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早上起來,總覺得提不起精神,鼻子老是塞塞的,還時常打噴嚏,起初以為是哪一個美女在想我,偶然看到空調調到28度才發現其實是我想多了,天慢慢轉涼罷了,偶爾大雨傾瀉,偶爾涼風習習,9月已接近尾聲,眼看也到了年末籌備期,用行話來講就是「入冬階段」,這個時代各行各業都處於末尾清理的狀況,銀行銀根緊缺,許多P2P平台的問題也會在這段時間凸顯出來,再加之互金政策行將出台,行業將進行一場大「洗牌」,對於平台是個極大的考驗。

對于行業的投資者來講,選取一個優質的「入冬」平台好好把握自己的一年積蓄成為了尤為癥結的方面,對于平台的選取必定意義上也就落在了平台考察的甄別之上。
在投資了些許平台,參加過一些交流會,考察完幾十個平台,在各大論壇、交流群汲取了不少前人的精髓經驗後,在平台考察、風控問題上逐步形成為了一些自己的感想,遂與大家交流一番。
考察平台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當然我並非孫悟空,我只是經驗的搬運工,僅作分享,有什麼不得當之處還望批判指出。
在平台考察問題上,可以從這兩方面去分析:

1區分平台的念頭
分析屬於那種純正想詐騙圈錢跑路的平台仍然是真正有做實際業務的平台,這點尤為主要。 詐騙圈錢類的平台又能分為「屌絲」平台(注重面前小利,圈一輪錢就跑路)以及「土豪」平台(放長線釣大魚,不撈到盆滿缽滿不罷休),這兩類平台的分析在網貸之家發表的文章裡有對比詳細的描寫,在此就再也不深究討論
而對于實際業務的平台(不局限於P2P借貸業務)也要做一些甄別,其實也屬於念頭問題,分析平台融資初衷是為了自身企業的發展(自融自用),仍然是先融後貸或挪用進行炒股、現貨等賺取利差(資金池模式),說白了這兩類都屬於非法集資範疇,是經偵目前嚴打的類型。
2區分平台的經營性風險
瞭解平台的團隊情況、運營模式、風控能力、逾期壞賬率、營收等情況,分析平台目前已存在的問題與短期泛起問題的風險性。
互金行業融資風投界有一段很流行的段子叫做天使輪看團隊,A輪看模式(產品),B輪看資料(規模),C輪看收入(營收),上市看利潤。
而 「風投」是何概念?顧名思義,風即「風險」,投即「投資」,一個創業團隊為了維持企業生存或更好發展需要資金,而風投企業或個人用自己手上的資金、技術等資源作為支撐,支撐公司的運營與進步,並佔有公司必定股分,倘若公司能好做大得下列一步的融資,那末很好,風投們可以獲取成倍的收益,若不幸公司泛起嚴重經營性問題無法進行融資,風投即會發生相應的虧損甚至血本無歸。
很顯明,這十分擁有參考意義,風投人員是何許人也?專業的風險性分析團隊、企業高管或是行業勝利人士,首先他們大都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具備必定企業發展的分析能力,並且在商言商,他們往往有很強的趨利性,風投不是慈善機構,蝕本或是沒有價值的事情他們毫不會做。所以他們所看重的東西是十分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即:團隊、模式、資料、營收、利潤。
考察、分析一個平台亦是這樣,一個平台的發展性長短直接抉擇了你投資資金的安全與否,若果一個平台已泛起很大資金漏洞,那末即使是3天、7天的天標你都也許有很大風險,若果一個平台可以支撐6個月,那末也許你投5個月的標均可能是安全的(請注意,是可能)。當然也不乏今天到期可以提現,明天就提現難題的例子。情況太多,這方面不做詳談。
下面,分析一下這幾點。
首先利潤方面
當然風投斟酌的是被投公司能夠未來能夠拿到多少新輪融資的比例收益或是上市後的他所獲取增值利潤,而投資者斟酌的利潤則是指投資標的他能所獲取的收益,一般用年化利率表示,建議過冬不要選取收益過高的過冬平台,緣故有兩點:(緣故1、2存在著連動關系)
