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2O的價值以及進化

有人說O2O沒有什麼價值,所以註定喧嘩一時。O2O當然只會是一時流行,過不久就沒人談什麼O2O了。畢竟O2O這是一個概念,而且還有點抽像以及隱約,引來無數的解讀。那末O2O到底有無價值呢?當然是有的,只是做出來,不是喊口號的。

電子化整合

對於O2O最初級的解讀也許就是O2O把線下的服務搬到了線上,也就是把線下服務也電子化了。這是對於電子商務簡單的延伸。看下第一代的電商,從亞馬遜到國內的淘寶以及京東,都是讓大家可以在上面買東西。

對於應這個概念的延伸,矽谷的說法就沒那末跳躍,他們說的仍然是online marketplace,無非是從product e-comerce切入到service e-comerce。所以,他們沒有過多的去說online to offline或是是offline to online,而是很快進入到對於商業組織形式的討論,譬如sharing economy(分享經濟)以及on demand economy(按需經濟)。

無非這樣做的基礎,仍然是要能夠形成一個online marketplace。換言之,各種產品以及服務的資訊必需要能夠聚合併且可以被取得。所以電子化是第一步。這也是國內大家一開始熱中做的第一步,那就是把產品以及服務搬到線上。這一步當然是對於的,因為若果不能夠把這些搬到線上,你就不可能整合到一個足夠大的使用者基數。然而,就像咱們現在大談特談矽谷帶來的sharing economy以及on demand economy的時候,咱們更多要去討論的是我電子化後的另一步如何走?如何能夠更好的晉陞效力,帶來價值。

模組化重組

看看咱們今天看到的O2O,有多少激情萬¥丈的談論著推翻傳統模式。本色上這是一個從新分工的過程。所以,很顯然在未來某一天,今天所謂的推翻傳統也成為了後進模式。所以這只是一個進化的過程。

進化的一個過程就是適者生存。所以當你說要推翻傳統,就必需要找到你可以從新組織商業運營的模式。樸素的一個看法就是你需要從新審視供應以及需求以及組成今天運營模式的模組。

拿Uber來講,乘車的人大街上但願招來計程車,可是計程車只是佔了路上跑的車的一小部份。為何會少,其中當然有經濟上的考量,也有安全上的考量。可是,看看計程車公司的這種組織模式運作幾十年了沒有變過。所以Uber就通過算法把路上的車拉來載客。本身供需的符合就做到了。當然這樣做會有新的社會以及法律問題需要解決,可是這是一種的模式,而且能夠晉陞效力,那末就是進化的新方向。

Aribnb是另一個大家熟識的模組化重組模式。原先酒店行業是通過建設物業然後把房間放到架上出租。本色上你一晚上多少錢就是一個晚上的房錢。同樣的這種模式,是為了保證服務的供應以及質量。可是幾個哥們看到大家湧入舊金山,可是沒有處所住,而自己客廳放上氣墊床就有人來了。這點看起來似乎也不新鮮,譬如咱們以前就聽過的家庭旅館之類的。所以,供需本身成立,而房間本身是可以模組化的,不需要集中到一棟大樓裡。

還有現在很熱的教育O2O。因為相信老師是癥結,所以抓住了好老師,那末就能打造出一個強大的產業鏈。可是這也是有人質疑之處,若果你只是把老師匯聚過來,你無非就是建立了另一個機構。對於教育的本色可能沒有晉陞。這點確鑿以及上面說到的乘車以及住房有所不同。

因為教育確鑿是個難題,咱們這裡多做一點探討。那就是在這種新的組織形勢下,教學質量是否會有晉陞。一個咱們常說道的點就是因材施教。就像Altschool在做的一件事,用音效,影像以及感應器等技術捕捉學生的反映,分析各種反饋資料,從而確保個體所受教學是適合的。目的也就在於保證因材施教。當然,國內現在火熱的K12注重的當然是分數的晉陞。以這個作為標準,一些有思考方向,然而短期沒有辦法快速晉陞學生成就的,怕在這樣的平台也得不到認可以及存活。

無非咱們隱約看到一種可能,那就是若果你這種新的模式可以晉陞老師的效力以及收入,那末會有更多的老師願意有更美妙的追求。從這點看,進化實在經濟基礎上做的。而這種模組化重組的目的就在於晉陞服務的效力,從而為服務提供方帶來更高的收入。

這個重組能不能樹立,也不僅僅在於供應是否可以模組化,也就是供應的核心能力可以分解出來,還在於這種組合使用者買不買賬。兩點:價格以及體驗。白一點就是價格是否更低了,服務是否更好了。

