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的企業家其實都是行銷專家,他們需要一種貫通企業甚至產業的系統理論,需要戰略層面的行銷思惟,而不是戰術層面上的小概念。所以西方的一些獨特概念體系,在中國反而會遭遇尷尬。今天請聽包子講故事系列的第四個小故事。
文/包政
兩岸商貿,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最先我在清華大學EMBA班,是講《組織行為學》,舒爾茨是講《行銷學》。後來舒爾茨被清華學員哄下台,我接替了他後講了八年,講到2012年年底,結束清華舞台。
舒爾茨不曉得,中國的企業家個個都是行銷專家。他們需要一種貫通企業甚至產業的系統理論,他們需要的是戰略層面上的行銷思惟,而不是戰術層面上的小概念,不是4P、4C、4R,不是SIVA。他們需要的是理解自己的困境,他們需要有人指出未來的出路。
從理論上說,舒爾茨不曉得行銷只是一項職能,是商務流動模式中的一項職能。其中任何一項職能,都不能單獨施展作用。它必需與其它的職能,形成結構性的內在功能以及外在作用。就像出產流動模式同樣,內在的職能結構不同,外在的表現形態也不同,如大量出產模式以及精益出產模式。
美國西北京大學學自科特勒之後,各個專家學者都抱守殘缺,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專業細分領功能變數中,發展出一套獨特的理論及其概念體系。所以西方的行銷學,再也回不到總體上來了,回不到現實中來了。
舒爾茨的理論,適宜我這種搞理論鑽研的人學習,對於我是頗有用的。某天有人把舒爾茨的講義PPT給我,我都看呆了,我覺得舒爾茨工具化的分折能力太強了。而中國理論鑽研者在戰術層面的工作,太粗拙了,甚至有點野蠻。
1998年,我在TCL匯入了ARS戰略,後來被命名為「深度分銷模式」。裡面有全套的工具、法子、手腕以及策略舉措。是日本矢野新一總結的模式法子,被日本不少企業套用並獲得驗證。TCL一戰而成名。
後來,我以及我的團隊經由近十年的努力,並且採集以及整頓了不少主要的案例,經驗以及法子。把它變為一套組織以及管理的體系,於這次整頓出版。這是由我的弟子王霆以及張文峰撰寫的《深度分銷模式》。我的《行銷的本色》這本書不只是抽像的概念體系,而是由後面6本書(都是實戰案例)來支撐的。
工具以及法子的套用,必需要有理論的指引。理論必需通過鮮活的案例來做解讀。工具以及法子也不應該是抽像的,也應該放到具體的案例之中去闡述。
咱們不少專家以及學者,喜歡構建一些框圖,這是沒用的。必需像矢野那樣,把當時發生的具體事情放進去闡述框圖、工具以及法子。這樣才不至於發生歧義。咱們真正需要總結的是這種經驗及其工具。
舒爾茨只是舉例說明,沒有把工具法子以及具體的經驗交融在一塊,簡單地認為蘋果就是這麼做的,所以他勝利了,這叫以偏概全。
無非舒爾茨曉得這是有問題的,所以他在清華課堂上每一次講課,開篇就說學者是有成見的。言下之意,就是你要結合自己的企業,去套用這些法子。換言之,如何套用是你的事,而我只是把這工具講清楚就OK了。所以呢,明茨·伯格就寫了本書《管理不是MBA》,系統批判了商學院的這種教學法子。
TCL在匯入ARS的時候,只是把它當做一種策略、工具以及法子,頗有效,卻忘了它是一套組織以及管理體系,結果公司做大了之後撐不住,成為一群個體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