1)實業公司、企業今年的收益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說對比慘然,市場愈來愈不好做,可能與近些年來物資的出產多餘,又或是是股票市場的不景氣,大批資金虧損或被套牢有關, 能達到10~15%收益率已實屬不易,而能達到20%以上的是少之又少。而貸款的目的,很顯明無論如何兜轉,最終都是要回到真實業務(實業)方面。平台的高收益象徵著企業、個人的高壓力,實際收益率達不到借款利率,顯然逾期、壞賬風險概率就會很高。
2)資金流動性問題,臨近些年關,第四季度是企業使用資金的高峰期,還款壓力增大,不少平台資金回收壓力上升,墊付比例加大,再加之該時間段銀行放款難度也會相應提高,平台方無處貸款,高利率象徵著平台兌付的高壓力,風險顯而易見。
再者營收
因為團隊、網站系統、運營、風控的高成本性,對于P2P行業,小到剛剛上線,大到待收幾十個億的平台,能夠實現收支平衡的平台可以說是很少的,互金行業不外乎資本運作的接棒遊戲,不注重面前利益,而注重未來潛力,有潛力能拿到外部融資,那末就毫無問題,京東、餓了麼、美團等等亦是這樣。所以營收是否做正並不在投資者斟酌規模以內,只要平台虧損額度不會太大,股東們的實有可調動資金(最佳是銀行現金流)或是是資產(即便平台坍台,也有資產能夠變賣,挽回損失,但需斟酌資產是否經由屢次典質,防止「偽資產」)能夠支撐。
平台資料
資料無非上線時間、註冊人數、投資人數、成交金額、待收金額、風險貯備金、網站流量、標的資訊(數量、額度)等等,這是風投很愛看的點,相似國家GDP,你懂的。這方面的分析其實頗為考究,打個譬如,譬如一個平台上線時間半年左右,註冊人數才1000多,平台待收才七八百萬,其他資料也對比低,這個時候你需要考究一下是因為平台業務專註,前期不為數量,只為質量,仍然是說因為團隊運營能力偏弱,致使業務太少,那末這個平台也許就對比容易泛起問題。再譬如一個平台頻繁發一些半個月、一個月的短期標的,且多個標的資訊相差不大,那末頗有可能平台進行了拆標,大標小拆,長標短拆,通常標的到期,但業務並未到期,款項無法拿回,需平台自身墊付,很容易資不抵兌,或坍台,或跑路。
接下來討論下模式
模式有不少種,譬如一個平台針對於的群體,是個人仍然是企業,是學生仍然是白領;譬如標的的類型,房貸、車貸、供應鏈貸、信用消費貸等;還有平台的墊付模式、投資流程、託管類別、是否徵收伏務費、有無風險保證金,比比皆是。我最想探討的是風控的模式,這點也是投資人最為看重的。
風控模式我認為可以從這幾點上面斟酌。
(1)對於應項目的把控能力。譬如車貸,車價評估人員是否資深、放款比例如何,質押車的,車的存儲問題,是否隱秘,是否能保證不被拖走。不壓車的,借款人資料審核、GPS安裝、貸後監控,還有到期後的催收問題,車輛變現渠道等。再譬如供應鏈貸款,以紅酒為例,平台對于紅酒產業的瞭解程度、各提供者與上、下家關系的把控、紅酒資源的質押、紅酒的變現等。這些都十分有門道,謹防一些平台自恃過高,業務風控模式不夠精細,做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根本無法把控,極容易泛起逾期、壞賬。
(2)平颱風控人員的佔比,咱們都曉得風控是一個大專案,所需的人力、物力是整個運作之中至多的,總公司對于風控人員佔比與方向上的把握十分主要。並且風控人員的素質質量也很待考究,風控總監、法務總監的專業知識、入行時間、實際動作能力,而對于底層,不少業務員只求利潤,不問借款人質量或幫借款人做虛假資料,時常能在QQ群、微信群看到這樣的資訊:XX地區 紅本房,按揭房,綠本房,信用不良,負債高,黑名單,聯名房單方簽字均可以做,一律不看徵信,用處,來源之類,額度3一50萬,當日放款,先息後本,利息 4-8分,等額等息3分,限XX地區,週六日標準放款,歡迎中介同行轉單,代收返點....看著都讓人瘮的慌,若某平台都是這樣的業務員誰敢投?
