以很悲傷的說,幸好平台沒粘度,要有了粘度,合作商戶能買單?

其實這是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商業模式,O2O企業拿著資本給的錢,折成補貼以及優惠給到C端消費者,原來直接在門店消費的使用者被平台吸引,拿著折扣在平台購買下單,再去門店做服務。這其中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消費者,獲得了價格優惠。而對于門店來講,原本直接就能取得的客戶變為了間接取得,門店從商家變為「服務」角色。當然這不排除了因為以及平台合作帶來的新客戶,然而,就汽車後市場而言,你家車壞了會因為廉價就開到方圓100裡之外的修理廠嗎?

因而,在整個汽車後市場O2O領功能變數,線下門店的滿意度是很低的,並且因而愈來愈多的線下門店終止、回絕與平台合作。AC汽車曾經經做過一項針對於汽車服務門店與O2O平台合作情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從線上平台倒流到門店的客戶,帶來的其他銷售機會數量很少,重複到店比例僅10%-20%,轉化成門店會員比例僅5%,基本是沒有轉化的。

然而,這並非說,筆者否認後市場O2O創業企業的存在價值。偏偏相反,筆者很認同網際網路介入汽車後市場的價值,網際網路企業的集客、傳佈、服務意識都是後市場傳統從業者很缺乏以及值得學習的。此外,O2O企業加速了後市場「去中間化」的過程,為汽修企業的消費透明化做出巨大貢獻,大大減少了汽修企業躺著賺錢、坑蒙拐騙的現象,加速行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造福消費者以及行業健康發展。

然而,曖昧期已過,O2O企業如何面對於當下無所適從的眾多線下門店,熬過過渡期,構建一個合理、優良利益配置的線上線下生態圈,是大家共同面臨的難題。只有解決這個問題,O2O的價值才能真正最大化體現以及施展出來。

4、O2O創業如何打造門坎

此次美團以及點評合併,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點評有的業務,美團有;點評沒有的業務,美團也有。這很好的道出了當下O2O創業的一個核肉痛點:門坎壁壘何在?

尤為對于汽車後市場而言,大多數創業者以高頻、低客單價的洗車業務切入,試圖以此改變到更為低頻、高價值的服務。然而跟著近來一批洗車企業的倒閉以及轉型,市場已充沛證明,洗車很難作為入口,撬動整個汽車後市場。因而,O2O創業者在第一階段後,如何找準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轉型進級就成為了生存癥結。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總之,網際網路O2O之路,尚不明朗。尤為對于重服務、重線下的汽車後市場來講,還有太多問題有待解決。美團以及點評此次「聯姻」,可以說是網際網路O2O發展的一個重大轉折點,為後市場創業者們敲下一記警鐘:創業不易,且行且珍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