價格以及成本結構

價格當然是購買時一個主要因素。咱們發現,現在心的形式出來後,往往通過各種優惠來降低價格,帶來最初的使用者。

價格是否可以比以前市面上的低。主要在於你的O2O組織是否可以真正的扭轉你的成本結構。

還拿Uber來講吧,成本結構確定是變了。Uber本身是不擁有車的,而且因為這些司機原先就有車,所以車子近期作為沉沒成本被忽略了。因而,成本上是有優勢的,對照傳統的計程車公司。無非跟著進化,有人會拿這個當全職做。他們就會斟酌到車子的購置以及養護成本,個人的醫社保等成本了。並且政府法規也許會對於這種工作進行新的定義,從而帶來一些稅收以及法規上的變化。所以,一個更大的武器是算法。一個對於效力晉陞的拯救而專案。

一個試驗就是UberPool,只要司機開的是順風車,空餘的坐位上多一個人,多來的一點收入。此時,司機以及車子的這一趟路本身就是要做的,何時均可以作為沉沒成本。要實現這種,當然是要足夠大的基數長進行算法的改善。

Airbnb也同樣會享受到沉沒成本的紅利。各種房間的加入也會提供各種不同的價格。同樣有人在試驗後,也會專門購房來做Airbnb上的生意。也會有人專門來代運營。那時候,一些沉沒成本優勢也會慢慢減少。無非作為平台方可以通過提供更多的選取來適應不同使用者的價格需求。

現在不少O2O平台一般為不抽佣金的,所以服務提供方可以比機構低的價格來提供服務。所以短期內價格應該仍然是有些優勢的。無非更主要的是一個信任的樹立。畢竟服務好不好,一開始大家是有焦慮的。

使用者體驗以及可持續性

一個更大的念想是,咱們是否因為通過O2O帶來了以前服務所沒有的體驗。或是一些以前沒有辦法實現的,現在實現了。

不少人會提到,上門服務,個性化服務等等。這些當然是好的,可是作為一個平台,規模經濟是主要的。所以,咱們也時常聽到了高頻,低頻,高價,低價以及長尾等辭彙。這裡咱們先不談,先來看看基本的使用者體驗是否可以獲得保證或是晉陞。

原先,老師是在一個課堂裡教課的,或是是有一個小教室提供一對於一輔導的。並且若果教的不好,你可以向機構投訴。現在的O2O模式,老師可能就到你家提供教學以及輔導,也就是家教。原先確保服務質量的責任變為了平台承當,至少目前看是這樣的。那末新的這種組織形式,如何確保使用者體驗過的晉陞呢。

電子化系統的益處之一就是資訊可以取得並且可以相對於透明的完成問題的閉環。咱們購買服務的過程當然也變了。咱們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評論,更無縫的互動。可是著一些都是為了保證獲得的服務是咱們想要的。

O2O平台是否只是收編原來做家教的老師,當然也有更多機構出來的老師。儘管老師們來這個平台是為了賺更多點錢,可是是否會因為更便利的賺錢模式以及自由,而提供更好的服務呢?

各種按需服務(on demand)最大的誘惑在於,你可以利便的叫到你想要的服務。先不去論暗地裡經濟的可行性,這個確鑿是一個使用者體驗的晉陞。可是若果提供服務的人不能夠獲得好的收益,那末可能他們的服務也不會獲得保障。想起不少人吐槽各種電影字幕以及書籍的翻譯時,想一想提供這些翻譯的人拿到的錢就該消停一些了。

所以實際上,各種組織模式甚至於隨叫隨到的服務,能不能晉陞服務提供方的收益是癥結。另一個趨勢當然是標準化的均可以自動化,那時候的效力問題就不是服務本身,而是服務的交付。當然,前提是使用者體驗要有保證。

不同服務,使用者體驗標準也不同樣。這裡不去細說。涉及在時間以及空間上的服務,服務交付很主要。譬如Uber下列,很快就有車來。現在不少能夠在這點做好就不錯了。

20/20/20

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說的是按需經濟(on demand economy)中的一個參考。那就是能夠做到:

- 價格降低20%

- 服務提供方收入晉陞20%

- 平台還可以獲取20%的收益

也就是說你做一個新的平台,你若果可以在把價格降低20%的情況下,能夠為服務提供方晉陞20%的收入,並且平台本身還能夠抽取20%的收益,那末這是一個可以持續的勝利模式。

這樣的好生意,當然不可能從石頭裡蹦出來。Google當年在找到癥結字廣告印鈔機以前,愁腸百結。可是咱們曉得,最終他的廣告能夠可行,基礎就是搜尋服務被大家接受。

這一個20/20/20就是一個尺子罷了,說明的就是你的模式是否真正地提高了效力,創造了價值。

對于O2O是從線上到線下,仍然是從線下到線上,主要的是電子化以及資料化了此間的流動,模組化的重組了各方能力,最終能夠有更好的算法以及智慧來晉陞效力以及使用者體驗。從這個進化的角度看,O2O當然是有價值的。沒有價值的是那樣假裝的嘈雜。

尾巴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寫到這裡其實有一個問題冒出來:若果這是一個分工進化的過程,那末O2O是否就像在構建一條流水線。模組化其實就是分解原來工序中的各道程式以及元¥素,人當然是癥結,而之後機器自動化以及更多人工智慧的加入,會加速這條流水線的晉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