(3)是否與其他風控公司協同合作。接觸到的不少平台,與律師事務所、融資擔保公司以及其他專業的風控審核組織都進行了或多或少的聯絡,通常會有幾個層級的審核:業務員初審、外包公司法務、風控中審,平台自身法務、風控總監終審,總經理、董事長查閱批款,儘管在成本、時間上會有所增添,但多少保證了借款人的質量,保障了投資人的安全。
最後談一談團隊(高層)
最後談一談團隊(高層),也就是這個公司、平台主要由哪些人組成,做金融的都曉得,一個公司、企業最值錢的可能並不是規模,而是由哪些人在運作。融資天使輪看團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公司的基礎,屬於最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強悍的領導者,他可以為平台帶來各種資源。很自然,開公司是為了發展,為了盈利,一個資產端優質的平台,象徵著不少高質量的借款人,可發標的就多,業務才能做大,企業才有發展。而對于正視資金端的平台,通常名聲都不錯,投資人資源多,一有標的很快就被搶光,有業務才有利潤。當然倘若借款人不少,投資人少,滿標速度太慢,借款人不能及時應急,而投資人多,借款人少,無標可發,投資人資金站崗,沒有收益。所以資產端與資金端都是十分主要的。
針對於以上種種
分析一下由這些整頓出的對於應的考察重點
1平台基本資訊,網站體驗、上線時間、總成交額、待收、主營業務類型、借款人特性等,對於平台有個大致瞭解。分析關聯因素的合理性,諮詢資料過高過低的緣故,過低是因為求穩仍然是把控不了資產端,業務過少,過高是因為燒錢搞流動堆了資料,仍然是自身資源多,團隊能力強。以此判斷平台的風險性。
2分析公司高層情況,股東方面可以瞭解從業經驗、資產、現金流實力,可通過與員工溝通,或線下好友處瞭解獲得,有前提可以檢視一下銀行流水、資產證明,無非前提是你進行了大筆資金的投資或是籌備進行對比高額的投資(畢竟牽涉個人隱私)。並且可與個別管事股東、董事長進行簡短溝通,談談公司的架構或運營模式如何,瞭解他們是急功近利仍然是步步為營型,一旦大方向發生過錯或急於發展而硬體前提卻又無法跟上,那末久很容易發生經營性風險。
3看高管、客服、業務,分析各崗位從業人員佔比,看看平台是注重業務(業務員佔比很高)仍然是注重風控(風控團隊佔比很高且經驗豐厚),當然業務、風控外包形式的平台另作斟酌,考究平台的業務高下關系是純正沖資料仍然是真正保質保量的優質借款人,分析平台發展至今的合理性。
4取證標的真實性,這應該算是考察平台的重點,畢竟一個平台若是連業務都不真實,首先誠信上就大打折扣了,無論他平台目的在何,我都不建議投資。事先在平台官網上隨便抽調幾個標的並記錄資訊,到平台指定檢視這幾個標的,看看是否一一對於應,並且到位的風控一般涉及借款人的個人徵信(銀行流水、過往貸款情況、個人不良記錄)、資產情況(名下房車、工廠企業),資金去向(用於何種業務之中)還有關聯擔保公司資信(公司營業執照、關聯資信證明)、各類合同(借款人與擔保公司、借款人項目合同、借款人與平台協定、平台與投資人協定、律師事務所允諾書等等)。當然確定標的真實性最佳的模式就是跟單,跟單又分兩種,一種是貸前跟單,跟著業務員看看他們是如何進行選取、審核,另一種是貸後跟單,在業務員貸後回訪監督的時候一同溝通瞭解,確定其真實性,當然這對比費時費勁,對於跟單者請求也很高,沒經驗者或許很難發現這是不是在演戲,所以建議可以組建一個投資人交流小組,按期支配一些對比有空、有經驗投資者進行跟單或考察,排除了平台後期風險。
平台考察事實上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晉陞的過程,看似簡單,門道卻是很深。必定注意要理性,不要被平台高大上的表現所迷惑,要擅長扒開假象看清平台本色,業務(標的)的真實性才是投資者最根本的保證,再配以不錯的風控,合理的模式,理性的經營......
