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出行領功能變數的明星,一個是外賣O2O中的焦點。最近,關於滴滴將投資迎娶餓了麼的動靜甚囂塵上。

按照風聞中的說法,滴滴將要對於餓了麼進行戰略持股,雙方要「共同打造城內配送系統」。滴滴出即將用旗下車輛說明餓了麼送餐,先期的合作會從北京開始。

儘管目前這一說法還未獲得官方版本的敲定,然而無風不起浪。在我眼裡,即便真的發生了,二者的結合也註定是一場不幸的「婚姻」。

滴滴餓了麼註定婚姻不幸?外賣O2O頹勢下惟有修內功

首先,回到問題的核心,為何餓了麼要選取投入滴滴的懷抱?一般給外界的公關詞令都是強強聯合,但實際上,根本就不存在所謂的強強聯合,都只為了填補自身的短板。

對于併購、入股,若果不是因為缺錢,若果發展仍然如日中天,絕對於不會變賣。所以我更相信業內人士所言,若餓了麼真的賣身滴滴,主要是因為燒錢燒紅了眼,等不到IPO了,趁現在還火的時候還能賣一個好價錢。

通常判斷一家企業是否因為缺錢需要融資的標準有下列幾點。首先,看營收情況,是否收入比預期低而支出高於預期;其次,看是否需要大規模投資,如擴建等;再就是看市場地位以及發展戰略。從前兩點來講,餓了麼是真的「餓了」。持續燒錢補貼、遮天蔽日的市場行銷以及瘋狂的擴張,而盈利卻不盡如人意。從第三點來講,與美團外賣的正面交鋒讓雙方元¥氣大傷,就在頭幾天美團外賣業務也被傳泛起大虧損,美團估值2個月驟降50億美元¥。後面又有百度外賣、到家美食會、口碑外賣等的追趕,餓了麼的行業地位面臨挑戰。

對于目前面臨先後夾擊的餓了麼來講,講故事太可貴了,通過滴滴為自己違書,自然會讓故事看起來更為精彩。尤其是深處外賣O2O的大頹勢背景下,餓了麼太需要增添一些新鮮的元¥素了,搭上滴滴這趟「快車」也是一個不錯的選取。

可惜,這也許只是一個看似美妙的聯合送餐「故事」。

有傳言滴滴若投資餓了麼意想阻擊首先推出送餐業務的老對於手Uber。那末咱們來看看Uber的表現。2014年4月,Uber 宣佈在紐約以及芝加哥推出Uber EATS外賣送餐服務,Uber創始人兼CEO特拉維斯·卡拉尼克也高調提出,Uber要打造一個「城市物流網路」。然而,因為面臨各類送餐服務商的激烈競爭,而且選單太過單一,服務質量難以保證,結果這項工作推進得並不順利,打車巨頭 Uber 對于餐飲配送業務的一次「野心」 探索並未獲得預想的那般勝利。

在Uber前車之鑒下,自然讓滴滴+餓了麼的送餐模式平添陰霾。在對於食物安全很嚴苛以及法律相對於完美道德觀念也相對於較強的美國尚且這樣,滴滴要想把餓了麼娶回來做成國內夫妻檔送餐結果更懸,即便鼎力去做了,也會是一樁賠本的買賣,只是炒炒概念罷了。

具體緣故可以歸為四點:

其一,安全的制約。食物安全是餐飲行業無法忽略的問題。尤其是10月1日行將全面施行的新食物安全法,對於網路訂餐的管控將更為嚴格。而就使用者來講,愈來愈多的使用者開始正視網路訂餐的食物衛生以及安全問題,而中高端使用者請求則更為嚴苛,通過專車司機來完成餐品配送難以監管。

其二,價格以及物流因素。用私家車送外賣,不僅成本高,而且不靈便,不少專車司機對於送餐半徑的路況並不熟識。譬如在北京二環點一份餃子,用專車送餐面臨的問題是,無數的紅綠燈以及說來就來的擁擠,送到使用者手上的時候,早都吃不成為了。用四個輪子就去兩個輪子最拿手的活,不是鋪張也是胡來。

其三,看不見的技術挑戰。滴滴總裁柳青日前曾經透露滴滴專車司機人數目前已達到40萬¥人,年底會突破100萬¥人。而餓了麼天天也要處理大量定單,如何將這數量龐大的群體與餓了麼的資料進行對於接,對於技術是個很大的挑戰。

其四,潛在的政策風險。滴滴專車本身就處在飽受爭議的政策風口下,再進軍更易「出事」的餐飲外賣,難度就更大。況且餓了麼的社會化物流也是使用者投訴的重災區,這樣的結合讓風險加劇。

外賣O2O是一個特殊的領功能變數,是非標準化產品,使用者要外賣要的不止是低價、快速,他們真正所要的是一份及時的、可口、安全的飯菜。所以,服務與品質才是競爭的癥結。而走輕模式的餓了麼偏偏在這一環節很薄弱。

儘管一路融資,一路瘋狂補貼燒錢,但在快速跑馬圈地後,其後端配套的監管以及服務跟不上,如黑作坊、黑外賣、無牌無證經營者趁機而入,商家也進行瘋狂刷單,使用者口碑受到影響。這些服務品質的缺失都是「輕模式」的內傷,持續虧損中的餓了麼任憑滴滴入局也難以改變局面。

總之,儘管,滴滴剛剛更名為「滴滴出行」,正在發展成「一個搬移出行的綜合入口」以及「日子O2O的超級APP」。但外賣以及出行不同樣,弄法更是天差地別,無論最後餓了麼能否勝利傍上滴滴,今後的日子註定不那末平坦。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那末,不用補貼燒錢的外賣O2O還能做嗎?謎底是確定的,危中有機,每次洗牌之後都有新的贏家泛起,這就需要從業者在外賣平台嚴重同質化、使用者需求未被知足的情況下,花費鼎力氣修好服務內功,真正回歸到使用者之所需,話說回來,只有自建物流、統一管理、標準化運營的「重模式」才能真正防止行業詬病,也許最後的贏家會來自「重模式」平台的一家而不是現在出盡風頭的「輕模式」平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