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眾籌平台為何要把業務重點轉到創孵O2O

做基金直投、做孵化器、做外包公司,盈利模式的不清晰已讓不少眾籌平台轉移了業務重點。而原先就不擁有創投經驗的平台發現股權眾籌這陣風並無把自己吹起來,只好再回到地上干自己的老本行。放眼望去,儘管國內有統計有100多家股權眾籌平台,市場上真正發生線上交易而且想清楚這事兒該怎麼乾的平台有幾家?

本文以e人籌以及協同工場為例,來看看他們脫離「純股權眾籌平台」後在做什麼。

項目與投資人是眾籌平台的兩個命脈,做好任何一端都能在眾籌行業立足,若果兩頭都不佔,只好先把自己做成一端。e人籌就是這樣一家平台,自己先募集了5億的投資基金,隨後在全國開始樹立孵化基地。自產自銷,不靠別人仍然能活的很好,還做什麼勞什子眾籌平台,自己看好項目投就好了,眾籌只是捎帶上。

但e人籌CEO王國旭認為,用傳統VC/PE的弄法只做線下顯然不行,網際網路這個技術當然要用,於是出生了創孵O2O。這個O2O的線下就是各地的孵化器,線上就是e人籌平台,在2.0上線後會增添一些顯明的孵化功能,目前仍然是一個眾籌平台的模樣。但因為e人籌直投模式(平台募集的基金直接投資)的存在,眾籌中的「眾」就不是重點了。

分析e人籌拋卻「純眾籌」而選取做創孵O2O的緣故可以得出下列幾點:

————優質項目的悖論————

項目以及資金是眾籌平台的核心資源,而資金只會跟著優質項目走,找到好項目資金自然會來,而好項目又輪不到眾籌平台……現在拼錢拼品牌都不是對於手,所以只好通過自己的孵化器來發現好項目。

———眾籌平台的盈利不明———

哪一個平台在乎那三瓜倆棗的居間服務費,靠這個還不是遲早餓死?大的項目搶無非機構,搶來了眾籌平台也餵不飽,融資額上不去平台就無法賺錢。小的項目只能靠量,而上量確定要藉助普通投資人的力量,這些投資人的取得成本有多高?而且走量還不是隨意上項目,即便是人人投這種做大家都看得懂的實體店舖,項目的審核通過率也僅僅是5%。所以平台介入投資就成為一種可觀的盈利途徑,e人籌只是更直接徹底罷了。

————線上不能拋卻————

「我覺得未來每個傳統的VC都要以及網際網路接軌,網際網路能夠扭轉其他行業也必定能夠扭轉VC的,只無非現在VC可能尚無意識到這一點。」所以王國旭認為線上的眾籌平台作為創孵O2O的一環,仍然是要做。

相比e人籌,協同工場走的離眾籌就有些遠了。

近期協同工場推出了「一人CEO模式」,這種模式簡單來講就是為傳統企業或創業公司提供網際網路化的一站式解決專案,內含組建團隊、開發產品、配置資源、運營使用者等,而需求方出一個人做CEO既可。這種對於模式若果針對於創業者還算是孵化的環節,若果針對於傳統企業,那就是典型了外包了。

之所以形成這種模式恐怕與協同工場的背景有很大關系,北京協同立異鑽研院作為平台的發起單位,聚攏了較多的高校資源,商學院的網際網路人材也對比豐厚。這也不難理解為何會有一站式定製,能出謀劃策以及幹活的人確鑿不少啊。

依據協同工場負責人的解釋,CEO進駐協同工場後成立公司的資金部份會通過眾籌完成,算是還與眾籌有關。

相信除了此兩家以外還有不少平台在股權眾籌的實踐中發生了業務轉型,或是創始人的觀念有所扭轉。政策的不明確造成的方向迷茫是一方面緣故,但網際網路金融的本色是金融這話也分毫不爽的。若果團隊不具備關聯的創投經驗,或是不能結合及應用網際網路,做眾籌平台必然會發生變形或徒有其表。

(新眾籌原創文章,歡迎轉載,請註明來源:新眾籌xinzhongchou.com)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家帳號「新眾籌」或是加入微信youxiang_369與作者交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