洋洋灑灑也寫了不少,就分享到這吧,但願大家能夠有所收成。
文/小彬彬
關注付融寶,關注靠譜投資理財。
這些天早上起來,總覺得提不起精神,鼻子老是塞塞的,還時常打噴嚏,起初以為是哪一個美女在想我,偶然看到空調調到28度才發現其實是我想多了,天慢慢轉涼罷了,偶爾大雨傾瀉,偶爾涼風習習,9月已接近尾聲,眼看也到了年末籌備期,用行話來講就是「入冬階段」,這個時代各行各業都處於末尾清理的狀況,銀行銀根緊缺,許多P2P平台的問題也會在這段時間凸顯出來,再加之互金政策行將出台,行業將進行一場大「洗牌」,對於平台是個極大的考驗。
對于行業的投資者來講,選取一個優質的「入冬」平台好好把握自己的一年積蓄成為了尤為癥結的方面,對于平台的選取必定意義上也就落在了平台考察的甄別之上。
在投資了些許平台,參加過一些交流會,考察完幾十個平台,在各大論壇、交流群汲取了不少前人的精髓經驗後,在平台考察、風控問題上逐步形成為了一些自己的感想,遂與大家交流一番。
考察平台可以說是一門藝術,需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當然我並非孫悟空,我只是經驗的搬運工,僅作分享,有什麼不得當之處還望批判指出。
在平台考察問題上,可以從這兩方面去分析:
1區分平台的念頭
分析屬於那種純正想詐騙圈錢跑路的平台仍然是真正有做實際業務的平台,這點尤為主要。 詐騙圈錢類的平台又能分為「屌絲」平台(注重面前小利,圈一輪錢就跑路)以及「土豪」平台(放長線釣大魚,不撈到盆滿缽滿不罷休),這兩類平台的分析在網貸之家發表的文章裡有對比詳細的描寫,在此就再也不深究討論
而對于實際業務的平台(不局限於P2P借貸業務)也要做一些甄別,其實也屬於念頭問題,分析平台融資初衷是為了自身企業的發展(自融自用),仍然是先融後貸或挪用進行炒股、現貨等賺取利差(資金池模式),說白了這兩類都屬於非法集資範疇,是經偵目前嚴打的類型。
2區分平台的經營性風險
瞭解平台的團隊情況、運營模式、風控能力、逾期壞賬率、營收等情況,分析平台目前已存在的問題與短期泛起問題的風險性。
互金行業融資風投界有一段很流行的段子叫做天使輪看團隊,A輪看模式(產品),B輪看資料(規模),C輪看收入(營收),上市看利潤。
而 「風投」是何概念?顧名思義,風即「風險」,投即「投資」,一個創業團隊為了維持企業生存或更好發展需要資金,而風投企業或個人用自己手上的資金、技術等資源作為支撐,支撐公司的運營與進步,並佔有公司必定股分,倘若公司能好做大得下列一步的融資,那末很好,風投們可以獲取成倍的收益,若不幸公司泛起嚴重經營性問題無法進行融資,風投即會發生相應的虧損甚至血本無歸。
很顯明,這十分擁有參考意義,風投人員是何許人也?專業的風險性分析團隊、企業高管或是行業勝利人士,首先他們大都社會上摸爬滾打多年,具備必定企業發展的分析能力,並且在商言商,他們往往有很強的趨利性,風投不是慈善機構,蝕本或是沒有價值的事情他們毫不會做。所以他們所看重的東西是十分值得借鑒與學習的,即:團隊、模式、資料、營收、利潤。
考察、分析一個平台亦是這樣,一個平台的發展性長短直接抉擇了你投資資金的安全與否,若果一個平台已泛起很大資金漏洞,那末即使是3天、7天的天標你都也許有很大風險,若果一個平台可以支撐6個月,那末也許你投5個月的標均可能是安全的(請注意,是可能)。當然也不乏今天到期可以提現,明天就提現難題的例子。情況太多,這方面不做詳談。
下面,分析一下這幾點。
首先利潤方面
當然風投斟酌的是被投公司能夠未來能夠拿到多少新輪融資的比例收益或是上市後的他所獲取增值利潤,而投資者斟酌的利潤則是指投資標的他能所獲取的收益,一般用年化利率表示,建議過冬不要選取收益過高的過冬平台,緣故有兩點:(緣故1、2存在著連動關系)
