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既然無法以自己力量達到「721」規則中的7,那末就以合併來實現它。本文將為您清點,除了了市場殘暴,兩家選取聯煙的暗地裡還有哪些蟠根錯節的利益得失?

9 月還在上海打的不可開交的群眾點評網以及美團網,才一個國慶長假就化敵為友,互相友愛聯姻了。10月8日,群眾點評網與美團網聯合發佈聲明,宣佈達成戰略合 作,雙方已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無疑,就像優酷洋芋、滴滴快的合併的結果同樣,這個新公司將成為中國O2O領功能變數的最大的平台,沒有之一。

掀起你的蓋頭來 清點美團與點評聯姻暗地裡的蟠根錯節

新「美大」聯姻 樹立O2O生態

網際網路時代,競合都在一念間,弱肉強食的時代,多家鼎峙局面不會一直持續下去。

將群眾點評CEO張濤以及美團CEO王興的發言翻譯一下,乾貨如下:兩家企業合作,將發生化學反映,具體一點就是:合作後大家將會施展各自優勢,加快產品立異、深化服務以及行業拓展的步伐,再具體一點就是:兩家平台擁有1000萬¥商家服務著10億消費者。

就此次攜手的聲明中可看出,雙方將更精耕於服務體驗,樹立O2O健康生態環境將是未來發展方向,不以價格論英雄的時代也許該來了。

掀起你的蓋頭來 清點美團與點評聯姻暗地裡的蟠根錯節

倚天一出,誰與爭鋒?

對於此,百度糯米以送使用者10億紅包的「厚禮」以及一封「樂見一切以使用者體驗、商戶利益為上,多方雙贏的良性競爭「的聲明往返應。

未來O2O態勢如何?

美團以及群眾點評合併後,對於依賴他們做行銷的泛博線下商家而言,會是一樁美事嗎?業界預測O2O未來的競爭只會更為白熱化。而中小商家在這場爭奪戰上,自然沒有太大話語權。

在百度高調宣佈向糯米投資200億元¥新台幣,把O2O作為自己的未來之後,百度糯米對於美團以及群眾點評掀起了猛烈的金錢以及輿論攻勢。從資料看,已在蠶食二者的市場份額。行內評價說。美團點評合併後,只會讓百度的目的更為集中,這場燒錢大戰還遠看不到盡頭。

而群眾點評網近期做的閃惠項目,正在嘗試去團購化。還有一點,群眾點評與美團不同之處是,前者有可能是口碑為入口,在生態上有不錯的佈局,後者以價格為入口,缺乏健康共繁榮的商業閉環。

美團與它合併後可以在這方面做到優勢互補。但更健康的O2O生態,必需是中小創業者能夠生存、泛博線下商戶能夠獲得發展。同時,做足C端體驗,提供更便捷的服務體驗,培育重度使用者也將是雙方合併後的方向,畢竟拼價格都是無底洞,傷己傷人,客戶滿意度以及留存度也不必定高。

這次的合併有可能獲取又一次產業進級,中小商戶可以親密察看實時切入,獲取立異模式的前期紅利。

雙方合併能否迎來可喜的融資?

二者結合,提起相似的案例,咱們首先會想到不久前發生的滴滴快的以及58趕聚攏併案。資本市場對於兩起案例的反映不同,前者的估值相比合併前增添了一倍以上,後者的市值相比合併後的高點已跌掉近40%。

這 大概是因為,滴滴快的合併後,競爭強度有所降低,因為在合併前,兩家公司暗地裡的金主騰訊以及阿里巴巴都有重大戰略利益在裡面,這通常象徵著不惜血本的持續價 格戰,而合併後兩家公司似乎扭轉了戰略,而在它們以外,暫時尚無泛起新的擁有重大戰略利益在裡面以至於不惜血本的新介入者。

掀起你的蓋頭來 清點美團與點評聯姻暗地裡的蟠根錯節

而在58以及趕集案中,合併並無解決兩家公司原來就存在的問題:在入口端面臨O2O轉向帶來的從新洗牌,而在商業變現環節,又面臨招聘、房產、汽車等重點行業的重度垂直對於手的擠壓,這象徵著它可能無法通過合併來改善營收以及成本結構,或是很難。

反觀美大聯姻,儘管兩家公司合併後,彼此作為對於手的關系不復存在,但壓制兩家公司營收以及盈利空間的長期壓力並無消失,即O2O在BAT重構未來網際網路商業格局中的戰略價值始終存在,這象徵著價格戰會在至關長期內如影隨形,除了非BAT在這一點上發生認知變化。

面對於強悍對於手,雙方合併後他們的估值到底能達到多少,能否達到1+1>2效果?若雙方合併後能得出抗衡糯米、阿里的模式,那有可能獲取大額融資,若無法獲取規模效應,這次的合併也失了很大意義。

從投資人角度判斷,他們的聯姻估量會被看作一次勝利的翻身機會,也可能會賭上一把,將新美大推向網際網路O2O巨頭位置。

O2O格局前景更撲朔

阿里以及百度對于O2O的甦醒應該是從2015年才開始。然而因為他們的加入,O2O市場變得熱鬧不凡,讓原先進入平穩期的美團以及群眾點評不得不加速前行。

可以預感的是,曾經經不受巨頭正視的O2O愈來愈成為巨頭的戰略核心,未來各家之間的競爭將會更為激烈;而跟著群眾點評以及美團的合併達成,其與巨頭抗衡的底氣將更為足量,不少垂直領功能變數的收割將會加劇,但不論哪一方,若還繼續以高補貼模式吸引使用者,這都不是優良發展。

對于商戶以及使用者來講,服務+價格優勢為導向的平台將成為偏好。未來O2O平台的競爭將從單純的補貼戰過渡到以使用者體驗為重點的質量戰。跟著各大平台的懸殊化發展,使用者群體正在形成區隔顯明的品牌意識。

回歸產品,回歸業務本身,做好使用者服務,在平行中尋找各自切入點從而交叉佈局,明確自身定位,才能留住屬於自己的使用者。

百位業界大佬客座講師

分享多年真實實戰經驗

探討更具價值商業模式

手把手帶你創業掘金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

歡迎關注旺商學院微信號:wangmba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wechat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