1)實業公司、企業今年的收益普遍不高,甚至可以說對比慘然,市場愈來愈不好做,可能與近些年來物資的出產多餘,又或是是股票市場的不景氣,大批資金虧損或被套牢有關, 能達到10~15%收益率已實屬不易,而能達到20%以上的是少之又少。而貸款的目的,很顯明無論如何兜轉,最終都是要回到真實業務(實業)方面。平台的高收益象徵著企業、個人的高壓力,實際收益率達不到借款利率,顯然逾期、壞賬風險概率就會很高。
2)資金流動性問題,臨近些年關,第四季度是企業使用資金的高峰期,還款壓力增大,不少平台資金回收壓力上升,墊付比例加大,再加之該時間段銀行放款難度也會相應提高,平台方無處貸款,高利率象徵著平台兌付的高壓力,風險顯而易見。
再者營收
因為團隊、網站系統、運營、風控的高成本性,對于P2P行業,小到剛剛上線,大到待收幾十個億的平台,能夠實現收支平衡的平台可以說是很少的,互金行業不外乎資本運作的接棒遊戲,不注重面前利益,而注重未來潛力,有潛力能拿到外部融資,那末就毫無問題,京東、餓了麼、美團等等亦是這樣。所以營收是否做正並不在投資者斟酌規模以內,只要平台虧損額度不會太大,股東們的實有可調動資金(最佳是銀行現金流)或是是資產(即便平台坍台,也有資產能夠變賣,挽回損失,但需斟酌資產是否經由屢次典質,防止「偽資產」)能夠支撐。
平台資料
資料無非上線時間、註冊人數、投資人數、成交金額、待收金額、風險貯備金、網站流量、標的資訊(數量、額度)等等,這是風投很愛看的點,相似國家GDP,你懂的。這方面的分析其實頗為考究,打個譬如,譬如一個平台上線時間半年左右,註冊人數才1000多,平台待收才七八百萬,其他資料也對比低,這個時候你需要考究一下是因為平台業務專註,前期不為數量,只為質量,仍然是說因為團隊運營能力偏弱,致使業務太少,那末這個平台也許就對比容易泛起問題。再譬如一個平台頻繁發一些半個月、一個月的短期標的,且多個標的資訊相差不大,那末頗有可能平台進行了拆標,大標小拆,長標短拆,通常標的到期,但業務並未到期,款項無法拿回,需平台自身墊付,很容易資不抵兌,或坍台,或跑路。
接下來討論下模式
模式有不少種,譬如一個平台針對於的群體,是個人仍然是企業,是學生仍然是白領;譬如標的的類型,房貸、車貸、供應鏈貸、信用消費貸等;還有平台的墊付模式、投資流程、託管類別、是否徵收伏務費、有無風險保證金,比比皆是。我最想探討的是風控的模式,這點也是投資人最為看重的。
風控模式我認為可以從這幾點上面斟酌。
(1)對於應項目的把控能力。譬如車貸,車價評估人員是否資深、放款比例如何,質押車的,車的存儲問題,是否隱秘,是否能保證不被拖走。不壓車的,借款人資料審核、GPS安裝、貸後監控,還有到期後的催收問題,車輛變現渠道等。再譬如供應鏈貸款,以紅酒為例,平台對于紅酒產業的瞭解程度、各提供者與上、下家關系的把控、紅酒資源的質押、紅酒的變現等。這些都十分有門道,謹防一些平台自恃過高,業務風控模式不夠精細,做了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根本無法把控,極容易泛起逾期、壞賬。
(2)平颱風控人員的佔比,咱們都曉得風控是一個大專案,所需的人力、物力是整個運作之中至多的,總公司對于風控人員佔比與方向上的把握十分主要。並且風控人員的素質質量也很待考究,風控總監、法務總監的專業知識、入行時間、實際動作能力,而對于底層,不少業務員只求利潤,不問借款人質量或幫借款人做虛假資料,時常能在QQ群、微信群看到這樣的資訊:XX地區 紅本房,按揭房,綠本房,信用不良,負債高,黑名單,聯名房單方簽字均可以做,一律不看徵信,用處,來源之類,額度3一50萬,當日放款,先息後本,利息 4-8分,等額等息3分,限XX地區,週六日標準放款,歡迎中介同行轉單,代收返點....看著都讓人瘮的慌,若某平台都是這樣的業務員誰敢投?
(3)是否與其他風控公司協同合作。接觸到的不少平台,與律師事務所、融資擔保公司以及其他專業的風控審核組織都進行了或多或少的聯絡,通常會有幾個層級的審核:業務員初審、外包公司法務、風控中審,平台自身法務、風控總監終審,總經理、董事長查閱批款,儘管在成本、時間上會有所增添,但多少保證了借款人的質量,保障了投資人的安全。
最後談一談團隊(高層)
最後談一談團隊(高層),也就是這個公司、平台主要由哪些人組成,做金融的都曉得,一個公司、企業最值錢的可能並不是規模,而是由哪些人在運作。融資天使輪看團隊,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公司的基礎,屬於最最主要的核心競爭力。一個強悍的領導者,他可以為平台帶來各種資源。很自然,開公司是為了發展,為了盈利,一個資產端優質的平台,象徵著不少高質量的借款人,可發標的就多,業務才能做大,企業才有發展。而對于正視資金端的平台,通常名聲都不錯,投資人資源多,一有標的很快就被搶光,有業務才有利潤。當然倘若借款人不少,投資人少,滿標速度太慢,借款人不能及時應急,而投資人多,借款人少,無標可發,投資人資金站崗,沒有收益。所以資產端與資金端都是十分主要的。
針對於以上種種
分析一下由這些整頓出的對於應的考察重點
1平台基本資訊,網站體驗、上線時間、總成交額、待收、主營業務類型、借款人特性等,對於平台有個大致瞭解。分析關聯因素的合理性,諮詢資料過高過低的緣故,過低是因為求穩仍然是把控不了資產端,業務過少,過高是因為燒錢搞流動堆了資料,仍然是自身資源多,團隊能力強。以此判斷平台的風險性。
2分析公司高層情況,股東方面可以瞭解從業經驗、資產、現金流實力,可通過與員工溝通,或線下好友處瞭解獲得,有前提可以檢視一下銀行流水、資產證明,無非前提是你進行了大筆資金的投資或是籌備進行對比高額的投資(畢竟牽涉個人隱私)。並且可與個別管事股東、董事長進行簡短溝通,談談公司的架構或運營模式如何,瞭解他們是急功近利仍然是步步為營型,一旦大方向發生過錯或急於發展而硬體前提卻又無法跟上,那末久很容易發生經營性風險。
3看高管、客服、業務,分析各崗位從業人員佔比,看看平台是注重業務(業務員佔比很高)仍然是注重風控(風控團隊佔比很高且經驗豐厚),當然業務、風控外包形式的平台另作斟酌,考究平台的業務高下關系是純正沖資料仍然是真正保質保量的優質借款人,分析平台發展至今的合理性。
4取證標的真實性,這應該算是考察平台的重點,畢竟一個平台若是連業務都不真實,首先誠信上就大打折扣了,無論他平台目的在何,我都不建議投資。事先在平台官網上隨便抽調幾個標的並記錄資訊,到平台指定檢視這幾個標的,看看是否一一對於應,並且到位的風控一般涉及借款人的個人徵信(銀行流水、過往貸款情況、個人不良記錄)、資產情況(名下房車、工廠企業),資金去向(用於何種業務之中)還有關聯擔保公司資信(公司營業執照、關聯資信證明)、各類合同(借款人與擔保公司、借款人項目合同、借款人與平台協定、平台與投資人協定、律師事務所允諾書等等)。當然確定標的真實性最佳的模式就是跟單,跟單又分兩種,一種是貸前跟單,跟著業務員看看他們是如何進行選取、審核,另一種是貸後跟單,在業務員貸後回訪監督的時候一同溝通瞭解,確定其真實性,當然這對比費時費勁,對於跟單者請求也很高,沒經驗者或許很難發現這是不是在演戲,所以建議可以組建一個投資人交流小組,按期支配一些對比有空、有經驗投資者進行跟單或考察,排除了平台後期風險。
平台考察事實上是一門藝術,也是一個不斷學習與晉陞的過程,看似簡單,門道卻是很深。必定注意要理性,不要被平台高大上的表現所迷惑,要擅長扒開假象看清平台本色,業務(標的)的真實性才是投資者最根本的保證,再配以不錯的風控,合理的模式,理性的經營......
洋洋灑灑也寫了不少,就分享到這吧,但願大家能夠有所收成。
文/小彬彬兩岸商貿,在家工作,網路創業,創業賺錢思惟,微商平台,賺新台幣
關注付融寶,關注靠譜投資理財。
